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嘹歌·贼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反映的壮族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贼歌》是流传于广西右江地区壮族民间的一部叙事抒情长歌。它叙述了土司时代一位壮族男子被迫出征的战争经历和爱情故事,记述了土司制度下壮族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平乱战争、风俗文化等,反映了壮族传统的思想性格。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等。《贼歌》采用壮族情歌套路式的表现形式,将记叙和抒情结合为一体,语言生动,情感丰富,风格独特,堪称壮族民歌的典范。《嘹歌》是流传于广西右江地区的壮族民歌总集。本世纪七十年代,黄勇刹先生将《嘹歌》中长歌之一《贼歌》整理为民间文学《唱离乱》在《广西文学》上发表,引起了民间文学界的…  相似文献   

2.
记载明代广西壮族地区地理的志书,最早为《大明志》,此志于洪武三年敕修,今已失传。尔后,陈循等人又于景泰七年(1456年)纂编成《寰宇通志》,凡119卷。志中卷107至110为广西部分,分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势、风俗、土产诸门,较全面地记载了壮族地区各方面的情况。至明英宗时,又命李贤等人修《大明一统志》。此书成于天顺五年(146  相似文献   

3.
广西壮乡素有歌海之称,它哺育了许许多多能歌善唱,才智超群的民间歌手。陆地从小就生长在这里,受着浓郁的壮族民间歌谣的熏陶,而又受到汉文学的正统教育,并受进步文化的影响。投身革命之后,他主要受到中华民族及人类文化的影响。因此,陆地前期的作品(以短篇小说集《故人》为代表)民族特色并不十分明显,只是重返故乡十几年后,其作品的民族特色才逐渐明显起来,这在多卷式长篇小说《瀑布》中表现得十分鲜明。《瀑布》取材于祖国西南的几个省区,而以当时的广西城乡为主要背景。它通过对壮族  相似文献   

4.
捡骨葬——壮族主要的葬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之南,有炎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共骨”。(《墨子》节葬下) 关于“炎人国”的情况,其他古籍没有什么记载,所以我们知之不多。但《墨子》一书治学态度严谨,绝非一般“志怪”之书可比,书中记述大都有较翔实的根据。“楚之南”按方位考之,当在今湖南南部和广东、广西、贵州一带,这正是古代壮族先民居住的地方。“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正是壮族捡骨葬的真实写照,故《墨子》这段记载,无疑是壮族的主要葬制——捡骨葬的最早记录。  相似文献   

5.
壮族“歌圩”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棉飞絮是圩期,柳暗花明任所之,男女行歌同入市,看谁慧舌制新词。这是清代广西龙州文人黄敬椿写的一首“风士诗”,它生动地描述了在繁花似锦的春季,壮族男女青年欢唱聚会的情景。《龙州县志》“风俗”条云:“四月间,乡村男女指地为场,赛歌为戏,名曰“歌圩”。这种“歌圩”习俗,自古以来,在壮族聚居的桂西,特别是左、右江一带和红水河流域普遍盛行,它是壮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里举行的传统唱歌节  相似文献   

6.
壮族的都老制及其蜕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都老(或称寨老) 组织是壮族传统社会中家庭之上的社会组织,亦是壮族土著社会的最高民间组织。这一组织的运作便是都老制度。关于这种制度,史籍亦有零星记载。《隋书·地理志》云:“诸僚铸铜为大鼓”。其“俗好相攻,多构仇怨,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宋史》卷495亦有类似的记载。壮族的“都老制”千年传袭,迄于解放前夕,广西上思、龙胜等地的壮族人中,还存在着比较完整的都老制。由于都老制在壮族历史上延续很久,考察其内涵及演变过程,就觉得很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7.
海内外各界翘首以待的《壮族百科辞典》(以下简称《辞典》),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500多位壮学研究专家、学者两年多的悉力协力和精心编纂,终于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值得一千五百多万壮族人民庆贺的一件喜事,她终于有了一部全面反映本民族悠久历史、丰富文化和建设成就的专门《辞典》。这是党的民族政策和壮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作为一个壮族的儿子,我为《辞典》的出版感到由衷的喜悦,并且为编篡《辞典》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专家、学者表示深深  相似文献   

8.
张声震(1924.2-),男,壮族,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人,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副主席,研究员,兼任中国民族理论研究学会顾问、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名誉会长、广西壮学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壮学丛书》总主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担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时,开始对壮族历史、考  相似文献   

9.
在明清不断加强对内在边疆治理的背景下,广西很多瑶壮族群被纳入王朝的户籍系统,通过编户入籍,瑶壮族群由“生蛮”转变为熟瑶、熟壮,并在赋役制度方面逐步与民户趋于一致。又因文教普及政策的推行,瑶壮族群风俗、习性随之改变;加之瑶壮族群中通过就学、应试,走传统中国社会通过科举晋升道路而被授予精英地位的人不断涌现,因而这些编入户籍、赋役与民趋同,且接受文教熏陶的瑶壮族群逐渐被视为“与民无异”。最后,通过人口统计和汇总制度,那些被官方视为“向化”的瑶壮族群被统计和汇总为民户的人口数据,由此实现了官方对瑶壮族群由“熟户”向“民户”转变的制度确认。概言之,瑶壮族群从“生蛮”到“民户”的演变过程就是瑶壮族群逐步与民户一体化的过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10.
追求和谐宁静 向往安定和平──《布洛陀》价值观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和谐宁静向往安定和平──《布洛陀》价值观之三熊远明《布洛陀》是著名的壮族创世神话,它以诗歌、散文故事等多种体裁广泛流传于壮族地区。《布洛陀》是一个古老的神话,它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壮族的原始宗教、哲学思想、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氏族社会生活等...  相似文献   

