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德国否定哲学开始于15世纪的库萨的尼古拉,他提出的“学识的无知”和放弃上帝存在的证明,巧妙地将宗教神学命题转换为哲学命题,对后世的德国哲学发生深刻影响。康德的批判哲学奠基于否定思维,他的基本立场是批判地考察人的认识能力,强调本体概念本身所具有的否定意义,通过对信仰和知识双重限制,开辟出近现代以否定为核心的批判哲学的道路。黑格尔把否定视为理性和自由的显现,承认矛盾,强调用扬弃来达到辩证的统一,是他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核心。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是要将以否定为核心的辩证法思想贯彻到底,他通过对同一性、体系思想和存在主义哲学的批判,对主体与客体、精神与自然、思维与存在的非同一性的关系予以全新的阐述。德国否定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它要求哲学家发挥思想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持续永恒地追求真理、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合理形态"的辩证法是针对"神秘形式"的辩证法提出来的。"神秘形式"的辩证法指的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它以一种绝对真理的名义发挥着思想的规范和统治作用,从而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合理形态"的辩证法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这种思维方式彻底消解了人类社会具有终极完美形态的观点。在《资本论》中,辩证法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既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批判,即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合理形态"辩证法"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本质至此得以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围绕《少年中国》曾发生过一场关于宗教问题的讨论,众多学者从不同立场对宗教的本质和定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归纳起来,有基于肯定立场和否定立场对宗教的界定,社会主义者也表达了自己独特的否定观点.本次讨论所涉及的问题构成20世纪早期以后中国宗教学持续关注的问题,其批判精神也为后来的中国宗教学所承续.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法哲学是批判型的。他批判使用的思想武器就是哲学上的自然主义与相对主义。庄子崇尚自然法,对人定法则持基本否定的态度。庄子批判统治者的礼、法、德、刑,他也批判“圣者”,反对“人治”,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法律虚无主义倾向。不过,庄子以自然主义和相对主义为武器,对统治者的礼、德、法、刑的批判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重要命题"意识形态没有历史"表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主张,彻底摆脱了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影响,也与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但此命题并不否定各种意识形态有其历史性的承传、借鉴和批判,同时,也并不否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物质关系的巨大反作用。  相似文献   

6.
宋希仁在《南昌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撰文指出,“应当”有其客观根据,并有着确定性,是人进行自由选择的 前提条件,同时,“应当”也有着正当性的价值,因而拥有对现实的批判权利。把道德的“ 应当”从认识中提炼出来,表明人类对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有了自觉意识。人类在种族繁衍 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系列生活常规,它们就是要求个人“应当”如何的 行为规范。从哲学上说,真实的“应当”是有客观根据的,因为它以真理的认识为基础。“ 应当”的根据就是事物的矛盾,由于矛盾,事物内含着对自身规定性的否定…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思想之所以被视为批判的、革命的,不仅在于它表达了对现实的否定意识,而在于马克思本人对批判的理解。根据马克思的思想,批判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符合历史规律的创造性的物质实践活动,批判的最终目的是使意识到的存在转化为感性现实。  相似文献   

8.
荀子在批判继承诸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自己的学说,而分思想是荀子的创新。分思想不仅是荀子礼学研究的主线,也是荀子思想的经脉。从"天人之分"到"性伪之分"、"礼之分",是破与立的逻辑发展过程,是"由分而一"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分"的最终目的就是"合","天人之分"、"天人相谐"、"天人合一",这就是荀子分思想的逻辑终结。  相似文献   

9.
荀子在批判继承诸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自己的学说,而分思想是荀子的创新。分思想不仅是荀子礼学研究的主线,也是荀子思想的经脉。从"天人之分"到"性伪之分"、"礼之分",是破与立的逻辑发展过程,是"由分而一"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分"的最终目的就是"合","天人之分"、"天人相谐"、"天人合一",这就是荀子分思想的逻辑终结。  相似文献   

