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明代洪熙宣德时期的蒙古政策杨艳秋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大将徐达的军队攻陷大都,元顺帝宵遁,标志着元朝在中原统治的结束。但北元仍然保存了强大的力量,“整复故都”,不忘中兴,对明王朝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太祖朱元璋屡次派将征伐,对北元势力加以摧抑,...  相似文献   

2.
明朝洪武永乐时期朝廷对西域诸国实行的政策是明朝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的一部分,它是在明朝与北元及后来的鞑靼和瓦刺这对主要矛盾前提下制定和执行的,因而它服从和服务于明朝对蒙古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明廷在这个时期对西域诸国的政策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因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这一年农历闰七月末,元顺帝北遁,八月克大都,冬天即诏修《元史》。 洪武元年十二月朱元璋诏谕开修,进行筹备,中间因元顺帝一朝史料散落无考派人采访而停顿半年,经两次修纂,终于“合成前后二书”,复厘分而附丽之,共成二百一十卷”的《元史》。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 洪武14年,即明朝1368年建国的第14年,朱元璋鉴于孤守云南的元代梁王拒不归附,才亲自部署并派出了征云南的30万大军。此间朱元璋曾多次向云南派出“诏谕”的使节,但梁王并未悔悟。元末明初的知名文人王祎在1372年奉命“诏谕”梁王时被害,朱元璋的另一高级官员——湖广参政吴云,也在1375年履行“诏谕”云南的使命时被害。而梁王与逃亡到漠北的北元皇帝联系的官员被明军捕获后,朱元璋却一再释而不究。这一切自然构成了朱  相似文献   

5.
明朝建立后,为了彻底剿灭北元残元势力,朱元璋多次派兵北征蒙古。在对蒙作战的时间和地点选择上,明军进行了精心布置,体现出鲜明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其时空分布主要依据明军战略任务的阶段性变化而变化,反映了洪武时期明蒙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中的诸多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朱元璋的佛教政策,以洪武十四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其佛教政策的主要措施有僧官制度、教僧制度、度牒制度等.朱元璋的佛教政策的特色有三:其一崇奉、抑制、控制并举;其二隔离僧俗、肃正僧界;其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强化.  相似文献   

7.
论朱元璋经略洮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洪武前期 ,限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朱元璋对洮州地区实行羁糜政策 ,由此产生的问题是西部边疆地区不够安定。洪武十一年至十二年 ,明朝对洮州地区大规模用兵。经过这次军事行动 ,洮州一带的西番人遭到毁灭性打击 ,明朝实现了对洮州地区的直接统治 ,从而不仅使西部边疆地区出观了较长时期的安定局面 ,也扩大了江淮人向洮州地区的移民规模  相似文献   

8.
蓝玉党案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玉党案考吕景琳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间,几次兴起狱案。其中最大的是胡惟庸蓝玉案。它从洪武十三年(1380)摘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前后长达十四五年,牵连而死者四五万人,对明初政局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个案子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胡惟庸阶段,李善长阶...  相似文献   

9.
一三六八年(洪武元年)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即派人招抚辽阳行省等处军民,着手统一东北地区。不久,在辽阳设置了定辽都卫指挥使司,以马云、叶旺为都指挥使,这是明代在东北建立行政机构,取代元朝统治的开始。一三七五年(洪武八年),定辽都卫指挥使司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  相似文献   

10.
八股文是朱元璋和刘基所定的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强 《江淮论坛》2005,(6):157-162
八股取士制度不始于朱元璋,八股文也绝对不是朱元璋首创或由他和刘基二人所定。其证有三:首先,洪武年间科举考试使用的主要文体不是八股文,而是宋元经义体;其次,洪武年间的取士之制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看,都不是朱元璋和刘基等人的发明,其中的重要方面均是宋元以来科举制度的延续;第三,朱元璋开国之初,遴选人才是行荐举还是开科举,徘徊不定,对科举成法持怀疑态度。洪武年间诏复科举,原其初心,仍然是想造就和选拔适合封建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史家们每每以让步政策来阐述朱元璋对待劳动人民的态度,至于洪武年间对人民实行的“重典之治”,则很少提及。还有的人在论证这一问题时,尚未对明初法制做全面研究,就从“让步政策”的结论出发,把明初的“刑用重典”解释成“治官不治民”的。我认为,这种笼统地谈论让步政策而不能正视明太祖朱元璋“重典治民”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那么,明初对劳动人民到底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政策呢?为了揭示事实的真相,就有必要对朱元璋的重典政策与让步政策的关系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南第一家”又称郑氏义门,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是饮誉中外的承夏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间始,历宋、元、明三朝,卜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有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洪武卜八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  相似文献   

