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贾而好儒”是古代徽商的一大特色。明清以降,在浓厚的儒学氛围中,有许多徽商亦商亦儒或是“儒、仕、商”三位一体,他们在书画、金石篆刻、医学等诸多领域都建树颇多,成为古代徽州文化的一大特色。而徽州商人与徽州文化的关系,也成了当今徽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我校徽州文化研究所方利山副所长的徽州学新著《徽商品谭》一书,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书是作者十几年来对徽州文化中的“徽商”课题努力求索的一个结集,共有“历史上的徽商”、“好儒的徽商”、“徽商与徽州文化”、“徽商与现代社会”、“徽商古今谈”等五个部分31篇文章。《徽商品谭》通过对各类史志、家谱族谱及民间文献的追寻勾辑,列举了多种类型的徽商人物事迹。  相似文献   

3.
儒商及儒商文学的崛起,堪称当代世界华文文坛上的潮流之一.它的出现有其历史渊源.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可以看到儒将、儒医、儒生,却找不到“儒商”一说.但实际上,善修文章又精通商术之人古已有之.象子贡、范蠡、司马相如等,都是中国古代“儒商”结合的滥觞.到明、清时期,儒与商的结合日益密切,当时的商贾之乡徽州就有“贾而如儒”的特色.如明代徽商潘仕出身书香门第,却废儒习贾,经商有成后又舍贾归儒,终于学有所成,名声大振.清代徽商江春富甲天下,任盐业总商达40年,“老而归儒”、“雅好诗书”,有《黄海游录》、《随月读书楼诗集》传世.由于儒商支持振兴文教,创造了徽州文化的辉煌,徽州书院之多居全国之冠.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明有着独一无二的延续性。中国文化能传承至今,实赖民族文化的支撑。 发扬光大徽州文化,是促进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工作。 徽州古村“文会”,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何启示作用? 成于“儒”,败亦在“儒”,徽商兴衰史值得研究。 再读黄宾虹、叶显恩,仍是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5.
一、古“徽商”与新“浙商”的区别及共同点 “徽商”是旧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活动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清时代徽商达到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传遍天下。在明嘉靖以降至清末民初,渐趋衰落。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徽商能够跟晋商比肩伯仲同为商界劲旅,在中国商业经济发展史上挥写就一页浓墨重彩的篇章,其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正在于徽商大多崇重诚实守信,忠诚立质成了徽商待人接物的圭臬,信义存心成了徽商从贾成业的法宝,诚信为本反映了徽商贾而好儒的实质,以其照鉴用于今世,呼唤诚信的复归,犹似一帖良方,可望发挥医疴澄宇的功用。  相似文献   

7.
古代徽商,亦贾亦儒,贾道而行。今日黄山,新贾新儒。人才辈出。程国军就是千年徽文化底蕴的土地上孕育出的新徽商的杰出代表。 程国军,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人。安徽大学研究生学历。初见他的人都会认为他就是一名温文尔雅的年轻学者。然而,他现在已经是黄山茶城、黄山徽商国际大酒店的总经理。一位年轻一代徽商的成功人士。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徽州商人竭力否定传统的“四民”之分,特别是士、商之间的尊卑差异,主张“士商异术而同志”。这种言论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种崭新的思想倾向,具有非常“激进”的色彩。然而言论上颇为“激进”的徽商,致富后大都不再将发展商业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而是将业儒入仕作为头等大事,其行为倾向却是异常“保守”的。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这两种相反的倾向在徽商身上的统一问题。认为这与徽商为平衡徽州地区的生存取向与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而形成的社会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具有儒者气质的徽商与书画艺术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开始研究翰墨、收藏书画、刊刻书画等方面。徽商之所以热衷书画艺术,其原因主要有徽州的文化氛围、徽商“贾而好儒”的文化品格、明清时期愈演愈烈的收藏风尚及其徽商雄厚的财力支持。反过来,书画艺术也对徽商产生了深远影响:书画艺术促进了徽商的文化修养;徽商以书画为媒介,便于其在经商中左右逢源,从中获利;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一批珍贵的书画作品;为书画家艺术创作制造了良好的条件。徽商与书画艺术存在着积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徽商“贾而好儒” ,论者往往皆从传统价值观的层面来加以解释。这当然是不错的 ,但却忽略了儒学对徽商的商业发展所具有的工具性作用 ,而这一点也恰恰是徽商崇儒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为全面而科学地理解徽商崇儒的原因 ,从工具性层面来予以剖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1.
黟县自古属徽州府一域僻壤,服贾经商虽较休、歙稍迟,直到清代初期才逐渐蔚然成风,但发展之迅速和成效之显著,却在徽州府间独树一帜,以至徽商之贾而好儒、儒而入仕,贾而好义、义而多善举的社会特征能在一户之中得以凸现,生活在清乾隆年间的西递村胡学梓一家便是其中之典型。  相似文献   

