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薛其林 《中州学刊》2003,(1):120-123
民国时期 ,社会转型、学术兴盛、方法创新是三位一体 ,互为因果的。而学术方法上的东西、古今、各学科之间的多层次立体的融合与创新则无疑是推进民国学术进程的内在动力和代表民国学术的显著特征。从民国学术研究的实践看 ,西方传入的实证方法、诠释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直觉方法与中国传统的考据方法、义理方法、朴素辩证方法、直觉体悟方法融合创新而形成的科学实证方法、义理阐释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直觉体悟方法构成了此一时期学术的主流方法。民国时期诸多知名学人在学术方法上都倾注了热情和自觉 ,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和运用 ,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正是学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才铸就了民国时期学术上中西汇流、百家争胜的兴盛局面。  相似文献   

2.
薛其林 《云梦学刊》2003,24(2):24-26
民国时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中西古今学术的整合、调适、创新时期,学术研究方法上的交流渗透和融合创新亦可谓“于斯为盛”。一枝独秀的科学实证方法、异军突起的唯物辩证方法、枯树新芽的义理阐释方法和直觉方法构成了民国时期学术方法论的主流。在决定学术真假、关涉学术价值的学术研究方法问题和决定学术价值、关涉学术规范的融合创新问题上,民国学术都具有典型的个案研究价值,但目前的学术界对此尚缺乏应有的认识,对此一问题的整体系统研究尚付阙如。  相似文献   

3.
在汉代,章句学兼具政治和学术双重属性。作为政治活动,章句学的出现与儒术的兴起相伴,并得到了汉朝政府的大力支持,章句学的主体内容是儒家经典,主要作者是经师和博士;作为学术活动,章句学既包含文字训诂,也包括义理阐释,并由义理阐释而滋生出强烈的学术派性。汉代章句在风格上也几经变迁。在繁盛期,章句的义理诠释部分十分臃肿;到了后期,章句逐渐复归于简约的风格。章句风格的转变与今文经学向古文经学的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朱子通过大量解经实践,诸悉宋代学者义理解经的流弊,对此进行了全面反思,要求融会汉学之章句训诂与宋学之义理,以求激活经典的潜藏价值.他开启的章句训诂与义理结合之治学方法潜藏着深厚的理论价值,涉及到言意之辨、细节与整体的循环以及解经的历史性等问题.言意之辨也就是朱子确信通过经典语言可以把握圣贤遗义.细节与整体的循环指只有通过字词训诂才能把握经典义理,而经典的整体文本又制约着字词的训诂.经典阐释的历史性问题,即经典的存在状况和时代思潮对阐释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钱念孙 《学术界》2005,24(3):273-285
朱光潜1949年以后放弃唯心主义美学观念,转向接受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一重大学术转向既有外界环境压力的客观作用,又有他解决自身学术矛盾的内在需求。朱光潜在接受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过程中,以自己的深厚学养和学术勇气,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克服左倾思潮和教条主义,深化哲学义理和人道精神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孟琢 《中国社会科学》2023,(3):98-115+206-207
“训诂通义理”是中国训诂学的核心理念,形成了贯穿汉宋的历史脉络,在乾嘉之学达到历史高峰。乾嘉学者对训诂的过度推重导致了汉宋门户与“训诂—义理”的脱节。在训诂学“语言学化”的现代转型中,“训诂通义理”的传统不断失落。与此同时,现代训诂学明确了自身的学科定位,取得了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推进,为“训诂通义理”的新开启奠定了坚实基础。立足现代训诂学的高度,可以对经典义理进行语义确证、语境显现、主旨厘定、训诂阐释史、意象探求五个层面的学术拓展。在以中国阐释学为中心的跨学科碰撞中,“训诂通义理”的现代之路获得了更为充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张海沙 《人文杂志》2007,(4):129-136
《金刚经》是唐宋时期流传最广、也是唐宋时期文人最热衷的一部经典。唐宋文人对其谈空论幻的义理很感兴趣,在阐释《金刚经》的义理是表现出以儒道融合佛教的倾向,文人也将对《金刚经》的理解运用于诗文创作与批评之中。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也崇信《金刚经》具有神异功能,奉持《金刚经》可得庇佑。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国时期,诸多学人迫于西学疾进、中学渐退的现实处境,继续秉持传统士大夫的天下使命观与忧患意识,开始表达一种保持民族特性、重塑学术自尊的文化自觉,继而逐渐明晰地提出学术独立的吁求,并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详细阐释了学术独立的实际涵义,列举出谋求高等教育主导权、调整留学政策、国化教科书、学术研究本土化等多种途径.同时,在民族主义情绪的激荡下,学术独立观念还与民主建国、文化复兴的时代话语紧密结合,获得了学人们的一致认同与广泛关注.这既是中国系统引入西学、重建本国学术过程中的自然产物,又是现代中国学术转型、高等教育发展乃至新知识分子群体兴起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北宋新儒学与汉唐儒学不同,着重阐发经典义理,倡导义理之学。义理之学在北宋时期的发展,与后来比较定型化了的理学也有着重大的区别,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从学术取向的多样性,经世义理之学占主导地位来论述北宋新儒学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区别于宋明理学重在建构经学义理的此在性认同,汉唐经学阐释是一种还原性认知活动,乃是以“述”的方式来继承经典原旨并实现对传统的当下性转化。在经学阐释范式之下,孔颖达等人自觉地将时代精神融入了“疏不破注”的过程之中,而一种通学阐释意识和文献学视角的介入保证了经学知识的周密与正确;同时,孔颖达着意揭示毛、郑旧注的知识来源,额外追加“其所以然”的理解维度,从而凸显了阐释行为本身,也表明了其对阐释确定性的追求。总之,从阐释和接受的角度看,孔颖达经学融合了知识与价值、传统与时代、官方意识与士人传统等多重诉求,这才是他之所以能够统一经学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刘朴兵 《殷都学刊》2006,(1):102-106
中国古代的食狗之风大致以隋唐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隋唐以前,食狗之风兴盛,人们普遍接受食用狗肉;隋唐以后,狗肉地位迅速下降,社会上层人士开始拒食狗肉,而下层普通民众也只有在非正式场合才品尝狗肉。  相似文献   

