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任婧 《今日辽宁》2014,(11):72-73
古往今来,龙作为中华大地上多民族共同创造的灵异神物,不仅是先民崇拜的图腾,更是中华民族的徽记.中国人又被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形象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神州大地上的许多地理命名都与“龙”字沾边,辽宁也不例外.铁岭的龙首山、丹东的五龙背、康平的卧龙湖、法库的五龙山、鞍山的龙泉寺、桓仁的桓龙湖、喀左的龙凤山等都与“龙”结缘,它们以“龙”字冠名,凭借其自然风景、古迹遗存、历史文化而闻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演绎着地域的风情与文明.  相似文献   

2.
王向辉 《唐都学刊》2014,(3):111-116
龙一般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圣物,龙原型更是先秦学术界的热门问题,其研究可谓浩如烟海,但笔者以为依然存在探讨的空间.夏商周秦四代,皆是玄鸟崇拜时期,玄鸟代表太阳,因此中华民族最初是太阳的子孙;而龙崇拜来源于古蛇恐惧,最初是禁忌巫术原理下巫术活动里的中介物,在上古历史中更多是邪恶的象征,直至龙的怪胎褒姒灭周,演变到《史记》汉高祖故事,龙才取得了图腾上的神圣地位,“龙之传人”对“太阳子孙”的取代,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文化大悲剧.  相似文献   

3.
“龙的传人”说质疑袁第锐龙,究竟是什么样的动物,古来典籍中虽然有所记载,但都语焉不详。中国最早的辞书《说文解字》也只说龙是“鳞虫之长”,称其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①,而对其形象亦无具体描述,其所加的释词也只是采自传说而已。故龙与中华民族究竟有...  相似文献   

4.
阎世斌 《学术交流》2006,3(2):30-34
龙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图腾。龙是中华民族先祖表达人生理念和精神追求的信息载体,具有两个基本的象征意义:其一,龙是“三栖动物”,能潜、能走、能飞,象征多能,表现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其二,龙是由多种动物肢体、器官组合而成的综合体,象征团结,表现“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自强不息是英雄主义的基础;厚德载物是爱国主义的基础。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5.
龙的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进 《唐都学刊》2004,20(2):133-137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徽标志和文化象征。兼容 ,奋进 ,福生 ,谐天 ,构成了龙的基本精神 ;从而导致了龙文化的四种功能 :凝聚 ,激励 ,教育 ,警示。龙的精神和功能具有较强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平 《学术交流》2007,2(10):42-45
龙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确立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和目标,可以在古老的龙文化中追寻其思想源头和精神动力。龙,英文译为"dragon",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一种邪恶的象征,这与中国在国际社会努力构建和塑造良好的大国形象是背道而驰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要求我们在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的观念、思路、形式和手段的同时,必须关注语言翻译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新审思和认识对外翻译在构塑与传播中国国际形象中"有何作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全唐诗》所收入的5000多首有关秋的诗篇看,尽管其作者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对秋的感觉和体味也各有差异,但绝大多数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悲凉凄苦、萧索枯寂的情感却是共同的,可见“秋”带着它挥之不去的萧瑟与苍凉,在这些诗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创痕,形成“秋”中含悲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那么“秋”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怎样形成的呢?本文试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活传统、社会心理、审美情趣三方面加以探讨。一、“秋”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秋”的意识中渗透着我们中华民族农耕生活的情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繁衍在地球…  相似文献   

8.
在东亚大陆这块优越而又封闭的辽阔土地上,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产生了君主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含有一定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而成的“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塑造了注重人伦的伦理中心主义的“德性文化”。因此,在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土壤中,相应地培植起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一系列基本精神。家族主义精神家庭制度是中国社会的根基,是“国家”的基础。在宗法社会的家庭制度、乡村制度下,生发出中华民族传统伦理中一种特有的根本精神——家族主义精神。(一)家的价…  相似文献   