12.
张再林 《中州学刊》2023,(2):116-124
一部中国思想史,就其根本而言,实际上就是一部儒法之争的历史,也即一部坚持“礼治”还是坚持“法治”的历史。然而,追本溯源,无论是儒家礼治所尚的亲亲而仁民的家国合一,还是法家法治所尚的己之私利以成天下之公的以利释义,都是以老子“道法自然”的“生命自组织性”为其共同的终极依据、终极根基。认识到这一点,不仅有助于克服中国思想儒法取舍之间非此即彼的两难,同时正如近现代异军突起的“以道释儒”“以道释法”复老思潮所表明的那样,也为当代呼之欲出的“新道家”的兴起做出了极其重要的理论铺垫和贡献。  相似文献   

13.
贾而好儒是徽商的基本特征,他们或是先儒后贾,或是先贾后儒,或是亦贾亦儒。在儒与贾的关系上,徽商更看重儒,业儒入仕是他们的终极关怀,因为儒可以光宗耀祖,贾则不能;但服贾可以给业儒提供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4.
徽州商业,在明清时期达到了辉煌的高峰。斯时,徽州地区商业之风繁盛,“商贾居十之七”①,“足迹遍于宇内。”“虽土大夫之家,皆以商贾游于四方””;商业规模巨大,徽商阮游在芜湖开设大型染坊,“召染人曹治之,无庸灌输,费省而利获信,五方购者益集,其所转载”遍于吴、荆、梁、燕、鲁、齐、豫之间,则又分局而贾要津③,无孔不入。而方志、典籍中关于徽商“聚金累万”“、“富至干万”的记载数不胜数。徽商中不仅出现拥资百万乃至千万的大富商,而且富商的人数及队伍愈来愈增大,徽商的资本实力不断裂变、增强。因此,徽州商业及商…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的“一家之言”具有非儒非道、亦儒亦道的特征,每每以儒低道,以道普儒,排斥其中不合理的因素,而将儒家的阳刚精神和道家的阴柔性质有机地融为一体、首创“儒道互补”。儒道互补体现于司马迁思想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整部《史记》。明此一端,关于司马迁及其《史记》思想的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体现为儒道互补:赞美儒家的大同小康,维护进步统一;排斥道家的小国寡民,反对分裂倒退;推崇道家的无为而治,摒弃儒家的繁文缩礼,以儒家的…  相似文献   

16.
在1923年的“科学与立学论战”中,张君劢走上建立儒化生命哲学之途。他精心建构了一个以“心为实在”为逻辑起点,以“自由意志”论为核心,以提倡复归宋明理学的“内生活之修养”为归宿的“新玄学”体系,由此而成为与梁漱溟齐名的中国现代新儒学的第一代的代表人物。论创建儒化生命哲学之先后,当推梁漱溟为开山;但论对柏格森生命哲学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之把握,从而更巧妙地使之儒学化方面,则张君励远胜过梁漱溟,因此其思想体系更具有“中西合壁”的特征。时下学术界对梁漱仅、熊十力、冯友兰等新儒家的思想研究颇多,但对张君励的…  相似文献   

17.
宋明新儒学实现了“儒佛合一”之观点是一种错误的“共识”,因为无论是就本体论思维、修养方法,还是心性论方面,都足以说明宋明新儒学没有达到“儒佛合一”;而宋明新儒家对佛教的态度,尤其表明所谓“儒佛合一”只不过是某些不求甚解者编织起来的一个美丽梦幻。这一错误的“共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现代学术研究在思维方法上的混乱和盲从。思想发展一般表现为思想的兼容,思想的兼容有载体兼容、补位兼容及诠释兼容等形式。思想兼容不等于思想合一,更不必然等于思想创新。  相似文献   

18.
朝鲜朝后期宰相文人蔡济恭的汉诗作品“意象”纳用具有儒、释、道思想融合的意象,构成了作品的“意境”美.从“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三方面来详细解读蔡济恭作品,体味其“意象”的情感表达以及其汉诗创作所独有的“雄伟杰出,大家手笔”之魅力,可以有效表现其汉诗作品思想内容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2008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在“徽商故里”黄山市召开,这无疑是一桩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为此,且让我们随江志伟先生走进“徽学专家话徽商”的斑斓世界,去分享“徽商”专题学术科研之成果,去“弘扬徽商精神,促进安徽崛起”(第四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主题)。  相似文献   

20.
“千古风流之地”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清康熙、乾隆年间经济文化鼎盛时期。扬州经济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徽商。一部描写扬州乾隆时代实况的《扬州画舫录》,其中记载的徽商和徽籍文化人占着很大的比例。在我国画史上有着较大影响的“扬州八怪”就有其中两位徽州人,一个是休宁的汪士慎,一个是歙县的罗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