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是我们党在治国方略上的新发展。本文从理论、历史、现实国情三个方面论证了“德治”和“法治”的辨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才是治国之上策,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并从加强法制建设,促进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法制化;加强道德规范的研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加强道德建设,使“法治”和“德治”协调发展。对于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郁离子》看刘基的治国方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基是明太祖朱元璋手下的重要谋臣,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郁离子》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而且也是一部蕴涵丰富的政治思想论著,从中可见作者全面系统的治国方略。其治国的基本思路是“对症下药”,为明王朝开具的总药方是“以大德勘大乱”,基本国策是“以德养民”、“以道任贤”,而关键在于吏治和人才。  相似文献   

3.
朱元璋"重典治国"思想的产生及法律实践有其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心理和政治基础.明初所谓"重典治国",其实就是重刑治国,其重点在于重典治"吏".然而,尽管明初朱元璋实行的"重典治吏"严酷无比,但在一个集权专制的社会里,人治大于法治,"重典治吏"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在客观上造成了有害的后果.它给人们的历史启示是要从根本上根除腐败的痼疾,就必须崇尚法治.  相似文献   

4.
就特定意义而言,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法治”,是指源自先秦时期的法家治国理论,而西方传统法文化中的法治则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西方古典法治理论。虽然两者用词一致,但存在确定性的差别。西方古典法治理论是以民主社会为基础,以简单商品经济为依托,以公民权利平等为追求,以“权利法”为核心,公民以遵从法律和正义为信仰,是依法治国的原生态的法治社会模式。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法治”则依托专制社会,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这就决定其法律不可能表达权利平等的内容,只能以“严刑峻法”为统治社会的国策,虽有成文法,具有了“法治”的某种法律形式,但这只能表现为“人治”之下的法制基础上的“以法治国”的社会治理模式而已。  相似文献   

5.
在熊赐履等理学臣僚的影响下,康熙的理学思想形成。但是真正将理学付诸治国实践则与“三藩之乱”密切相关。康熙以“理”治国思想的内容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将厚风俗、正人心视作国家长治久安和实现“敦庞之治”的根本途径;二是树立了“端本清源,源清流洁”的吏治与法治观念。汤斌受重用与被谴责的过程鲜明地体现了康熙对理学臣僚始而寄予厚望、终而大失所望的心态,也最终导致了他对以“理”治国思想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明朝对官员的监察及其启示高春平治民必先治官,这是许多政治家的共识。明朝建立后,为使朱家天下长治久安,朱元璋吸取了历代整顿吏治的经验教训,确立了开国之初必须“以猛治国,严惩贪污”的施政方针,并为子孙搭起官僚体制的框架。其后二百余年,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德治和法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以偏废。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虽属不同的范畴,一个属于思想的上层建筑,一个属于政治的上层建筑,但在治理国家的意义上却有许多共性。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什么是法治 ?其含义是什么 ?自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先秦哲人提出“法治”并阐述其思想以来 ,历代思想家前仆后继地探索着这一亘古的命题。《牛津法律大辞典》对法治的表述是 :“一个无比重要的 ,但未被定义 ,也不是随便就能定义的概念 ,它意指所有的权威机构、立法、行政、司法及其他机构都要服从于某些原则。”笔者认为法治有以下含义 :(一 )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法治从被提出时开始 ,就与“以法治国”、“依法治国”等…  相似文献   

9.
以德治国——中国共产党的又一治国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和民心提出的一个重要治国方略,是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一个合平时宜的治国宣言。“以德治国”,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儒家“德治”思想的扬弃,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体系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认真领会这一治国方略的深刻内涵,并将其融入影视艺术之中,意义重大,理应成为当代影视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1.
儒家治国方略是指儒家在治国主张方面的方案和策略,是封建社会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决策,它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也不是孤立的政治措施,而是儒家通过融会各家思想所形成的基本的治国指导方针,是在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社会中起重大作用的庞大的思想体系。从它的宏观架构来看,是以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形成了既有哲学理论基础又有伦理准则的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伦理政治观。  相似文献   

