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王宵前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一直被认为是他对理性提出的挑战,是为他的不可知论作论 证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赋予理性矛盾特有的形式,破除了旧 形而上学的僵硬,粉碎了旧形而上学独断的迷梦,启发了黑格尔对矛盾普遍性的认识,达 到了消极的辩证法,应该说是对辩证法发展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关公人物形象的同时,也用“二律背反”的哲学观点观照他,历史并辩证地剖析了关公思想及行为中均可以论证但又相互背反的三对命题,从而对关公人物形象有了更加立体、丰富的审美剖析,并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关公悲剧诞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朱德彩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Z1):33-34
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急剧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的培育与发展,我国的整个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社会生活关系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现实向人们昭示出:发展市场经济和社会道德建设之间是否存在“二律背反”现象?在世界上,也确有相当多的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面临着社会道德水准下降的问题,中国将怎样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朱爱军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康德“二律背反’试的哲学思想寓含着丰富的辩证法,以宇宙因果性的变化为基础,以正题、反题为形式,从人的能动性方面,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08-112
在法治路径中,法治本身存在诸多限定性因素,而从现象学上看,其突出症结就是法治的多重规律所存在的紧张关系。入罪慎行与严密法网对作为后盾之法而言,已是不可回避的规律;对此二律背反的解决,需着眼于刑法本体论范畴及刑事政策原理展开研究,即重点从立法、政策两个方位寻求进路。 相似文献
7.
宋艳芳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30(3):36-40
当代作家邱华栋的小说《教授》以夹叙夹议的拼贴方式评判当代社会的种种伦理失常现象,以反思型叙述揭示知识分子的伦理困境,以观看—被观看、封闭—开放的二元对立和背反探索隐私的危机、信仰的危机等关涉道德、伦理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从而实际上借后现代的叙事技巧实现了小说传统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二律背反论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智琼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2):75-77
康德的二律背反论美主要见于他的美学专著《判断力批判》中“美的分析”。康德在这篇文章中运用二律背反这种矛盾分析方法对美进行了详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这主要体现在四组二律背反结论中 ,它们分别是 :美是无利害的利害性 ;美是无概念的概念 ;美是无普遍的普遍性 ;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相似文献
9.
李舒宽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3):68-75
李煜是晚唐五代"以诗入词"运用得最多、最好的词人,其点化前人诗句,每每能别出心裁,真正地为己所用。李煜"以诗入词"的手法多样,大致可以分为"新瓶装旧酒"法"夺胎换骨"法和翻案法。降宋前,其"点化之笔"往往因袭源语诗意,于细微处加以规模,情感内容上未脱"小家子气",境界不够宏大。降宋后,李煜将故国之思与人生之慨融入词中,其点化往往突破源语的束缚,情感与思想都有较大的开拓。可以说,李煜的"以诗入词",归根结底是指向"情"的,即本于内心的真情实感。李煜点化之笔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他的词是诉衷的心曲,是生命的歌咏,是人类共同情感的真实书写。 相似文献
10.
周建军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6-60
政策与法律的冲突是刑事政策的核心问题。在冲突原理的介绍中,坚持从变革社会的情形出发,坚持辩证法的二律背反原理,坚持制度的经济分析,都是为了引入广义的刑事政治理论约束刑事司法政策的作用空间。归根到底,既要禁止刑事政策超越刑事法律,甚至违背刑事法律直接适用于抗制犯罪的任务,也要考虑到变革社会的情形,以扩大供给为目的,从立法、司法的层面共同探讨妥当的制度路径。 相似文献
11.
张立群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3)
“功用与审美”作为一种“二律背反”,一直是研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研讨“文学与政治”之命题的重要方面.这里,主要以中国新诗写作为个案,通过具体探讨二者在新诗写作中的历史关联与呈现等层面,论述中国新诗与“政治”的历史关系,从而在反思历史的过程中,拓展新诗的研讨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为消除农村中存在的高利贷,南京政府积极开展农业贷款。农业贷款一方面对农村高利贷产生了不少冲击,另一方面又导致了高利贷更加猖獗。这启示我们,发展中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传统因素的合理性;在实施农业贷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农村业已存在的传统借贷组织和形式;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业债券市场。 相似文献
13.
