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是否在句中充当句法成分,具有篇章功能的“正V着”可分解为二:“正V着1”在句中作谓语,其所在句语义不自足,“正”需要后续项为其提供内部时间参照,“着”需要后续项实现有界化,“正V着1”具有启引下文的篇章功能;“正V着2”独立使用,不充当句内成分,具有承上启下的篇章连接功能,承上功能表现为“V”回指先行动作,启下功能表现为只有引出后续项中的内部时间参照——有界事件才能结句。“正V着1”启引下文的篇章功能源于语言单位承载的客观可能,“正V着2”篇章连接功能的形成是语言单位承载的客观可能与说写者表达的主观需要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晋代诗人陶渊明的辞赋《归去来兮辞》虽已被从多重角度分析讨论,但从语言学角度对其生态意蕴的解读还不多见。文章以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从生态话语分析的角度对其进行语气及情态、及物性和主位系统等多层面解读,研究发现,祈使语气将诗人“主客二分”,刻画了热爱自然的“主”和留念官场的“客”,疑问和陈述语气以及高情态操作词凸显了“主”对 “客”辞官归田的规劝;动作、心理和关系过程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趋向意动、热爱的情感和同化的认知; “主”、非人类生命体和物理性要素充当主位凸显语篇生态性。   相似文献   

3.
害怕”在普通话中只作动词使用,而在榆社方言中却有情态副词的用法:既可以表示说话人对事物或事件的推测或估计,也可以表达否定的态度;而且具有委婉功能和非现实性的特征。近代汉语中的“害怕”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心中慌乱”与“担心”;在结构上主要有“S+(状语)害怕+(N)”和“S1+[害怕]+(S2)V”两种类型,而后者也为“害怕”的语法化提供了可能。在语法化过程中,榆社方言中的“害怕”在结构上经历了“S1+(状语)害怕+(S2)V”→“S1+[害怕]+(S2)V”的变化;在意义上也有发展,即“心中慌乱→担心→担心+判断→判断”,最终有了表达个人判断或观点的情态用法。  相似文献   

4.
有关“副名”和“S比N1还N2”构式的研究较多,但几乎没有涉及两者之间的压制研究。鉴于此,文章从句法和语义两方面分析“副名”对“S比N1还N2”构式的压制作用。研究发现:当“副名”压制“S比N1还N2”时,后者对前者的信息既有传承,也有阻断。在句法方面,传承了名词形化和增强语的特征,传承了名词的部分特征。在语义方面,传承了名词表典型意义的特征,但阻断了表典型意义的突显方式;传承了增强语表主观性的特征,但其主观性比“副名”更强;传承了抽象名词和指人名词具有语义对立关系的特征,但其具有的语义对立关系名词比“副名”构式更多。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政治语言中副词“唯”衍生出了动词的用法,根据其能带宾语但不能加时体标记等语法特征来看,“唯”应归为状态动词,表达“以 N为唯一行事标准”之意。从“唯”发展到“唯”是一种逆语法化,它依赖于从“唯 NC”到“唯+NC”的去词汇化。它们孕育于“唯”族成语(“唯 NO是 V”“VNO唯 NC”和“唯 NC是 V”)的“有形断裂”式系列变异,自浅而深的变异阶段是“插词”变异、“易位”变异和“失落”变异。“失落”变异的遗留“唯NC”在频率效应和主观化的影响下,发生“失落转移”和“失落改造”,推动了“唯 NC”的形式独立和表意完整。随着 NC的自由发展,受韵律作用的促动,“唯+NC”的重新分析得以完成,“唯”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关“S比N1还N2”构式的研究较多,但关于“S比N还A”构式对其压制的研究却极少。有鉴于此,本文从构式语法的视角分析了“S比N还A”对“S比N1还N2”构式的句法压制及后者对前者句法信息的传承。“S比N还A”构式分为表比较类和表比况类构式两种。研究发现,“S比N1还N2”构式除其N2传承了“S比N还A”构式中A的句法特征外,还传承了“S比N还A”构式无否定形式;传承了表比况类构式中A不能转换为其反义词、S与N不能互换、不能省略“还”的特征;阻断了“S比N还A”构式中A后面可用数量词,以及表比较类构式中A可转换为其反义词、S与N可互换、可省略“还”的信息。在传承“S比N还A”构式的5个句法特征中,有3个传承自表比况类构式。这表明,“S比N1还N2”构式主要受到表比况类构式的压制,即其句法特征的形成主要与后者相关。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壮语中,“kwa33”在句子中除了做谓语外,还可以做趋向补语、介词、体标记和语气词。“kwa33”的这五种用法不是一开始就并存的,做谓语是“kwa33”的最初用法,其他四个用法是动词语法化的结果,其语法化的路径可能是:动词→趋向补语→介词→体标记→语气词。  相似文献   