9.
<正>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探索出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和远古文明,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和兴旺发达开启了先基。伏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研究伏羲文化,续接优秀文化传统,以时代精神激活其生命力,使其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能够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北京大学知识分子在中国20世纪初的非基督教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视北京大学学者中的“非主流”观点。虽然北京大学大部分知识分子的观点和反基督教的主流舆论相吻合,但是也有许多学者表现出了高度的理智和宽容,警醒“用宗教式的狂热来进行反宗教运动”属于过激行为。这种众口一声中的少数派声音的存在,反映了一个文化的成熟、城府和健康。在今天中华民族力图重振文化大国形象的努力中,仍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先锋艺术只是一种封闭的游戏。它的反传统是意义的丧失,内容的瓦解,它以自身无意义的形象游戏满足当代人关于自我的形象虚构。先锋艺术在创作上则表现为逃避崇高,欲望代替激情,形象代替存在,制作代替创作。王朔式的“侃”之所以走向媚俗,不仅为了迎合市场,而且是其创作力沦丧之必然。镜前先锋的明星们服从市场运动的绝对原则,其包装、隐私、轶事和他们的“艺术形象”如出一辙。追星现象一方面表现了伪审美精神的胜利,另一方面则造成大众迷信。先锋是当代文化的现实,而不是当代文化的未来。超越先锋,从形象回归存在,深入现实,超越现实,才是文化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汉字规范化与民族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旗帜。汉字构造的表意形态使其区别于印欧语系,并在“汉文化圈”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具有崇尚汉字的光荣传统;使用标准化的汉字是中华民族主权和尊严的象征。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汉字失范现象严重。强化民族意识,加强法制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是汉字规范化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3.
转型期市民文学形象的塑造目标是什么?我以为,新型市民应该是“创造文化”和“为文化所塑造”的新文化品格;是驰骋于市场经济战场上的知识型或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告别了计划经济生存方式的人;是离开“一次性教育模式”,以“终生教育”优化自身素质结构的人;是勇于向自身负面人……  相似文献   

14.
皇家气象     
正中国龙文化博大精深,作为皇权的象征只是其内涵与意义的一部分,但也却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历代的中国人,即便目不识丁,也知道龙纹是皇室专属,不能乱用;而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帝王,也以龙的权威加诸己身,除皇帝外的其他人若想将龙的形象据为己有,便是僭越,甚至有谋反的嫌疑。从部落图腾,到祥瑞神兽,再到代表顶级权力的皇室象征,龙的形象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以龙象征皇权,其实是在汉代开始兴起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龙文化的传承方向和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明醒 《社科纵横》2009,24(2):133-134
本文对中国龙图形和龙文化作了介绍,指出龙文化在历史继承过程中,以纵向和横向的方式传承,纵向传承的特征是继承、创新和发展,横向传承的特征是交流和融会。龙文化和艺术以图形和语言文字两种方式继承和发展。从龙的理念发展到龙的艺术是继承创新过程。要从龙的形成发展中受到启迪,增强科学发展观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6.
消费文化与虚拟享乐——当代审美文化批评视野中的广告形象王德胜1、作为“文化指南”的广告广告的出现,当然不是最近一个世纪里的产物。然而,广告演变为一种无所不在的文化形象和文化控制体系,却是现代社会特定的现象。毫不夸张地讲,广告已成为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时...  相似文献   

17.
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使用“新中国”“中华民族”话语表达对中华国家建设、中华国族建构的主张,体现了对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的同步关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的“新中国”话语,先后有五四时期的“青春中国”“少年中国”、大革命时期的“真正民主共和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埃新中国”、全面抗战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新中国”与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新中国”;“中华民族”话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单一型中华民族观——李大钊提出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融合为“新中华民族”(五四时期)、开放性中华民族观——“中华民族”定义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中共成立至全面抗战爆发前)、复合型中华民族观——“中华民族”定义明确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全面抗战爆发后)。建立“新中国”与建构“中华民族”的“国”“族”互动体现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与实现中华民族解放是民族民主革命双重任务;“新中国”是以中华民族为国族并统合境内各族的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以“全中国”“新中国”为共同地域的国家民族(“国族”)。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三个务必”重大论断的孕育生成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结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精神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思维方式等,是揭示“三个务必”思想源泉和精髓要义的文化基因。通过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谦恭虚己、奋发图强”的行为规范,“敢作敢为、有勇有谋”的斗争精神等进行深刻阐释,充分彰显了“三个务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使其成为诠释“三个务必”的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整合前人对日本“妖怪”文化的研究基础上,主要从各种“异类”形象的特点出发,分析了“魔女”、“娃娃”、“妖怪”与“鬼魂(能乐)”四类形象在其各自文化载体中的独特呈现,从中凸显日本人有关“死亡”及“彼岸世界”的想象,揭示出日本民族在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美学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各领域中的延伸表现。  相似文献   

20.
庞进 《唐都学刊》2014,(4):81-85
从厘清相关概念入手,从形象、民俗、景观、理论四个方面,对龙文化的传承创新进行考察,可以看清龙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参与、见证、标志、整合、助推、引领关系,进而明晰中华文明就是一定意义上的龙道文明,而龙道信仰则是中华文明的中枢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