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才学     
人才学,以人才和人才问题为对象,属于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还没有公认的定义。王通讯编著的《人才学通论》认为“是一门研究人才成长规律与人才辈出规律的科学”。杨国璋等主编的《当代新科学手册》认为“是研究人才成长和人才培养的规律的新兴学科”。 人才是社会学的概念,是从社会生活中借用来的词。就狭义而言,是指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对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某一特定的人;就广义而论,是指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正在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不特定的人们。国外也很重视人才研究,如日本有英才研究、美国有人的潜力研究等。我国历史上研究人才问题的,更不乏其人。宋代的王安石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著有颇具见地的《材论》、《取材》等。辛亥革命以后,进行这方面探索的学者就更  相似文献   

2.
人才学浅议     
我们正处在一个大有作为的新时代。这是一个求贤若渴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的科学百花园里,一株新苗——人才学正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革命干部正在热情关怀它,辛勤培育它。可以预料,它对我国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加速四化建设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 人才是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的问题,有识之士重视人才,每一个人都想自己成为有用之才.我国古代《礼记·大同篇》就有“选贤与能”的思想,虽然人才问题古代就提出,但以往的所有辞典都没有“人才学”这条,直到1979年10月11日北京成立人才学研究会筹备组,“人才学”这个名称才破土而出,这是顺应历史潮流和四化建设的需要而提出来的.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出现“人才学”是很自然的,人才问题被认为是当代世界的第四危机.因为人才是创业和立业之本,我国的四化建设能否成功,共产主义能否实现,人才  相似文献   

4.
人才学是一门覆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众多学科领域,从某种意义说更偏重社会科学范畴的新兴综合边缘交叉学科。顾名思义,人才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才,它着眼于对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辈出规律的揭示。人才成长规律主要研究人才的个体,人才辈出规律则针对整个人才群体;因为人才是社会的人才,所以人才学研究的范围还包括与人才涌现密切相关的社会条件和外部环境,以及与人才成长有关的发现、选拨、培训、教育、开发、使用、管理诸环节,当然还要研究政治、经济、科技和教育体制方面与人才相关的各种因素变量。  相似文献   

5.
唐溥生同志从我国古代文化宝藏中,挖掘了具有民主性精华的人才论述和人才轶事,辑著成《古代人才论浅述》,已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全书分为七个部分,近十一万字。前六部分,专门介绍了我国古代人才成功的社会条件,发掘、使用和管理人才的路线、政策、原则和方法,以及人才  相似文献   

6.
彭放和他的《文学人才学》满汝毅法国作家邮费罗曾言:“一旦你了解了一个作家的性格,理解他的作品也就不难了。”我与彭放相识多年,算是比较了解。他三十年来从事当代文学研究,在报刊上读者会频频见到他针对当前文坛撰写的文章。在省内的许多文艺座谈会上,他的热情洋...  相似文献   

7.
这是中国人才研究会理事长王康同志在兰州人才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所作的关于人才问题的学术报告的第一部分,王康同志在这部分报告里讲了全国人才研究概况,为什么要进行人才研究,人才研究与四化建设的关系及问题。我们现在发表的这部分是市人事局根据录音整理的,未经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8.
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人才学研究所和四川省人才学会共同组织编写,刘茂才同志主编的《人才学词典》在1987年12月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该词典共收词目1488条,约43万字,涉及人才成长、识别、使用、考核、晋升、奖惩、流动、聘任、教育以及人才信息、人才立法、古代人才思想和制度、人事制度改革等内容,是广大青年、学生以及组织、人事、劳动、教育、科技管理干部必备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探索人才成长的规律,陶行知是开创者。他早在1919年写的《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就认识到培养人才对于国家建设与民族兴亡的重要意义。后来他在一封信中又强调:“整个世界都是向着科学猛进,我们中国必须受科学的洗礼,才能在科学的世界中适于生存。但是要想创造科学的中国必须培养科学人才的幼苗才能达到目的。”在三十年代初,陶行知为了振兴中华、抵御外侮,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倾心研究世界出身于学徒、工人的科学家的传记,探索他们成长的主观和客观因素。陶行知在从事人民教育事业的三十年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人才成长的规律和培养人才的方法,并付诸实践。在他发表的数百篇论文中,有许多是直接论述人才问题的。他的研究,虽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人才学,但是总起来看,他的论述涉及到人才成长的一些主要方面。五十年代初  相似文献   

10.
一、人才学的兴起是时代的需要人才学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在我国兴起的一门新学科,但其渊源却可以追溯得很远。从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禹的“禅让”开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多次出现过人才繁盛的时代,涌现出大批英才豪杰,流传下来大量的重视人才、任人唯贤的佳话,同时还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研究遗产。二千三百多年以前,墨子收集了各国政治家、思想家“推贤”、  相似文献   

