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杀性暴力犯罪是行为人在运用暴力手段自杀的同时,危害社会和他人且后果严重的犯罪。自杀性暴力犯罪具有不确定的侵犯目标、暴力性的犯罪手段、有预谋的犯罪活动、突发性的实施行为等基本特征。自杀性暴力犯罪主要因矛盾的激化、对社会发展的不适应、相关案件报道的负面影响、极端利己思想的主使而诱发。预防自杀性暴力犯罪应该发挥群众作用、完备法律体系、加强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相似文献   

2.
张伶  张洋 《理论界》2006,2(8):80-81
“犯罪数额”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认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犯罪数额”的概念、类别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梳理尤显必要。通过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数额的分析,指出现行刑法在立法规定方面存在的缺陷,并试图提出完善建议,以讨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3.
自杀性暴力犯罪是行为人在运用暴力手段自杀的同时,危害社会和他人且后果严重的犯罪.自杀性暴力犯罪具有不确定的侵犯目标、暴力性的犯罪手段、有预谋的犯罪活动、突发性的实施行为等基本特征.自杀性暴力犯罪主要因矛盾的激化、对社会发展的不适应、相关案件报道的负面影响、极端利己思想的主使而诱发.预防自杀性暴力犯罪应该发挥群众作用、完备法律体系、加强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相似文献   

4.
关于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法律思考与立法建议孙燕山雷堂知识产权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对其保护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尊重知识、重视科技的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加快了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进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已初具规模,基本...  相似文献   

5.
《新学术》2007,(5)
对知识产权犯罪的罪数形态及其处罚原则的理解,是关系到适用刑法保护知识产权制度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罪数形态理论入手,分析我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不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知识产权犯罪与其他犯罪之间产生竞合关系、牵连关系时,应当适用"数罪并罚"原则以及"轻法的封锁作用"理论,以期加强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确实保护知识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知识产权犯罪立法缺陷及其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知识产权犯罪现行刑事立法存在着名实不符、侵犯著作权犯罪范围过窄、规范依据严重不协调、概念内涵模糊、罪名规定不科学和定罪标准不严密等弊病.立法应当在完善罪名、协调不同法律的规定和厘清用语含义等方面加以修改完善.在知识产权犯罪领域中引入告诉才处理制度,建立告诉才处理案件的监督审判制度,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法院审理的自诉案件有决定参加庭审权和书面审查权,增加对被害人委托诉讼代理人的具体程序规定.  相似文献   

7.
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需要法律的保障,这是法治的必然要求。而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严重性,使其更需要刑事法律的保驾护航,因而建立一个良好的、宜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刑事法治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应从立法、司法、守法诸要素上完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刑事法治环境,而在完善的过程中应考虑知识产权和刑法本身的特殊性及其他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宫毅 《中州学刊》2003,(4):177-179
我国加入WTO后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我国采取的强有力措施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知识产权制度方在我国萌芽 ,作为民事权利范畴的知识产权还正在逐渐为国人接受过程中 ,立法上尚不完善 ,而从刑事理论层面上研究知识产权更显需要和紧迫。本文从文化因素上透视知识产权犯罪现象 ,对于知识产权保护、遏止知识产权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犯罪?我国刑法第十条作了明确的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破坏社会秩序,侵犯全民所有的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这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犯罪定义。依照这个定义,犯罪的基本特征是:  相似文献   

10.
一、厦门特区青少年违法犯罪之现状1、侵犯财产型犯罪仍然是厦门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类型,并以纠合型犯罪较为突出近年来,侵财型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兀.7%左右,其中盗窃罪占一半以上。侵犯财产型犯罪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传统犯罪类型,主要有盗窃、抢劫和诈骗等罪。近年来,除以上三种多发常见的侵犯财产型犯罪以外,还有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恶劣的敲诈勒索、抢夺等犯罪现象存在,这两类侵犯财产型犯罪多发生在城乡结合部及市区外来人口集聚地。其特点是,侵犯财产数额不大,侵害对象多系外来务工人员,多为突发性犯罪,犯罪方…  相似文献   