13.
明初,朱元璋继承了前代乡村治理的经验,开创了里老治吏的模式。他重用里老,既推行里老理讼制度,分地方官之司法权,又以里老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监督,不但在考察官吏注意咨询里老,还赋予里老直接将违法官吏绑缚赴京的权力。洪武年间,里老治吏模式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由于朱元璋过高地估计了里老的道德自觉,对其权力丧失有效的监督与制约,致使该模式在其去世后不久便日渐式微,其尝试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14.
蒙古贵族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建立元朝后,在人才任用及科举考试中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汉族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与元朝人才政策与科举制度相反,在洪武初年采用了较为明智的蒙古族人才政策。探讨这一现象,有助蒙古族与汉族关系史的进一步研究。一、元朝蒙古贵族的民族人才歧视政策元世祖用暴力征服华夏其它民族后,将国内的人分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主要是原来蒙古各部落的人;第二等色目人,主要指西夏、回回等民族;第三等系汉人,包括契丹、女真和原来金朝统治下的汉人;第四等指南人,即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和西南各少数…  相似文献   

15.
明初洪武朝全力印造宝钞,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洪武十九年之后各项临时支钞迅猛增长,造成了明初的通货膨胀。朱元璋为应付庞大财政支出而滥支宝钞,其间种种行为反映了他轻视货币经济,对货币的认识还极为浅陋。  相似文献   

16.
关于明代科举制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举制度是明代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在今人撰写的有关论著里,都颇注意对明代科举取士制度的评述。但在述及八股取士开始时间,明代科举的实行与停止、进士科录取的次数与人数,以及考试的内容等问题时,却说法不一。本文拟就研究中涉及的几个史实问题,予以考述,以就正于诸学人。 一、关于八股取士开始的时间问题 八股文又名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在中国历史上,以八股文取士究竟始于何时,清代学者就有争议,今之不少论著都说:洪武三年,明政府规定以八股文取士。有的还说“八股取士是洪武初山朱元璋与刘基共同商定的”,是“朱元璋在封建科举制度基础上创建”的。还有说,朱元璋为了禁锢士子思想,制定八股文程式。  相似文献   

17.
<明太祖实录>载录魏观七条史料,但对于魏观被杀却不着一词,为重新考察洪武七年魏观与高启被杀案,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高启的个性自由洒脱,而朱元璋对江南士人采取高压与不信任政策,是导致高启辞官的根本原因.或许高启写讥讽诗给朱元璋内心埋下阴影,但魏现在张士诚旧址兴建府治,高启写<上梁文>,触怒朱元璋,因而导致血案.不久朱元璋感觉量刑过重,因而将魏观赐祭,并使之归葬本土.最终<实录>不书,为之隐讳,朱元璋反复无常的个性与魏观所在的苏州是江南重镇,是解开本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司马周 《云梦学刊》2004,25(2):51-54
在朱元璋统治期间,他多次实施荐举制度。荐举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洪武文人文学创作的发展,但其负面效应最终阻碍了洪武文学的繁盛与兴旺。对于洪武文学的衰落和顿寂,荐举制度有着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一) 奢香,是十四世纪贵州西北部彝族“默部”第六十六世霭翠的妻子。霭翠是元末明初贵州彝族的各部落中权势较大的一个土司。早在元朝末年,霭翠就被封为顺元宣抚使、八番顺元沿边宣慰使。朱元璋于1368年在金陵(南京)建立明朝中央政权后,霭翠便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与宋蒙古歹,普定女总管适尔等先后归附”明朝。朱元璋“皆予以原官世袭”,“赋税听其输纳”。当时霭翠一度为了本部落的利益,曾请求明朝政府出兵讨伐陇居部落。朱元璋不同意,说“中国之兵,岂外夷报怨之具”。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明朝政府鉴于霭翠在西南的重要地位,决定“升贵州宣抚司为宣慰司,以霭翠为宣慰司使,宋钦为宣慰同知。令霭翠位  相似文献   

20.
一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吸取元亡的教训,认为元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政治腐败,官员贪污成风,贿赂公行,甚至监察百僚的御史也沾染了恶习。因此,他很重视台谏官的建设。朱元璋沿袭元制,设御史台。洪武十五年更置都察院,长官为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合称七卿,“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御史为监察官,是天子耳目,代天子巡按各地,官职虽卑,仅为七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