8.
安阳方言同一个词“咾”跨越几个虚化等级。笔者大致勾勒出动词“了”的弱化形式“咾”,从能性补语标记和非能性唯补词到补语性体标记,发展出表停顿的准话题标记的用法,然后逐步向纯体助词靠近的过程。采用比较方法,外部的比较有两个维度:从汉语史的角度作纵向对比,和山西晋语、普通话的比较作横向对比;内部比较同有相似用法的“啦”作比较,较为细致地描写出安阳方言“咾”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借助语料考查分析了跨层结构“据V”的来源形式、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影响因素,以及“据V”的性质和功能。跨层结构“据V”的初始结构为“据+NP+V”,在语言经济性原则和话语交际“适量准则”的推动下省略NP变为“据+Ø+V”结构,“据”和V在省略和外部句法环境的双重推力下功能悬空,其后语用需求和语用推理导致构式“据V”产生并表传信功能。在构式压制的作用下,构式内的“据”和V弱化和改变其本身的意义和用法,与构式整体相和谐。同时,词汇也反过来压制构式,迫使构式“据V”具备动词的性质和一部分V的句法功能。“据V”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动词性,具备传信功能、话题标记和话语标记功能。但受同类差异和竞争的影响,构式“据V”的内部成员使用和发展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10.
李字明先生认为所谓的名词词头“有”字,实际上是一个表特指的指示词,我们通过《尚书〉《诗经》等文献中“有+名”用例的分析,发现“有”为指示词的用法并不具有普遍性。另外,我们将大家公认的一部分指示词与“有+名”中的“有”字作比较,发现他们之间的用法差异很大:前者在句中不能省去,一旦省去,句子就指代不明,句义就不能自足;而后者“有”字在句中大多可以去掉而不影响句义。我们由此推断“有+名”中的“有”是一个既没有词汇意义也没有语法意义的衬音词。  相似文献   

11.
以往的彝语语法学者习惯用汉语语法来套彝语语法,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汉语“不”在彝语里就是“ap”的意思,彝语“ap” 在汉语里就是“不”的意思;因此,汉语“不”和彝语“ap”的用法完全一样。因为汉语“不”是副词,所以彝语“ap”也是副词。但 是,通过比较分析,汉语“不”和彝语“ap”的词义、词性和用法异大于同。  相似文献   

12.
以往的彝语语法学者习惯用汉语语法来套彝语语法,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汉语“不”在彝语里就是“ap”的意思,彝语“ap” 在汉语里就是“不”的意思;因此,汉语“不”和彝语“ap”的用法完全一样。因为汉语“不”是副词,所以彝语“ap”也是副词。但 是,通过比较分析,汉语“不”和彝语“ap”的词义、词性和用法异大于同。  相似文献   

13.
在利用“东乡语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分析并且绘出东乡语三个“顶点”元音/■//i//u/的第一共振峰(F1)和第二共振峰(F2)声学元音图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元音/■//i//u/各种变体的分布格局。根据实验结果初步结论为:/■/元音音位出现[■][■]两种变体,后置元音为鼻音时出现[■]元音变体;/i/元音音位出现[i][■][■][■]四种变体,从[i]元音在词中出现的位置和出现的次数来看,符合典型变体的特征,可以作为典型变体;[1]是条件变体,出现在[ts][s]后词中和词尾;[■]是条件变体,出现在[■][■][■]后词中和词尾;[■]是条件变体,后置辅音为鼻音[n][■]时出现此变体;/u/元音音位有[u][■][ǔ][■]四种变体,[u]为典型变体,[■]元音为自由变体(或称“条件变体”),此元音在有些词中有清化或者弱化的现象,清化时出现[ǔ]变体,弱化时出现[■]变体,但是不稳定。  相似文献   