11.
目前刑法学界关于犯罪对象的认识 ,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侵犯或直接指向的具体的人或物 ;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外在表现形式 ,任何犯罪都必然侵犯一定的犯罪客体 ,但并非所有的犯罪都有对象。因此犯罪对象只是犯罪构成的选择性要件 ,它只是某些犯罪的必备要件。本文试图通过对犯罪对象的深入分析 ,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 ,以求教于同行。一、犯罪对象的内涵和外延犯罪对象是由犯罪主体选择所决定的、犯罪行为所侵犯或直接指向的具体的人或物。犯罪行为总是要通过犯罪对象来实现其对社会的危害。因此 ,在刑法分则条文中 ,大多…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色的知识经济时代,工业经济进程的重点已从有形资产的积累逐渐转为无形资产的积累。在知识经济的社会生产大背景下,专利发明、商业秘密、不断更新的计算机程序等无形资产起着关键作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大大提升一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而在此过程中,健全的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是不可缺少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社会基本属于物质社会,因而刑法侧重于对有形资产的保护。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无形资产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刑法保护将成为刑法的重要任务。在此从刑法学人的视角,探讨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刑法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介入和贡献。  相似文献   

13.
犯罪在实质上是对法益的侵害,在规范层面上是对法律关系的破坏。行为对法律关系的破坏主要体现为行为对权利或权力的侵犯。其中,针对个人利益的犯罪在规范上表现为行为对权利的侵害;针对国家利益的犯罪在规范上表现为行为对权力的侵害;针对社会利益的犯罪,基本上具有侵害国家权力的规范属性,不过,当行为形式上针对个人但根本上侵害社会利益的时候,也不能完全无视权利侵害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条关于犯罪的概念科学地阐明了犯罪的本质特征是社会危害性。这就从原则上分清了罪与非罪的界限,极为重要。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的基本理解和某些提法谈几点意见,以求得到指正。一我国刑法第十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破坏社会秩序,侵犯全民所有的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从这个科学的犯罪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犯罪  相似文献   

15.
我国对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时间虽短,但是体现在立法上却是较早的,它经历了起步、逐步加强与完善的过程。1997年由于刑法的修订,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在立法上有了新的跨越。在刑法典集中确立了知识产权犯罪后,国家没有再颁布有关知识产权犯罪的单行刑事法律,而主要是通过司法解释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6.
扩大与加强对财产的法律保护,包括刑法保护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要求。当前,重新建构我国财产犯罪立法体系,是刑法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侵犯财产利用关系犯罪“当代社会的财产问题,事实上已集中表现为财产归属和财产利用这样两个相对独立的方面。”①伴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所出现的财产归属和财产利用的高度分离现象,使财产利用关系的法律保护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各种侵犯财产利用关系行为增加,已有学者提出增设侵犯财产利用关系犯罪,并且就其设立的必要性作了论证②。我们认为这一主张是积极可行的。其实,我国刑法对某些…  相似文献   

17.
假冒注册商标犯罪属于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该犯罪逐渐呈现上升趋势。为了正确认定和有效预防假冒注册商标犯罪,首先应明确该罪的立法演变过程;其次,要从犯罪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分析该罪的四个构成要件;最后,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和服务商标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王树勋 《理论界》2004,(5):263-263
在审理贪污犯罪案件时,将被告人贪污犯罪后所得用于给领导送礼、招待等费用,认为是“合理开支”,从犯罪数额中扣除。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1.贪污罪的客观外在表现和侵犯的客体。贪污罪的客观外在表现是犯罪主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它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贪污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既侵犯公共财物的所有权,又侵犯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性。犯罪主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而公共财物的所有权一旦发生转移,变成由个人支配的私有财产,犯罪就已构成。2.犯罪故意、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犯罪故意、…  相似文献   

19.
犯罪蕴意之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小虎 《东南学术》2001,(6):106-114
本文在总结学界对犯罪蕴意争执的基础上提出 ,一个社会的事实上的犯罪是相对确定的 ,许多情况下所谓的犯罪 ,均是主体依据自身价值观对事实上的犯罪的认知 ,这实际上是观念上的犯罪 ,并且在这种观念上的犯罪之中必然蕴含主体对应然犯罪的期待。在明析犯罪蕴意这一逻辑的基础上 ,作者具体透析了两个层面上的犯罪认知 :对形式上的犯罪作了比较 ;对实质上的犯罪作了揭示 ,认为犯罪是对一个社会的主流社会规范的反叛 ,犯罪应当是严重侵犯人类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与城市外来民工犯罪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产生城市外来民工犯罪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在形式上决定着“外来民工”和“外来民工犯罪”现象的存在。其次,二元社会结构的身份地位的不平等、经济收入的巨大差别和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同等因素,都会引发外来民工的不满情绪与心态失衡,并迫使他们为生存而铤而走险。更为重要的是,外来民工的合法权益经常被不法的城市市民侵犯更是促成外来民工犯罪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