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澳门自“开埠”以来,在任何历史阶段,都不是通常所谓“殖民地”,而一直是中国领土;葡人居留澳门及葡国对澳门的事实统治,不能从法律上否定中国对澳门的法定领土主权;澳门回归祖国,不是领土主权再转移式地确定主权归属,而是结束中国依法对澳门行使主权受阻却的非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2.
澳门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欺骗、贿赂等手段强租澳门后,我国明清两王朝仍对澳门行使行政、军事、司法、海关关税等权力,即拥有完全主权。至1888年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签定后,葡人获得在澳门“永居管理”的权力,使中国对澳门所行使的主权受到破坏,但中国政府并未完全丧失对澳门的主权。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祖国的强盛,我国恢复行使对澳门的主权,这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1999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后,随着中国内地与澳门之间经贸和民事交往的增多,跨法域的民商事案件将出现,并引起不同法域的法律冲突,建立区际司法协助是解决法律冲突的重要途径。本文拟就中国内地与澳门的民商事区际司法协助的法律依据、原则、范围、程序及协助的实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英国、葡萄牙和日本统治时期的香港、澳门、台湾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宗主国,但其政治制度建立的方式,政治形式与祖国及宗主国的背反方式,政治制度的殖民主义功利性都有明显的相似之处。港澳台殖民政制的建立采取了相同方式———以侵略战争为先导、以不平等条约为其法理依据的暴力强加式;港澳台殖民政制从形式上具有相同的二重背反的特点———既非承袭祖国的原有政体,又非移植殖民宗主国的政体,而是采取了一种雷同的独裁政体:总督制;港澳台殖民政制具有相同的本质特征———为宗主国的侵略服务。  相似文献   

5.
澳门政制的演变与前瞻[澳门]吴志良一自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抵达据居后,澳门便逐渐发展成为中国领土内一个独特的商贸文化海港城镇。葡人为巨额贸易利润所吸引,居澳人数日众,并于1583年依葡萄牙中世纪市政组织模式建立议事会,管理内部事务。葡人议事会是自发选...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就张之洞在1887年中葡澳门问题交涉中的言行表现,对其捍卫澳门主权的历史贡献作一简要论述。澳门是西方殖民者在华侵占的第一块领土。1535年(嘉靖十四年),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澳门海面的停泊贸易权①。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葡人又获在澳门岸边的非永久居住权②。此后留居澳门的葡人日益增多,并在明政府的默许和监督下建立了自治机构,但澳门的领土主权、法治权和驻军权仍归明政府掌管。明政府驻军对葡人行使监督,发现葡人“一怀异志”即“制其死命”③。1582年(万历十年),明政府规定停驻澳门的葡人“每年向香山县纳地租五百…  相似文献   

7.
如何走出治权监督缺失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广 《理论界》2007,1(1):52-53
在人民主权的当代民主国家,治权的让渡不可回避。但由此带来的则是违背公意的治权滥用和对治权的监督缺失。因此,如何监督治权,确保其行使代表主权者的意志,遵循公意所欲的路径,是人民让渡治权的实质之体现。对于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则直接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为此,从中国实际出发,构建宪政体制,建立限权政府,实现以法制权、以权利制权力及权力互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澳门,这个中西文化最早的交汇点,近5O0年来历经沧桑,本是中国的领土却长期处在外国人的管治之下。如今,中国任由外国列强宰割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在历史即将迈入新世纪门槛的时刻,澳门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澳门的荣辱与国家的兴衰休戚相关,我们应当从中国对澳门主权的丧失与复归中吸取沉痛的教训。一、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大约四、五千年以前,澳门就有中华民族的足迹。在商周时代,这里已为中国原始居民劳动和生息之地。近年来在澳门附近发现的沙丘遗址和石斧。石铸、陶罐、陶釜、陶豆等…  相似文献   

9.
经济主权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法律观念,对于国际经济法的重塑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构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也是签订双边投资条约的重要指导原则。本文试对经济主权的实质、内容和特征进行探讨,并从中外双边投资条约的内容入手,对我国坚持经济主权原则之体现和弊漏作出深入分析,提出经济主权之实现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澳门包括澳门半岛与仔、路环两岛,总面积为23平方公里,人口约46万余人。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6世纪中叶以后,澳门逐步被葡萄牙殖民者占领。几百年来,中国人民一直没有放弃过澳门的主权,英勇地开展了收回澳门的斗争,而且随着中国民主...  相似文献   

11.
陶焘 《天府新论》2016,(5):68-76
对于共和主义传统,如果仅仅从约束政治权力以保护政治自由的角度理解,反而会忽视它对于政制构成问题的其它维度。就罗马共和国的混合政制模式而言,我们可以发现三种主要关注,即政治的观念、公民的界定以及诉诸传统的原则。政治意味着一种获得最优的生活方式的手段甚至最优生活本身,公民则主要是一种身份和权利,两者共同奠定了混合政制模式的基础。另一方面,罗马共和国通过混合本身实现了不同政制原则和价值的包容。在罗马混合政制中,一切决定性的政治变迁都是重构,也就是改革旧制度和恢复本源的建城之举。  相似文献   