14.
虚词“者”的一种常见用法,是用在疑问句、反问句或陈述句的句尾。这时“者”字属句尾语气词,它能与疑问代词相配合表示疑问、反问的语气;还能用在陈述句的句尾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这些用法都来源于能构成“者”字词组的“者”字,是结构助词“者”字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兼词“诸”为例,证明兼词在古汉语虚词中自成一类。文中笔者讨论了“诸”的几种用法:相当于“之于”的语法结构和语法功能;用于句尾,相当于“之乎”,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在一些句子中,“诸”用在不及物动词之后,只能训释为“于”;有时,“诸”与“乎”连用,“诸”只有代词作用,失去了语气词作用。  相似文献   

16.
《儿女英雄传》是《红楼梦》通向现代北京话的中途站,通过它可以了解汉语在19世纪中期的基本面貌。当时,副词"都"已具备表示范围和表示语气等用法,其语气副词用法中有一类兼表已然义。根据《儿女英雄传》中反映的语言事实和语法化的一般规律,副词"都"的语法化路径应该为"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兼表已然义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17.
前缀“老”和“老”缀词语义色彩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名词前缀“老”是由“老”词虚化而来 ,“老”缀及其所构成的原有“老”缀词可大致分为“老1”、“老2 ”、“老3”、“老4 ”四类 ,分别具有“可尊可敬”、“可亲可近”、“可笑可怜”和“可怕可恶”的不同语义色彩 ;新增“老”缀词中除表亲属称谓的可归入“老2 ”外 ,多数语义色彩不稳定。由“老”词虚化为“老”缀是一个过程 ,“老”缀本身仍可再虚化 ,所以 ,“老 +姓”中的“老”已成为词缀无疑 ,而部分老牌“老”缀及其“老”缀词的语义色彩已虚化得不复存在。“老”缀的不同语义色彩是含义丰富的“老”词沿不同方向虚化的结果 ,不能片面地认为“老”缀单纯地起源于“轻慢之词”和“混号”。现代汉语中“老”缀的基本语义色彩是“可亲可近”和“可笑可怜” ,其中“可亲可近”代表了“老”缀的主体语义色彩。表示“可亲可近”这种语义色彩的“老”缀构词能力的迅速增强和“可亲可近”这种主体语义色彩的形成 ,源于正在形成的更加平等、自由、宽松、现代的新型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运用单点描写、共时比较及历时溯源的方法,分析淮北方言中介词“拜”的用法、特点及来源。其用法:一是通过“拜十名”后动词的复杂结构关系表示处置,二是通过“拜+名”的特殊结构表示埋怨、责怪和无可奈何,三是通过“拜+名+动/形的”结构表示描写。其特点:“拜”字结构后的动词主要为动作动词,整个句式表示人或物对另外的人或物施加影响或处置而产生了某种动态化的结果,“拜”字句的处置用法和它表使令意义的用法关系密切,“拜”字结构后的动词可以是一个光杆动词等等。其来源是:从句式平行和读音的相似上看,淮北话中的介词“拜”和普通话中的介词“把”是历史同源词,“拜”应该是“把”的读音变异或变体。  相似文献   

19.
根据“请”的语法语义分布情形,将“请”分为“请1(请求、邀请、宴请等)”和“请2(敬辞)”。“请1”码化为“请1+N1+(V1P1)”,“请2”码化为“请2+(N2)+V2P2”。“请1”是动词。《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请2”属于动词有一定困难,我们认为将之归于“表敬副词”更适合汉语实际。“V2P2”也很难是《现代汉语八百词》所说的“动词宾语”。从汉民族认知心理上讲,“请1”“请2”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深层表征上都是以“礼貌”“希望”“恭敬”等为前提,表层表征上则采取互补分布,以全方位体现汉民族的“尚礼”情怀。  相似文献   

20.
“看似”和“貌似”是现代汉语中正在进一步虚化的副词。从句法分布上来看,二者都可作VP/AP的状语成分,都可接小句;从表达功用来看,二者都可表近似和委婉,表对比和转折,都有隐含否定义的作用等;从语法化方面来看,二者都未完全转化为副词,都存在同形异构的情况。在个性特征上,二者在句法分布、观察角度、主观化等方面存在着不同性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