11.
《学术研究》1983年第5期发表了一篇梁启超论孟子的遗稿。这是一份从未发表过的梁氏手迹。据有关方面鉴定和知情者的分析,认为手迹是可靠的,估计是梁欧游回来或在此一段时间的作品。梁启超从1918年底出发到欧洲游历,1920年春天回国。后担任清华研究院导师和南开等大学的教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直到1929年1月去世。梁氏晚年政治上仍是趋向保守;但最后十年从事教育和学术活动的生涯中,他结合教学,编写出不少学术专著,对后学起到启迪的作用。梁氏这篇论《孟子》的遗稿,是讲孟子教育思想的专题论文。但梁氏此文,不仅是客观地介绍孟子的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对此作了引申和发挥。我读过这篇《遗稿》后,觉得内容相当丰富,反映出梁氏对人才学的重要看法,为我们研究梁氏晚年思想提供了可贵资料;同时对我们了解中国二十年代教育思潮的一个侧面,也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人才研究会和武汉大学联合召开的全国人才学理论研讨会于八六年六月九日至十二日在江城武汉举行。来自全国二十二个省、市、自治区的五十二名人才学理论研究者和高校人才学课教师参加了会议。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苏六也、敢峰,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等出席了会议,美国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13.
王红乾 《理论界》2009,(5):19-20
本文阐述了青年毛泽东在普通学子的历史起点上持续、频繁的社会调查活动,彰显青年毛泽东的平凡与不平凡.社会调查成为青年毛泽东深刻了解中国的实践基础,成为青年毛泽东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途径,成为青年毛泽东目标牵引的原动力,成为青年毛泽东成长成材关键阶段的关键性的实践活动.青年毛泽东的社会调查活动蕴含着重要的人才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管理人才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新兴学科。近几年,在管理人才的理论研究方面,已发表了不少论文,但一直未见有系统论述的专著面世。现在,令人高兴的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新颖独特,颇具创见的《管理人才学》一书,最近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一项值得重视的理论新成果。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本书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的框架结构,仅仅是框架结构而已。”作者正是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大新颖、别出心裁的理论框架。它有三个特点: (一)独特的论述风格。 按照一般模式,开头势必要安排“性质、研究对象、意义作用、研究方法”一类内容的章节,接着就提出一整套系统的理论。《管理人才学》却独辟蹊径,从“管理者”、“管理系统”、“管理者与管理系统”这三个方面的整体性出发,具体探讨管理者应  相似文献   

15.
《抱朴子》,东晋葛洪著(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分内外篇。内篇二十卷,“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穰邪却祸之事,属道家”(《抱朴子·自叙》),是研究道教史的宝贵资料。外篇五十卷,“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作者自谓“属儒家”(《抱朴子·自叙》),而《隋书·经籍志》等历代史书多归之于杂家;《四库全书总目》则将其与内篇同归于道家,理由是“究其大旨,亦以黄老为宗”;近世学者多认为外篇是“内神仙而外儒术”,即儒家其表,道家其里。《抱朴子·外篇》历来不大为人们重视。这一方面是由于葛洪是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因此,人们在研究《抱朴子》时,自然更注意反映作者主要倾向的内篇;另一方面,不少学者认为《抱朴子·外篇》议  相似文献   

16.
张凯 《天府新论》2022,(5):18-27
近代学术,经史嬗变。新文化派参照西方学术开创新史学,进而以现代史学观念与体例改造中国传统史学。“新史学”为近代中国学术转型提供有效平台,却在无形中割裂了中国传统史学之于现代学术的关联。刘咸炘提出,史学的广义就是人事学,进而以“察势观风”为史识准绳,以“史有子意”为史家宗旨,落实即事明理的人事学,倡导以纪传体编纂传统创新史体。在近代中西学术交汇的语境中,考察刘咸炘的史学观念,揭示其立足固有学术传统、会通古今中西的旨趣与方法,或可在中国传统史学与现代学术体系之间建立有机关联,为时下突破分科之学、建立中国学术本位开辟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不拘一格降人才--论龚自珍的人才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梅林 《船山学刊》2001,(3):72-75,91
龚自珍乃近代之霸才,文坛之飞将[1],其生命姿态高标狂狷,偏宕奇诞,大大溢出于士林正统规范,议政则光焰万丈,不可逼视[2];作诗则佚宕旷邈,而豪不就律[3];为文则俶诡连犿[4],不落寻常蹊径.遗憾的是,龚自珍这位旷世之才,却降生在万马齐喑的衰世里,显得是那样的孤迥和矫俗,于是,雄健的生命,充盈的才情和平庸萎弱的世风发生激烈的冲撞,砥砺为思想的火花,化作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旷远呐喊,凝结为龚自珍虽不规整但却血肉丰满的人才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论人事原则     
人事制度问题是当前行政管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社会主义人事制度,首要的是确立科学的人事原则。本文拟从人事管理体制、人事管理制度、人事管理方法三个方面提出十五条主要的原则,以期引起讨论。 一、关于人事管理体制的原则 1、宏观统一管理原则。集中管理全国的人事是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世界各国几乎没有例外。人事体制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根  相似文献   

19.
学《易》旨在寻找科学认识世界的轨迹,以正人生而成事务;旨在把人们的认识引导到预知未然之变上,使之自觉按照事物的规律办事,而不在拘泥于卜筮。卦爻这一形象思维方式中就寓有理性思维,它明显反映在六爻有规律地推进与转化上。所以,要预知未然之变,就需将《易》之理化为心之理,培养“易心”“圣心”,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不占而断。孙奇逢之所以教人“尽人事以回造化”,旨在尽人以合天!是乃人同天既有相一致的一面而又有相区别的一面所决定:“不息,则天;有息,则人;天人之分,系于一息,几微如此。”《易》教人立世、治国、平天下而不可稍忽也,则是其灵魂之所在也  相似文献   

20.
研究并完善人事承认机制,对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干部人事工作的活力、效率、积极性,使人才发现、选拔,任用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此作些初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