12.
杨淑珺  朱宗侠 《兰州学刊》2007,2(6):114-11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始走上了以政府为主要推动力量的法治现代化的道路.2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客观上也存在一些两难困境.本文试图分析这些两难困境的表现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3.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项重大的区域发展战略。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就必须立足现实基础, 发挥原有优势, 加大开放力度, 综合运用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其中, 大力推进与周边国家, 特别是与日韩两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 为充分发挥东北地区与日韩的互补优势和地缘优势, 加强与日韩企业的经济贸易往来创造了新的机遇, 为中日韩经济合作筑起了新的平台。同时, 日韩企业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一方面有助于中国东北经济的振兴,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日韩两国本身的经济发展———推动日韩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促进其国际化进程; 缩小日韩两国国内各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增强竞争优势, 拓展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纯洁性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加强党的思想纯洁性、组织纯洁性、作风纯洁性和反腐倡廉建设采取了积极举措。对于今天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建设而言,不仅要分门别类地加强党的思想纯洁性、组织纯洁性、作风纯洁性和反腐倡廉的建设,更要在始终保持忧患意识的同时,实现将从严治党、党内民主建设、群众监督与制度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并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纯洁性建设的始终。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的真正动力,其实是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精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天下国家责任伦理。而家国共同体和贯穿其中的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责任伦理,正是中华文明长久存在、持续不衰的奥秘之所在。辛亥革命虽然以排满发端,但最终结成两大硕果:一是中华民族,二是中华民国。  相似文献   

16.
论民国时期政治发展中的政治妥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国时期出现的政治妥协是当时政治发展环境的产物。妥协合作可能不是最理想的选择,但有时却是最可行的,甚至是唯一的选择。政治决不只是一门“斗争哲学”,也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妥协不能等同于投降,也不能简单地视为是软弱或投降的表现。民国时期的妥协合作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的政治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民国时期影响颇大的三次政治妥协分别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与立宪派及北洋军阀之间,国民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和抗战时期的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  相似文献   

17.
报纸刊载广告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广告费、广告种类、广告用语、广告版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民国时期自贡报纸刊载广告,不仅反映出民国时期自贡报业的某些特点,同时也折射出民国自贡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对于民国自贡史研究和重组自贡历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古代到近代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史 ,可以概括为 ,“一衣带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在两国关系史上 ,历史意识形态的相同性 ,成为连接两国关系的深层纽带。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天朝礼治体系”① 形成以来 ,两国又同在一个国际体系之内 ,“辅车相依”的涵义与这一体系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到了近代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和朝鲜 ,两国关系变为“唇亡齿寒”的关系 ,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意义愈加重要起来。可以说古代到近代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史就是围绕着这三个层面展开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产业区域转移粘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小明 《北方论丛》2007,(1):140-143
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高梯度地区产业会不断地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但是我国处于高梯度的东部地区在经历了长达20余年的发展与繁荣之后,其边际产业并没有像理论界所预期的那样,向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转移,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的存在。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由劳动力成本因素、行政因素、产业集群效应、文化、技术与体制等因素形成,只有通过宏观政策、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努力,才能克服产业区域转移粘性,促进产业转移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建立我国婚约制度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婚约起源于古代社会的买卖婚姻,近现代多数国家或地区亲属法也规定了婚约制度。我国现行婚姻法对此没有规定,但民间订立婚约的现象则是普遍存在的。为指导人们订立符合社会主义婚姻制度理念的婚约,规范人民法院审判婚约纠纷案件,我国婚姻法应明文规定婚约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