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对人的困境的克服或超越为根据。关注人的困境的克服或超越,应当关注导致人的困境的基本因由的探寻。在世界属人的现实性上,人的困境是人自己构成的。立足"人就是人的中介"的视域,人的困境向人的归结,归结向人的中介,社会向度的人的困境归结向社会向度的人的中介。社会向度的人的困境的人的中介归因,展示在"阶级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活动固定化"的二重层面。一方面,"统治"或"压抑"人的"阶级的社会结构",因"分工"而生成。"分工"规定于人的中介的占有。人的中介的占有怎么样,社会的阶级结构层面的人的困境就怎么样。另一方面,"统治"或"压抑"人的"固定化的社会活动",因由于人对人的中介占有的固定化。人的社会活动固定化层面的人的困境,是人对人的中介固定化占有的一种社会表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观点体系。中国共产党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的逻辑蕴涵在于:思想解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前提;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路径;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论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书峰 《南都学坛》2008,28(3):110-114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包含着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和自由性,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人的自由发展就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就是人的自觉、自愿和自主性。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随着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的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人对人的相互依赖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为特征的阶段。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趋势。要使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4.
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完整内容.三者互相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人的本质的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它规定和制约着人的需要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和方向,人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则丰富、体现着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和人全面发展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的自由发展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科学发展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的能够完全自由的、积极主动的、自觉的发展,是人的自由权在人的发展上的体现和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既是必然的,又是必要的。它的实现既依赖于社会所提供的基础和条件,也依赖于人自身自由发展的能力;既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少年成名、初入官场的苏轼对世事的认识是感性的;直言不讳、旷达率真的苏轼,历经仕途的坎坷、面对变化无常的人生,仍然保持一颗超然自适的心。他的潇洒幽默是可爱的;他的诗词创作是可赞的:他达观的态度、超然的内心、济世安民的情怀是可敬的。他非凡的人生境界对宋以后中国文人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马克思的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观任何单义的解释,都是在总体上对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观的内容实质作了某种片面的不正确的理解。因为,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是多义性的:本体论维度的“物质的自然”观;认识论维度的“人化的自然”观;价值论维度的“生态的自然”观。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观的整体性质,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论马克思的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观任何单义的解释,都是在总体上对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观的内容实质作了某种片面的不正确的理解。因为,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是多义性的:本体论维度的“物质的自然”观;认识论维度的“人化的自然”观;价值论维度的“生态的自然”观。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观的整体性质,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的本质是代表体人民的利益,人的利益的根本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人的个性的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生产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人的人全面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的满足和自身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共产主义的价值取向是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人的发展的第三大形态"自由个性"的形成,离不开发达生产力、丰富的文化精神生活和大量闲暇时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人的肯定是人的生命过程的目的和核心,人的本质是人的肯定中的根本内容。但是,在人的本质肯定的问题上却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表现在:第一,人的肯定与人的食色之性的矛盾,带来自然环境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第二,人的肯定与人的身份差别的矛盾,人在肯定自身的同时,带来各种社会异己力量,反而走向了对自身的否定;第三,人的肯定与人的实践本质之间的矛盾,实践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人的肯定的评价标准和机制超过一定的度,最后走向人的肯定的反面。  相似文献   

11.
艺术精神的本体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人们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各种形式的批判和消解,但是这些都是在认识论意义上展开的,并且没有相应的理论建构。本文从生命本体论出发对艺术精神和艺术本质进行了区别性的阐释,认为艺术本质与生命无缘,只有艺术精神才能成为生命意义的承担者。笔者试图将艺术精神作为本体的承诺,集中阐释"艺术精神应当何为"的问题,试图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本体论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2.
党的建设问题,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复兴.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思想是适应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需要,用"三个代表"来表述党的建设钢领和使命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在党的建设史上是第一次;在内容、时代特点和内部有机联系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思想的创新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三个代表"的提出,对于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悲剧的诞生》标志尼采哲学的诞生。尼采以古希腊的酒神精神为基础 ,反对理性 ,提倡解放人的本性 ,并以酒神作为重估一切价值的标准。解读《悲剧的诞生》对于了解尼采哲学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非纵非横,非识所识",在世界三大宗教和中国儒释道三种传统文化中,唯禅定智慧最深最贵。对中国佛学核心范畴的复读、辨析与重释,不仅可以阐发佛学的人生悟解、思想法脉、精神教化和辩证方法的现代语义,也可公度其"要机"随化的得失轻重。"瞬间持存,敞于域外",后现代境遇更策发了中国佛学陈厚故藏的延宕与造生。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以对 90年代诗歌生存状况的持续观注 ,深感 90年代传统价值观的瓦解严重压缩了诗歌的生存空间 ,诗人在狭小的空间内奋力挣扎 ,忍受着商业性文化对传统诗歌内质的消解。但诗人们试图在新诗前卫化突进过程中寻求传统内质的精华同现代审美意识的共通共融之处 ,期望创造出属于这个全新时代的特色诗歌 ,发出时代的强音。本文勾勒了当下诗歌创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夏沃什悲剧和拉辛《费德尔》互文性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悲剧冲突的动因、悲剧冲突的性质、悲剧主人公性格的坚定性、悲剧结局的效果及其特征等四个方面,比较波斯史诗夏沃什的悲剧故事和拉辛的悲剧《费德尔》,易于寻绎出二者具有互文性及其“同中之异”。通过探究这种状况形成的文化基因及其文化内涵,可以认为这两个互文性的文本为当前全球性文学对话乃至文化沟通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可资讨论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党内腐败现象危害极大。滋生腐败的原因复杂多样 ,因此 ,遏制腐败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任务。要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党风党纪教育是基础 ;用竞争机制选拔用好干部是核心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监督机制是关键 ;加强法制建设是保障 ;进一步强化对腐败分子的惩处力度是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8.
德日对侵略战争历史不同态度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和日本同为二战的发动者,但在战后两国对其侵略历史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德国深刻反省羸得了欧洲及世界人民的谅解,重新融入欧洲;日本则不断否认甚至美化其发动的侵略战争。究其原因,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基础及由此形成的民族心理是其根由之一,而战后国际社会对德日军国主义和纳粹势力的改造措施、程度以及两国战后所处国际关系环境的不同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胡塞尔为建立一门科学之科学的先天本质科学,致力于逻辑学的非心理学化,以纯化观念领域。这时他倾向于柏拉图主义,否定逻辑观念对一切主观性行为的依赖,而这与他所追求的观念之明证性相矛盾,在他看来,明证性即意味着内在主观性。这种紧张并未随《逻辑研究》第二卷的出版而消失,反而加剧了。他一方面以意向相关性来填平意识对象与意识活动之间的对立;另一方面,由于他把这种相关性限定于内在直观范围内,而不敢做超越性构造,这种对立不仅未被填平,反而成为鸿沟。只有当他摆脱心理学主体性,通过先验还原进达先验主体性领域后,这种内在紧张性才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麦金太尔认为,德性的失落是启蒙运动以近代自我观念取代传统目的论的结果,它导致近代思想家们为传统德性寻求合理性的努力失败。然而,由于他忽视了近代文化转型的客观必然性,致使他所设计的德性超越之路成为一厢情愿。事实上,西方社会的现代转型已经破坏了传统道德的作用机制,德性的表现方式也由主体自律转向制度约束。因此,只有以制度的正义性为基础并辅以相应的社会改革和文化引导,才能逐渐走出德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