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刑法上侵犯个人信息犯罪并不包括非法滥用个人信息的行为,而实践中经常发生非法滥用“宽口径授权”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此类行为因严重侵犯个人信息自主权和公共安全而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非法滥用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虽然属于合理授权的范围,但如果将获取的个人信息用于牟取经济利益或者其他非法目的,并且造成严重损害即属于犯罪行为.在刑法没有将此类行为直接作为犯罪行为作出规定时,并不意味着此类行为不具有可惩罚性,在遵守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司法机关可以合理地适用“以刑制罪”对“宽口径授权”情形下滥用个人信息造成严重损害的违法行为追究刑事责任,但必须严格遵守运用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  相似文献   

2.
犯罪预备与着手犯罪实行行为之间的界限对于研究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确定了着手犯罪行为的实行,也才会产生是否有犯罪未遂的问题。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犯罪预备行为的终点尚属于犯罪预备的范畴,它和犯罪实行行为的着手点是有本质区别的,根本不能重合。”这就是说对于一个动态的犯罪过程而言,犯罪实行行为的着手点是犯罪构成客观行为要件的起点,是实行行为内容的一部分,它与犯罪预备行为的终点是不  相似文献   

3.
不法依附型行政犯属于行政犯的一种特殊类别,其在构成要件中明确要求以违反特定行政规范的内容为犯罪成立条件,行政不法在犯罪认定过程中起到了限定犯罪行为类型的作用。不法依附型行政犯具有规范内涵的相对独立性,即在违法行为范畴上具有从属性,在违法判断标准上具有独立性。同时,不法依附型行政犯在规范外观上具有空白性,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空白罪状。鉴于不法依附性要素的多样性以及前置法规定的模糊性等因素,应提倡前置性法律规范群的理念,即在特殊情况下有限度地承认部门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前置法资格。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刑法典中的行政犯罪不断增加,行政违法行为也在不断增多。行政犯罪和行政违法行为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行为,由此导致评价的不同和法律责任的不同,关涉罪与非罪的界限,因而两种行为的界分显得非常重要。应坚持保障功能和保护功能相协调以及公正和效率兼顾的界分原则,把握以危害程度的轻重为基础、以行为违法类型的不同为必要补充的具体界分标准,对行政犯罪与行政违法行为进行合理的界分。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法理论关于犯罪对象的研究没有进一步深入,主要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将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区分开来.对此,可引入行为对象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明确犯罪对象与行为对象之间的关系: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合,但其性质、与犯罪行为的联系程度、存在范围均不相同.由此,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作用的,能够表明犯罪客体的存在形式而为构成犯罪所必备的客观存在,其外延包括人、物、行为规范及信息.  相似文献   

6.
犯罪的成立应具备三个要件,即根据其职务要求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作为义务,而现实中并未履行,其行为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这种不作为犯罪行为具有间接性和隐形性、犯罪动机类型多样性以及后果的严重性等特点。为此,应采取道德控制、司法控制、社会控制等对策,避免警察职务不作为犯罪。  相似文献   

7.
论不作为犯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斌 《天府新论》1996,(3):48-52
论不作为犯罪侯斌刑法上的犯罪行为,在客观上有多种多样的表现,但如果将各式各样的犯罪加以抽象和概括,不外有两种形式:作为和不作为。所谓作为犯罪,是指积极的犯罪行为,即积极地实施法律禁止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例如举刀杀人,盗窃财物,贪污公款,强奸妇女...  相似文献   

8.
在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新近修改实施之当下,系统调整证据犯罪罪名体系的时机相对成熟,而且以归类三大诉讼法规定的证据违法行为为基础,系统整理相关罪名的排序和依次明确各罪构成,能改变目前罪名适用混乱的现状。应取消刑法第307条规定,扩大伪证罪的适用范围且将现属妨害作证罪中的"指使他人作伪证"行为归并其中;根据重点罪名的修改,厘清其他罪名涉及的"证人"、"证据"指涉范围及性质,探讨不作为行为在何种情形下构成犯罪,才能平等保护诉权和体现刑罚必要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越轨行为,又称偏离行为,是指那些超出常规,违反社会规范的社会行为,是社会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社会或文化体系的行为模式或社会期待的偏离。越轨行为不等于犯罪,但犯罪属于越轨行为。越轨行为主要包括违俗行为、违德行为、违纪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一般而言,越轨行为是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背道,对社会秩序构成轻重不等的威胁,因而成为社会控制的对象。在社会越轨行为中,青少年越轨行为是一个特殊的部分。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青少年犯罪大幅度上升,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以班杜拉为代表…  相似文献   

