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性:文化环境与人的存在相互作用之优化李燕由于人们无法实现超越个体生命之上的整体生命的完满,便建造了对象化的人的世界即文化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是与人的存在不可分离的一种生命的形式,是人赖以生存的条件与环境。文化与人相互创造,文化环境与人的存... 相似文献
2.
论人之主体性的双重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自然性、神性和主体性什么是主体性?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逻辑恩维、价值意向、美的塑造、感性实践活动)揭示主体性的表现。然而,主体性本质上是同一个,即人的主体性,因为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性的(总体的)存在物,只是在思维的抽象中,或在特定的史阶段上,我们才有可能把人的活动区分为彼此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理论界,近年来出现一个明显的倾向,即主体性倾向,提出一个重要的原则,即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已经成了当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面旗帜、一个纲领或一个口号。无论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化学、语言学等等,都或先或后,或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主体性问题。 这是偶然的吗?不! 这是现实的需要。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竞争,社会主义逐步代替资本主义的新时代。改革和现代化是世界性潮流。在发达国家,工业、农业的现代化带来了较高程度的物质文明,但这种社会现代化同时也带来了人的个性丧失、人格分裂、主体失落,使人成为片面的人、单面的人、畸形的人。“异化”被许多哲学流派看作当代西方人的基本特征,唤醒和恢复人的主体性,被看作摆脱现代西方文明困境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4.
5.
6.
梁启超新民主体性思想与马克思人的主体性理论,从生成方式和根本特性两个层面来比较,表现出“心力”扩张与历史生成、“良知良能”与实践的明显差异,此差异深层蕴涵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成于西方文化土壤的马克思主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市场经济与人的主体性刘学义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社会正面临的一个最重大的实际问题,就是如何尽快地把市场经济搞上去。要发展市场经济,只靠经济学理论远远不够,还需要借助哲学理论从深层次反思市场经济。本文认为:市场经济与人的主体性的关系问题,是目前哲学和经济学... 相似文献
13.
14.
我在《实践本体论》一文中曾经指出:“由于人的本体是由人类的实践所产生和决定的,因此从主体方面看,人的本体就是人发挥他的实践的和精神的主体性去改造世界的产物。这也就是说,人的本体不是什么同人的生活的实践创造无关的,驾凌于人的实践创造之上的神秘的存在。它存在于人的生活的实践创造之中,它就是这种创造的产物。”这个人的实践本体与人的主体性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加以阐明的,具有多方面意义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从哲学层面上对人的主体性概念作一探究。人的主体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主、客体相互关联的多重关系(比如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等)中所具有和表现出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和。这一概念包含三层意思:(1) 主体性必须是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因为人并非皆为主体,主体性是针对有资格承担主体的权力和责任的人而言的;(2) 主体性必须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多种交互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没有客体的主体是抽象的虚幻的主体,同样,没有客体性的主体性是空洞的非现实的主体性,人只有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中才能显示和确证自已的主体性地位和力量;(3) 人作为主体,不论是在对自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与人的主体性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转型与人的主体性建构韩民青社会转型中人的主体性迷失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要求造就现代化的人。必须承认,由于改革开放,人们的自主意识增强了,权利观念提高了,竞争意识也大大强化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的主体性。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同时发生的负面效应:信仰... 相似文献
17.
人的道德主体性问题,是在当前改革潮流中提出的搞好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对此,许多同志发表了很有启发性的见解。本文拟从问题的实质,表现和意义方面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1 关于人的道德主体性问题的讨论,更确切地说应是“个人道德书体性”的探讨。因为“人的道德主体性”提法中的“人”是抽象的,或者说是一个类概念,它包括“人”的个体和群体。这样,“人的道德主体性”想法本身就可以包含不同的具体涵义,从讨论中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8.
武星亮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7):20-22
哲学应高扬人的主体性 ,从哲学自身的角度看 ,是由哲学的性质、功能和发展决定的 ;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 ,是时代精神的要求 ,是经济变迁的要求 ;从现实状况的角度看 ,是改造国民精神、解决生存困境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论城市人的主体性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人无疑是城市社会的主体,是推动城市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但与此同时,城市人也具有诸多主体性上的缺陷:淡漠的生态观念,工业文明“锻造”的以资源挥霍为特征的消费者,人际关系的实利性,“有限的道德”群体,非人格化的性格,阶层利益的冲突与对立,时间的奴隶,等等。这些缺陷是导致城市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沿袭了几十年的旧体制旧观念正在瓦解与离析,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给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在这种背景下,考察人的主体性问题,就会发现一个难解的二律背反现象: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物质利益原则、竞争原则等经济法则,给人们主体性精神的觉醒与张扬注入了活力;对物质利益的过分关注和一味沉溺于功利,又恰恰造成了人的主体性精神的抑制、扭曲乃至失落。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认真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