10.
对“矛盾即对立统一”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矛盾只是对立之一,即互相否定、完全对立。作为哲学范畴,矛盾的本真内涵就是事物内在的既肯定又否定的本质规定。其在辩证法学说史上的真正意义和旨归乃是揭示事物变化的内在根据或源泉以及事物变化的固有方向或趋势。依此来看,矛盾在我们的理论思维和学术研究中已经被泛化了———把不同事物之间以及事物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当作矛盾关系。而将矛盾等同于对立统一,又用对立统一阐释矛盾,则是矛盾被泛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尼采和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的理解都立足于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之上,这是二者的共同点,它首先把人们对虚无主义的流俗之见排除在外。但是,按照海德格的理解,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只是一种倒转而不是对柏拉图主义的一种克服。而任何对形而上学的倒转最后又稳稳当当地落到形而上学之中。之所以如此,就因为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思考仍然是一种"价值之思",而任何"价值之思"都是以某种主体性形而上学为前提。由此出发,海氏给出了自己克服形而上学的"道路":"存在之思"。海德格尔以"存在之思"统摄尼采的"价值之思",这构成二者对虚无主义理解上的基本差异。海德格尔在存在之思的道路上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其结果如何?作者给出了一个不同于国内研究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介绍了尼采宗教(尤其是犹太-基督宗教)批判的主要论点,并且表明,这一批判揭示出了西方哲学与形而上学思考的主要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根本道德取向。作者认为,一方面,尼采的批判未能看到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的可能性,这一形而上学既能顾及尼采的大部分关注,又未放弃一种哲学的、甚至一种特别的形而上学的取向;另一方面,尼采也未能充分理解,在犹太-基督教的宗教和伦理传统之中,存在着一种道德的、法律的、甚至政治的理性和权力结构,这种理性和权力结构深深植根于古老的东方思想,直到如今,还在西方人道主义的道德织体中提供着最为重要的伦理支柱。  相似文献   

13.
集中体现了人类理性和智慧的逻辑,不仅是批判性思维的精髓之所在,而且它的重要表现形式———逻辑思维也构成了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内容。这一点正是批判性思维的逻辑学科性的表现之一。它的第二个表现便是批判性思维所体现的理性精神从根本上说是逻辑作用的结果。除此之外,批判性思维的逻辑学科性还表现在批判性思维既需要非形式逻辑,也需要形式逻辑,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批判性思维的优秀品质得到最高程度的展现。  相似文献   

14.
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是以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为标识的。卢卡奇的这一理论在继承马克思的学说、开启西方马克思主义新的研究方向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置于批判性的角度加以理解,即从经济批判、哲学批判和文化批判三重视角,细致地疏理卢卡奇物化理论的逻辑理路,认真挖掘卢卡其物化理论的思想特旨,深入领会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批判性思维方式,以期能够走进卢卡奇理论本身。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批判的任务是同一性思维的解除。意识形态批判与社会性别视阈之间极具内在的关联性。社会性别视阈下的意识形态批判,揭示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性别不公正,揭示了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拓展了意识形态批判领域,创新了意识形态批判主题。在社会性别视阈的"文化转向"中,意识形态批判借鉴了多种思想观念、理论成果,使批判得以推进。但要看到的是,与其他意识形态批判一样,性别视阈下的意识形态批判也存在内在悖论或逻辑循环。意识形态批判自身是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这应成为社会性别视阈下意识形态批判者的自觉。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批评与教育思潮密切相关。在20世纪语文教育发展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的教育思潮往往会对语文教育批评产生深刻的影响,包括对语文教育批评的指导思想、批评对象及批评效果等方面的影响。因此,结合不同时期教育思潮来审视语文教育批评,这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20世纪语文教育批评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启蒙与救亡的二重协奏——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文化语境的不同和中国社会的具体状况造就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独特的身份特征和文化内涵,他们既汲取西方文化的营养,又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随着公共空间的建立,在救亡图存的危机意识中,他们借助理性的力量,以独立思考的姿态和与社会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展开对民族、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他们是中华民族特具的生存处境、生活方式及其生存价值和西方现代理性密切交织所孕育出的独特的文化范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一般地指向物质生活关系的研究,同时在此深入中还体现自身为哲学批判。但这两重批判的联合并不意味对实证科学的无原则认同与对哲学的单纯拒斥,正是在对市民社会之实证—肯定与批判—否定的双重维度中,彰显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新哲学”向度。此一新向度所开启的乃是一种脱离思辨范畴,并力图从范畴前的人的感性活动本身来探讨人类历史的存在论境域,也正是此一境域的打开,为唯物史观的实践原则完成了哲学奠基,并切实拥有对当代社会的本质批判力。  相似文献   

19.
思维与言语及其同一性问题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胡塞尔认为有脱离任何表达形式的纯粹思维,德里达对此持批判的态度,维特根斯坦则坚持认为没有脱离言语的思维和思想.这些探讨主要集中于思维与言语表达这个层面,无法推进对思维与言语关系的说明,也无法在它们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上获得共识.梅洛-庞蒂表达现象学主张言语表达奠基于原初的身体表达——身体姿势,而语言则是言语的历史沉淀.这些观点对研究思维与言语的关系及其同一性问题具有推动作用,它们蕴含着这样的观点:思维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表达——言语表达.同时也对研究聋哑人的思维,说明动物有无思维以及思维和思想的性质具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对波普尔和哈耶克政治哲学思想的演绎逻辑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波普尔和哈耶克虽然主要的研究领域不同,但从相同的根本性前提和世界观推论出一个共同的哲学主题,那就是对极权主义的批判;就此而言,二者不但出发点和结论是一致的,并且在演绎逻辑上也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共同对极权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