11.
泰国艺术大学代表团访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由广西民族研究学会与泰国艺术大学联合作进行的《壮族泰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科研项目,自1991年初开始实施以来,经过双方学者几年的共同努力,现已完成《壮族泰族传统文化比较...  相似文献   

12.
《三千书》是流传于广西龙州县金龙乡壮族民间的一部汉字与方块壮字对照的杂字体字书。透过与越南汉喃字书《三千字》比较,可发现《三千书》内汉字条目下之右排小字为越南喃字,说明《三千书》乃以《三千字》为蓝本,再以方块壮字添上对应的壮语词汇而成。  相似文献   

13.
明代广西的改土归流出现较大的反复性,许多土州、县在改由流官治理之后不久又恢复了土官的世袭统治,个别土州、县在土、流之间反复更替.就其主观原因而言,当属明代封建中央王朝、壮族土官和各族民众彼此间在改土归流问题上出现较大的认同差异所致.广西明代改土归流出现较大反复性的深层意义在于,它在明代广西改土归流条件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为封建中央王朝与壮族土司政权在国家与地方认同关系上提供了持续调校的契机,为清代在广西成功实施大规模的改土改流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甘肃土司始于何时,这是撰写《中国土司制度通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明史》《清史稿》等记载,明代甘肃的卫所官并未列入土司系列,《明会典》中所列明代的土司职衔,也不包括卫所官。明代严格区分土官与夷官,土官指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广之土官(即土司),而甘肃及东北等卫所官则属夷官。此外,明代甘肃卫所官的世袭与内地卫所官并无区别。甘肃的卫所官是在清朝划归土司系列的。  相似文献   

15.
宋代在今广西西部设置羁縻州、县、洞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代在今广西西部因唐之制以壮族先民的氏族、部落为基础设置了众多的羁縻州洞,由其首领世长其地。这些羁贪婪縻州洞,其数若何,宋人的记我并不一致,记载桂西诸羁縻州洞的《元丰九域志》及其后的《宋史》卷90《地理志》亦多遗漏且存舛互。此文据宋人记载详予考证,条分缕析,可给人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书讯     
《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出版由张声震主编,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广西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共同编纂的8卷本5 0 0多万字的《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一书,日前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壮学丛书》研究资料部分的重点项目。全书汇集了壮族民间布麽用古壮字手抄并代代传承的2 9种布洛陀麽教经典,用影印的方法完整地保留了手抄本经文的原貌,同时用拼音壮文、国际音标、汉文直译的方法解读古壮字抄写的经文。全面记载了布洛陀开辟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排忧解难的丰功伟绩,展示了壮族先民记录历史、传承文明而创造…  相似文献   

17.
壮族《嘹歌》的起源及其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嘹歌》是一种具有特定的地域性和特色鲜明的壮族传统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积淀形成的。《嘹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越人歌》 ,甚至更早 ,其成熟规范期是在明代。史诗《贼歌》是《嘹歌》文化体系成熟的重要标志 ,随着壮族文人群体汉文化水准的提高 ,古壮字在壮族社区内的流行 ,是《嘹歌》文化体系成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蓝武  廖玉连 《民族学刊》2019,10(3):60-68, 120-122
相对于明代改土归流出现明显的反复而言,清代在广西实施的大规模改土归流总体而言是得以顺利推进的,这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作为内因的清代广西本土因素确实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壮族土官的残暴统治,壮族土司统治区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与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壮族土司军事力量的严重削弱,壮族土司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与忠君爱国思想观念的形成,为王朝中央在广西实施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创造条件并奠定基础,成为清代在广西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根本原因”与内在根由。  相似文献   

19.
广西中部大瑶山周边地区的榕垌村,是一个以梁氏壮族为主体的小型自然村落.它融合了壮、汉、瑶等多个民族七大支系的外来民族成分,构成了一个复杂多元的民族文化整体关系.他们在社会、经济、文化、心理形态和各族群社会关系上,表现出诸多微妙复杂的文化心理差异.本文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推考这种民族关系和民族文化心理差异的历史成因,并证明以榕垌壮族为典型的广西大瑶山周边地区散居的壮族,很可能源于明代广西西部"俍兵",与当地瑶、汉民族一样,并非土著,他们几乎同期到达,激烈的生存竞争,三百余年来,构成了一个矛盾深远而又互相依凭融合的复杂微妙的多元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艺术审美和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岑瑛墓石刻艺术进行探讨,阐述壮族文化艺术呈现的创造性和包容性的特点.认为岑瑛墓石雕造像是明代广西土司官墓中的精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在广西、特别是壮族历史文化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