12.
一、澳门法制转型的内涵及原由 什么叫澳门法制的转型?简言之,就是实现由旧法制向新法制、由现行法制向未来法制、由准殖民管治法制向特别行政区法制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一国两制”式法律制度与“一国两制”式社会制度的沟通与融合,是目前澳门社会面临的最富价值和争议的问题之一。 澳门法制转型的基本内涵是:在“一国两制”原则下,以《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实践指南,建立并完善未来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制度。这是因为作为社会制度的基本构件。澳门现行法制是地区性文化与世界性因素长期积淀的结果。对子历史造成的现实,我们必须承认并尊重。“一国两制”原则下的澳门法制  相似文献   

13.
蔡锡勇是晚清首批接受西学训练的学生之一。他先后在广州和京师同文馆学习,光绪四年随驻美、日、秘公使陈兰彬出使美国,担任驻华盛顿使馆翻译。他驻美期间翻译了《美国合邦盟约》,即今日美国联邦宪法。由于中西文化传统不同,蔡氏译本无形中对原文内容进行了改造:一是将作为最高建国原则的constitution,翻译为带有政治联合色彩的盟约;二是将国家主权与地方主权并存的复合共和制,描述成偏向于中央集权的民主制。不过,该译本所体现出来的新的话语表达,以及其对美国政制和人民权利的规定,仍然对中国儒家学说带来了巨大冲击力。1897年于《时务报》刊发后,《美国合邦盟约》进入了康有为等人的视野,成为他们改造传统民本思想的一种知识参照。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澳门在国人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时人有哪些关于澳门的历史记忆,历史和地理教科书应当是讨论这些问题比较好的出发点。就历史教科书而言,明末澳门被葡萄牙人入据不仅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中西正式接触之始,也是中国有租借地之始;就地理教科书而言,在现代领土主权观念已经有所流行的民国,澳门的“租借地”性质承载着国人对现实地理的想象和对屈辱历史的反思。二者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呈现澳门对近代中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代伟人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缘起于妥善解决台湾问题,并率先在香港实现,又即将推行于澳门。“一国两制”不仅是中国解决澳门历史遗留问题的战略决策,也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制定的指导方针。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与澳门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范例。正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一国两制”而制定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对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作出法律上的基本规定。’‘一国两制”下,政策五十年不变,法律保障五十年不变,既保证澳门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又要保留中央一定的权力,…  相似文献   

16.
论法治、宪治、人民主权及当代中国应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具有丰富的内涵 ,法治是法律之治 ,而不是用法来治 ,依法治国与以法治国有着本质的区别 ;依法治国实质上就是依宪治国 ,法治即宪治 ;宪治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就是坚持人民主权原则。依法治国最终必统一于人民主权这一宪法原则之中。当代中国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在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上大力培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政制的论争为学术界解读中国古代政制提供了一种警觉性反思,但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真正走出中国古代政制的定性困惑,就应该对专制主义、儒家思想、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作出严肃的知识考古。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 ,地方政制变革已揭开序幕 ,辛亥革命后地方政制变革仍承其演进趋向 ,以地方自治和警察新制为方向。然而 ,至 2 0世纪 30年代 ,传统保甲制却复活于地方自治的制度框架内。但保甲制的出现并不是单纯的旧制的“复本” ,而在与自治体制的对接和整合中 ,更多地表现出体制理念和政治实用上的重构性。  相似文献   

19.
黎熙元 《学术研究》2001,(12):110-114
土生葡人是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一个具有独特国际意义和族群文化意义的族群.它伴随着15世纪以后葡萄牙人在亚洲通商、殖民活动的历程,在多个民族接触、通婚的基础上形成,其族群文化生动地体现了多元文化融合、并随着澳门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的特征.本文从血缘、婚姻、语言、习俗、族群意识与族群关系及其文化变迁等方面来探讨土生葡人族群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20.
澳门是中国的领土,自葡萄牙人租居以后,明朝政府对澳门一贯行使主权,进行全面管理,为清朝所沿袭,直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被澳门葡萄牙总督亚马留(JoaoFerreiradoAmaral)所打断。在鸦片战争前近300年间,明清政府对澳门实行有效管理。从澳门管理的层次上看,是一上一下,一主一辅,中国地方政府在上,为主,居澳葡人自治机构在下,为辅;就管理的方式而言,是中西合壁,既是中国传统地方行政管理的延续,又加入了西方城市自治的因素。清承明制,在服从清政府管辖的前提下,允许葡萄牙人交纳地租和船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