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力发电技术经济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中、美等6个国家的电力构成以及世界风能资源的分布,并对世界风能资源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风力发电的前景,指出了我国风电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我国风电产业的建议:研发大型风电机组,强化环保法规及给予风电产业以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产业化评价体系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科学性、可操作性、可估量等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建立包含经济性指标、技术性指标、产业功能指标、社会生态指标4个二级指标,产业增加值、就业贡献率、科技论文发表量等21个三级指标的我国海洋风能产业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方法确定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利用2006-2010相关数据,测算出2006-2010年我国海洋风能产业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2231、0.2226、0.2470、0.2226、0.3711,得出我国海洋风能产业水平目前仍处于产业化发展初级阶段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进行动态综合评价是产业优化、经济评估、政策制定的基础。通过建立区域物流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相对发展增益指数、均衡发展增益指数、可持续发展增益指数对静态综合评价值进行修正,对具有相对较高发展速度、物流产业内部发展均衡、保持长期较高发展速度的区域给予激励,可以得出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动态综合评价结果:2010—2012年我国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动态综合评价值较高,只是各区域物流业发展水平处于中等以下水平,需要有效协调物流产业发展速度、产业内部均衡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争取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区域花卉产业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价,判断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根据获得的各省域花卉产业竞争力综合排名得分,将我国划分为4大花卉生产区域,即竞争力最强区域、竞争力较强区域、竞争力较弱区域和竞争力最弱区域。最后针对不同区域特点提出各区域花卉产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我国风电行业的发展,对风能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本文立足天津滨海新区风能产业基地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风能专业人才需求结构和教育衔接做了细致分析研究,提出"应急型"人才培养和"基础型"人才培养形相结合的模式,以分别满足我国风能行业发展初期人才缺口和长远持续发展的两方面需求。前者是指在其他已有相关专业的基础上,增设风能模块培训课程的方式;后者则是全面系统性的风能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这种模式有效缓解了目前天津滨海新区风能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问题,也为国家新能源产业的长期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6.
我国风电设备整机制造业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国内风电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市场和技术发展现状作了分析,并基于此指出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国产化必须做到:(1)准确把握当今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国情,科学地制定发展风能设备的技术路线图;(2)我国风电设备整机制造业应该加快研发风电产业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并对其进行积极地推广和应用;(3)从国外引进风电设备时,应结合我国风能资源的特点,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技术再创新,研发新型的风电机组设备。  相似文献   

7.
在对国内风电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市场和技术发展现状作了分析,并基于此指出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国产化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准确把握当今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国情,科学地制定发展风能设备的技术路线图;二是我国风电设备整机制造业应该加快研发风电产业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并对其进行积极地推广和应用;三是从国外引进风电设备时,应结合我国风能资源的特点,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技术再创新,研发新型的风电机组设备。  相似文献   

8.