12.
以“德”与“天命”为核心的世界观支配着儒学的生活世界,直至乡土社会瓦解之前都还适用。随着西学知识体系垄断现象的出现,儒学如何衔接现代社会就成为一个问题。固守传统的知识体系难以对原有的世界观作出令人信服的论证。其中,“治国”是儒学不得不面对的核心问题。儒学治国的主要问题是弄明白如何以德性养成原则为模式来调控政治权力的总体运作,通过对整个社会进行干预使得德性原则在社会每个点上都能发挥调节作用。儒学治理所分析的不是行为活动的策略规划,而是分析实现过程的历史逻辑,试图利用修身养德性来破解各种非道德领域关系。儒学经世致用的合法性取决于官方认定,但儒学在现代社会到底推崇什么,这一问题仍然有待厘定。对于治国之“道”的笃信,使得儒学仅仅局限于“术”层面的反省。然而这远远不够,有必要重新反省“治国”之道与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法制史上,朱元璋注重法治,特别是他在法制宣传方面的作为,是历代皇帝所不及的。 朱元璋由于他出身布衣,身经乱世,看到“田野之民,不知禁令,往往误犯刑宪”①,因而能意识到法律能否为官民所知,直接关系到法治的成败。这使朱元璋在立法指导思想上主张“立法从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7,(3):5-14
政治就是参与和推进国家治理。无产阶级执政党治国理政,说到底就是从政治的高度正确处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从而有效发挥政治对经济和社会的特殊促进作用。这就是治国理政所特有的政治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处理政治与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关系,在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中鲜明彰显了一系列特有的政治逻辑。突出体现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强固治国理政的民主政治架构;坚持国家治理与制度改革有机统一,把握治国理政的民主政治精髓;坚持发展民主与加强法治有机统一,夯实治国理政的民主政治基础;坚持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有机统一,拓展治国理政的民主政治渠道;坚持惩治腐败与立规严纪有机统一,优化治国理政的民主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德治和法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6.
以孔孟为代表人物的儒家基于对历史上治国经验的总结、阐发,提出了一套道德精英治国理论。主张以精英集团治国,实行“德治”、“人治”,主张法律虚无主义,以此建立起一种牧民、使民的统治与被统治的社会关系。因此道德精英治国理论是一种不科学的、失败的理论,它导致了精英与大众的疏离,并塑造了中国百姓顺从、驯服的保守性格;它是我们在当代建立“法治”社会秩序在观念上的障碍,应当进行批判和清理。  相似文献   

17.
从治国观念、治国文献、治国手段三方面考察 ,法家的治国方略应为刑治。然自梁启超以来 ,由于种种原因 ,学界主流一直将法家治国方略概括为法治。这是一种误读。与法家“法治”说的理论相呼应 ,各种改头换面的“法治”理论和实践在近现代中国流行。在中国建设法治国家之际 ,应对“新权威主义”、“新秩序主义”、“新工具主义”等各种“新法家”思想进行彻底反思 ,认识其不可消解的疏漏和缺陷。  相似文献   

18.
建立法治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前提 ,弄清楚传统法学何以不能将中国社会建成法治社会则是建立法治的基础。中国古代由于早期国家的形成途径产生了视法为刑的“法治”观念 ,这种“法治”于秦帝国时期实现了其工具理性 ,于汉时因以礼入法完成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对中国传统政治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也是导致传统社会政治不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他在经济问题上的讲话,都是从政治角度讲的。“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①这个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这是蕴含着邓小平深刻而丰富的“经济政治”思想。笔者认为,这一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特色,并构成了一门新学科。提出并探讨邓小平经济政治思想,对深入研究、全面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抽文试从宏观角度对邓小平经济政治思想作初步探讨。一、邓小平经济政治思想的形成标志。政治是一个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20.
本文紧紧围绕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宪治国,回顾了清末、中华民国、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探索法治道路的艰难历程。宪法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宪法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宪治国是对依法治国的升华和发展,是中国从“人治”走向法治的重要里程碑!本文分别论述了宪法实施,司法改革,防止冤假错案、保障人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环境司法等热点问题,提出了在司法实践中切实贯彻实施宪法和落实依宪治国的若干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