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二律背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前进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4):100-104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经过近40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建立起了自己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有两大学派格外令人瞩目:第二语言习得先天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论。它们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过程。先天论从人的生物属性出发,探讨影响语言习得、包括第二语言习得的各种先天因素;环境论则从语言习得的环境着手,研究促进和制约人们习得第二语言的各种环境变量。尽管它们的理论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但都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十分有益的贡献,其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严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157-166+220
康德二律背反辩证法与启蒙辩证法之间的思想谱系中,贯穿着“明”和“暗”两条线。“明”的线是启蒙本身,即《启蒙辩证法》所针对的主要就是由康德做出最初界定并予以肯定的那个启蒙;“暗”的线是悖反性,是以辩证法展现的悖反性。《启蒙辩证法》展现了启蒙的多种悖反,在这些悖反中能看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二律背反辩证法的影子。正是这些悖反,将启蒙的结果以令人震撼的方式展现了出来。此外,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还通过对康德和萨德的对比,展现了康德自己的道德学说中善恶颠倒的悖反之可能。 相似文献
15.
成远镜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1998,(3)
任何文学作品的内容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文学欣赏中明显地存在这种二律背反现象,诗歌更为突出。本文旨在对诗歌欣赏中这种确定与不确定的二律背反作些具体分析,通过对确定与不确定的表现、矛盾统一及形成原因的剖析,帮助我们正确地把握诗歌欣赏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童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1)
美国学者狄百瑞等人提出的儒学文化是工业东亚兴起的主要文化动力的理论,具有文化悖论的思想矛盾。儒学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二律背反关系。一方面,儒学以其所具有的主体意识、入世意识、家国意识、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等文化意识对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张力作用;另一方面,儒学又以其缺乏乃至拒斥科技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法治意识和经济意识等文化意识对现代化具有严重的阻力作用。因此,若以儒学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文化动因立论,就有可能使中国现代化重新陷入二律背反的中西体用之争的两难选择之中 相似文献
17.
论儒学与中国现代化的二律背反——兼论新世纪中国儒学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美国学者狄百瑞等人提出的儒学文化是工业东亚兴起的主要文化动力的理论,具有文化悖论的思想矛盾。儒学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二律背反关系。一方面,儒学以其所具有的主体意识、入世意识、家国意识、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等文化意识对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张力作用;另一方面,儒学又以其缺乏乃至拒斥科技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法治意识和经济意识等文化意识对现代化具有严重的阻力作用。因此,若以儒学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文化动因立论,就有可能使中国现代化重新陷入二律背反的中西体用之争的两难选择之中。 相似文献
18.
李继武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3):18-24
商品经济形式是现代性、现代化存在的宏大背景,资本与市场、市场经济的联姻则是现代性全部内容的生长点。资本与市场经济联姻掌控的现代化及其现代性特点必然存在着二律背反,即具有矛盾性。即使公有资本与市场经济联姻掌控的现代化也是如此,只不过它同私有资本与市场经济联姻产生的现代化矛盾在性质、解决方式上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9.
杨力行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6):6-8
人类对外星球认识中产生的种种矛盾是宇宙中各星球之间客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作为宇宙的一个天体,地球同外星球之间既具有共同的本质,又具有不同的表征和演化规律。这一状况决定了人类对外星球的认识既不能离开地球人类的思维框架,又不能局限于已有的思维框架。离开了已有的思维框架,我们就失去了认识外星球的基点,局限于已有的思维框架,我们就会将外星球等同于地球,从而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就是人类认识宇宙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20.
王如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7(4):100-107
英国小说家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和中国小说家残雪的《吕芳诗小姐》,都强调身体与精神的抗衡,并视之为人性的矛盾,但两个文本在自然、观念、社会三个层面上具体表达的身体性,彼此又相互矛盾。《达洛卫夫人》保留了性别事实,重新建立了愉悦化性欲;取消了身体的抽象普遍性,建立起身体的个体性;构建了无边界、有存亡的身体结构,将身体的意义最终归于精神。其蕴含着伍尔夫视身体为手段的倾向。与此相对,《吕芳诗小姐》则取消了性别事实,重建了激情化性欲;取消了身体的个体性,试图建立身体的深层普遍性;建立有边界、无存亡的身体普遍结构,视身体意义为身体本身。其表明,残雪把身体看作是一种目的性存在。《达洛卫夫人》与《吕芳诗小姐》互为正反命题的两种身体性,构成二律背反关系,体现出现代语境下身体审美化和身体生命化在差异中的并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