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林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1-56
台湾地区“宪政改革”的特点是:建立了所谓的“总统集权制”;逐渐背离“一中”原则。尽管经过7次“修宪”,台湾地区现行“完政”秩序中仍然存在“一个中国”的基本结构,这是国家统一的希望和基础。台湾地区从民主化进程一开始就存在着“宪政困境”:在国家统一之前,以台湾地区居民所拥有的部分“制宪权力”进行“宪改”,属于“违宪”,不具备合法性。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而坚持所谓“台湾是主权国家”,这个“宪政困境”无解。“公投入宪”尽管设置了未来“修宪”的高门槛,但为“台独”分子彻底毁弃“一中”原则提供了可能性,这就是危险之所在,有可能会将台湾地区的“宪改”引向歧路。 相似文献
2.
《市场瞭望(下半月)》2011,(17):14-15
《工商时报》的朋友们编辑出版了《2011大陆台商1000大》,嘱我作序。媒体朋友们不惜心力,以年度特刊的形式记录了大陆台商的发展历程和年度的变化,让关心两岸经济合作的各界朋友对2011年大陆台商的发展有了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我非常支持和肯定《工商时报》的作法,我要感谢所有参与编辑出版的媒体朋友。 相似文献
3.
中国“入世”与“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在对经济一体化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界定中“中国经济一体化” ,明确其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别。其次 ,进行了“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决定因素分析与效应分析 ,指出不同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的两岸四地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大环境背景下 ,中国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和社会效应难以估量。文章的最后一部分 ,着重论述中国加入WTO ,将自然消减两岸壁垒 ,对“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古远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65-67
两岸文学交流不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一个中国”是两岸文学交流的前提,必须抛弃“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的分离主义思考模式,才能走出两岸文学交流的困境,摆脱交流与认识不衔接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张英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50-52
散文是文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体裁,而“五四”散文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五四”散文与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变革的时代潮流相契合,五四时期散文创作的主体和接受的群体异常庞大,“五四”散文不仅与古典散文渊源密切,而且也受到外来文学的影响,这些共同促成了“五四”散文的繁荣。 相似文献
7.
陈先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两岸三通的基本实现,为海峡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创造了条件,更为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鉴于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与敏感性,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两岸特色是至关重要的.新时期推进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建构,其实现路径主要包括加强以融为主的顶层设计,详细的战略规划、两岸实践平台建设及夯实保障基础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与中国“第二次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定鑫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来源于中国“第二次革命”的实践。邓小平在60年代初、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先后发表的《怎样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构成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孕育、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三个里程碑。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有一个“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就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包含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二是“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的基本思路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必须按社会经济规律办事,三是逐步发展中国经济。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还包括一系列重要原理和基本范畴。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中的瑰宝,具有突出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国陆续与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为推行其所谓的实质外交策略,台湾当局在与他国结束官方关系后,对于双方间的既有协定总体上采行的是通过协商以尽可能维持协定关系的处理态度。实践中,也确有部分双边协定得以继续实施。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某些协定延续的途径既和台湾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不符,又与各国政府同中国政府的建交公报精神相违背。为在国际社会强调一个中国,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国政府应对台湾与断交国之间逾越一个中国原则的行径有所防范。 相似文献
10.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两岸经济协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长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0-25
台湾在处理两岸经贸关系时,应该认清以下三点:一是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经济一化和区域化趋势;二是台湾经济与大陆沿海经济已经初步一体化;三是两岸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此形势下,台湾当局只有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台湾经济才能重新振兴,否则就有被边陲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赵大兴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52-55
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而且是国际冷战的遗留问题,其性质具有复杂的双重性。忽视台湾问题的双重性,必然造成制定对台政策上的某种偏差,不利于在反"台独"斗争中争取主动权。"一国两制"构想运用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成效,取决于人们对台湾问题性质的正确认定,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而这些对策必须建立在对决定台湾问题性质的诸种要素的正确估价之上。 相似文献
12.
王立平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基础 ,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两国论”公然挑战一个中国原则 ,极具欺骗性、危害性。从历史事实、法律依据、政治现实等方面论述了“两国论”的极其荒谬性 ,批驳了李登辉及其追随者的诡辩 ,阐明一个中国原则的无可争辩性 相似文献
13.
14.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决定于农村全面整合。农村全面整合是包括结构调整、产业组织整合、技术进步、制度进化、金融整合、财政整合、市场整合和社会福利整合的协调一致化。利用1986~2003年国家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经检验得出:(1)农村各项治理措施是相关的,由此奠定了农村全面整合的基础;(2)实行全面整合繁荣农村经济举措可改善治理结构,提高治理绩效弹性。随着全面整合程度的逐渐增强,农村经济繁荣程度逐步提高。采取全面整合举措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最佳选择;(3)在实施全面整合繁荣农村经过程中,应继续加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市场整合、技术进步、社会福利整合和财政整合同时,重点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积极稳妥地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大力推进制度进化和产业组织整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9-113
中国模式作为中国应对改革开放及全球化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的战略回应,贯穿于近4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是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中国特色制度及政策方针的总和,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彰显其在经济社会领域中具有强政府模式的独特特征。同时,不可否认,中国模式没有像曾经的西方那样,走依靠武力掠夺其他弱小民族来进行资本积累的霸权主义道路,而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为什么会在2007年出现通货膨胀?奥运会以后,中国经济会不会像其他国家一样出现萧条?中图会不会出现金融危机和社会动荡?2008年1月16日,林毅夫博士在“IBM论坛2008”上就这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已经是东盟的广阔贸易市场、巨大投资场所、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旅 游业的新兴客源。中国的"和平崛起"为东盟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中国 已成为东盟经济繁荣的大市场。"中国威胁论"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 相似文献
18.
朱卫斌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罗斯福奉行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积极推进美国在中国的经济利益。然而,在先与俄国后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争夺中,他却一再抛弃“中国完整”原则。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分析,揭露罗斯福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19.
论中世纪威尼斯经济繁荣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浙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威尼斯是意大利中世纪著名城市共和国,其经济在中世纪经历过繁荣期。本文认为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政府的扶植和保护、政治局面的稳定和良好的社会秩序等。本文还论述了威尼斯经济繁荣的表现、途径,划分了其经济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使中国老年群体的寿命明显延长、人数急剧增长。随着“银发群体”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该群体的巨大消费潜力也日益显现,且有望成为未来消费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好老年市场、服务好老年群体,需尽快解决好“银发市场”现存的问题,确定好“银发经济”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针对当前存在的市场占有率不足、欺诈现象较多以及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出应继续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和监管工作,提升企业精准化产品及服务供给,并促进人才培养。积极老龄化政策要求未来中国“银发经济”需朝着专门服务老年人的教育、旅游娱乐、房地产和医疗保健等多元化方向发展,促进“银发市场”形成完整的老年产业集群,以推动“银发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