10.
邸瑛琪 《中州学刊》2002,(1):185-190
本文从行为场的崭新视角研究青少年犯罪。人是时间和空间的存在。犯罪青少年及其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在一定的时间中展开,在一定的空间中生成和发展。行为主体、行为、时间、空间构筑了青少年犯罪行为场。行为场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机制、生理机制、心理机制。行为场同时具有流动性、稳定性、扩散性、封闭性、主观性的特征。通过青少年犯罪行为场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剖析青少年犯罪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浅析行政机关行政违法行为石玉林行政机关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受行政法律规范保护的行政关系,具有社会危害后果,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它是我国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管理权中出现的违法行为,由于直接影响到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由此可知,犯罪“未得逞”是构成犯罪未遂的重要条件,是未遂与既遂相区别的唯一标志。因此,探讨如何正确地认定犯罪“未得逞”,对于正确区分犯罪的未遂与既遂具有重要意义。一、根据犯罪“未得逞”的客观特征认定犯罪“未得逞”罪犯着手实行犯罪以后,如果犯罪行为按照犯罪分子自己的意志顺利地发展到犯罪结果的发生,就是犯罪既遂;反之,如果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行为  相似文献   

13.
《刑法修正案(七)》新增犯罪问题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修正案(七)>针对我国当前一些严重的违法行为,将其上升为犯罪.通过考察违法行为转变为犯罪行为之立法理由,分析新型犯罪的构成要件,厘清构成要件中的理论难点和争议点,甄别新型犯罪与原有相似犯罪类型的不同,从而确定新型犯罪的罪名.  相似文献   

14.
挪用公款犯罪是一种经济犯罪类型的职务犯罪,行为人的作案手段一般都十分隐蔽,常常以合法的形式掩盖其犯罪行为的性质。关于这类犯罪方面的法律规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依据我国新刑法的条文规定并结合实践经验,对挪用公款犯罪进行更为准确的认定,能够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也会给司法机关准确、及时查处和惩治这种犯罪行为带来便捷。  相似文献   

15.
李放 《理论界》2008,(4):66-69
中国古代有关盗贼犯罪的法律规定非常多,而且从唐朝以后,量刑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从《法经》的《盗律》、《贼律》到宋代的《盗贼重法》,以及明清对盗贼犯罪的“重罪加重”,体现了立法者“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指导思想和对盗贼立法的重视。但是重法之下也有例外:那就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基于对侠义或道义的认同,一些行侠仗义的违法行为常常会得到理解,而一些盗贼的善行义举也会得到赞赏。即在某种程度上,侠义行为与盗贼的犯罪行为相重合,具有双重性质。对这种带有侠义性质的盗贼犯罪的例外宽免,体现了传统礼义和侠义的交叉与共通,这是中国古代法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现象。与成年人相比 ,青少年犯罪具有突发性、纠合性、隐蔽性、凶残性的特点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是各种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是 :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 ,强化家庭教育 ,创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 ,依法打击青少年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犯罪”概念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成年人犯罪的羁束概念,是指任何人无权对其外延和内涵作出扩大或限制解释的法定概念,具体指我国刑法规定的年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实施的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自由概念是指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和目的出发,对未成年人犯罪概念作出的学理概念,包括"一般违法观点","违反道德规范观点"和"犯罪学观点".其中,犯罪学观点将未成年人犯罪理解为最广义的与社会不相适应的一切背离社会的行为,包括犯罪行为、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18.
偷渡犯罪问题新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偷渡犯罪是中国刑事法学界和司法界对涉及非法出入境的多种犯罪行为进行总结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称谓。偷渡犯罪是一种包括双向、对合性质的行为主体所实施的犯罪行为,一方是偷渡客所实施的违反国家出入境管理规定、非法出入境的行为,另一方是组织、运送、帮助偷渡客所实施的偷渡行为。其表征体现为有组织性、跨国性和手段的多变。鉴于此,反偷渡犯罪的举措重在:臻密主权国家的立法规定、严惩偷渡犯罪的组织者和加强国家及地区间的刑事司法合作。在国际社会形成预防和打击偷渡犯罪的合流。  相似文献   

19.
许霆恶意取款案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媒体炒作的沸沸扬扬的许霆一案在举国上下引起众多争议。许霆的行为构成犯罪还是不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成了众多争议的焦点,他们基于不同的立场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笔者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整合和分析评述后认为,许霆的行为经历了由民事行为向刑事行为转变的过程,因此,许霆的行为性质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分阶段具体分析定性。  相似文献   

20.
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是指外观上与犯罪行为十分相似,符合犯罪构成的个别要件,但因其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符合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所以虽然刑法未作出排除其犯罪性的特别规定,但也应排除其犯罪性的行为.立法者认知能力的有限、社会生活的多变、法律自身的特点等导致了法律漏洞的不可避免.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是在法律规定之外,堵塞刑事法上的免除行为可罚性漏洞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