对流通产业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并给出了区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区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该指标体系、采取因子分析法对我国23个省、市、自治区2007年的流通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价,最后对评价结果做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产业转移综合承载能力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掌握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认清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特征,才能为各个经济区域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文章通过构建产业转移综合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再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四大经济区域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进行排序比较分析,并提出改善和提升四大经济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区域产业发展力"的概念,并从循环经济的视角,从经济实力情况、基础设施状况和生活水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涉外能力、公民素质、科技能力、循环经济约束条件7个方面考虑,构建了一个包含28个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对区域产业发展力进行评价。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利用2005-2007年全国30个省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因子评价体系的系数确定,得到产业凝聚承接力、产业支撑力、产业持续运营力、产业持续延伸力、产业循环力、产业扩张力的"六力",并将30个省市评价结果与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发展指数(2008)"进行对比,可验证评价体系构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系统分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的特点,阐述了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种要素,将众多要素归纳为6个主要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的评价体系。同时选取我国五个代表城市对提出的评价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评价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对改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环境、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零售业区域市场间竞争的相对独立性与差异性特征,构建了评价我国各区域零售产业安全的4维度10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实证分析了我国各地区零售产业安全现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零售产业有越来越不安全的趋势,且产业安全存在区域差异性,在四大直辖市等地区的零售产业安全现状不容乐观。这主要是由于各地区零售业发展的差异、开放时间和程度的差异、外资最初进入时本土零售企业的竞争力差异及本土零售业态结构不完善造成的。建议通过差异化对待不同地区外资零售企业,提高本土零售企业竞争力,完善整个零售生态系统来改善我国零售产业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力的模糊灰色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其产品往往会以区域品牌的方式而闻名,提到某种产品人们会想到盛产这种产品的企业所在的区域。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力的形成是产业集群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得到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力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属性模糊问题。由于单纯采用模糊评价或灰色评价方法都不能客观、准确的评价,本文利用灰色聚类理论得到指标灰色统计量,构造产业集群国际品牌力的模糊隶属度矩阵,建立了一种灰色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使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力的评价更为客观、准确,从而更好地进行我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力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在产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和能源损耗已经不可避免,产生的环境问题也相应地为各方所关注。在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决策中,要求能根据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和内在差异,客观准确地对区域内各产业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和评价。将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等纳入低优影响因子,并基于Topsis方法对区域产业竞争力进行研究。首先,构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得到区域产业发展的综合评判模型,确立低优因子影响下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其次,根据Topsis方法的计算步骤,分别求出标准化决策矩阵、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及理想解贴近程度;最后,得到竞争优势排序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采用Topsis方法,将低优影响因子纳入产业竞争力加以研究方法可行,Topsis方法较好反映区域产业发展中低优因子的影响,其结果有助于决策者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我国软件外包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软件外包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有上海、北京、大连以及深圳等城市。采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了区域软件外包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对我国主要的软件外包区域相应产业竞争力进行量化分析,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然而学术界对两者之间该形成怎么样的互动关系并没有定论。文章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以高校为主体的区域创新网络,提出强弱关系通过创新网络对高校和区域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关系影响。通过硅谷电子工业产业和台湾新竹工业园作为案例分析,得出以下推论:在产业发展初始阶段,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弱关系在创新网络中形成探索式创新模式有利于产业发展;强关系在创新网络中形成利用式创新模式有利于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成熟阶段,强弱关系并存而形成的探索式与利用式创新两种模式有利于产业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校对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信息服务业区域发展效率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十分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但产业发展还不平衡,总体发展质量仍待提升。为保障我国信息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探索产业发展的优化路径,文章以投入产出的系统视角审视信息服务业,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相关省市进行信息服务业发展效率评价。研究发现我国各区域信息服务业发展总体效率差异明显,在技术因素和规模因素两方面的影响下,我国各地信息服务业形成了四种效率表现不同的分类模式。因此,可以针对各省市产业效率的具体情况,通过信息服务业投入产出优化分析,找到各区域在信息服务业发展中的最佳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产业的发展带来的产业网络化、产业集聚化、产业融合化等趋势,使产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选择了产业结构差异、区域市场一体化、地理可达性三个指标以反映产业联动内部动力因素,政府制度因素、地理空间因素对产业联动网络的影响,从而对产业联动发展水平进行客观的判断。利用产业联动网络的测度模型对环渤海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判断,认为目前环渤海区域产业联动网络正在形成,但水平还比较低。基于Malmquist指数,对1997-2008年期间环渤海区域产业联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产业联动有效的促进了环渤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但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和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部三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升级已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文章建立了产业升级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采用改进的TOPSIS方法计算了东部三大经济区域的产业升级能力,然后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最后给出提升东部三大经济区域产业升级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从文化产业实力、产业效益、产业结构和产业环境等四个方面考察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构建了定量化的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对中国主要地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找出各区域的差异并进行了层级分类。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分别针对不同层级的区域上以及我国整体上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