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自从1949年建国以来,依靠农村起家的中国共产党,实际上不仅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城市,而且也使城市实际上处于国家的核心地位。尽管农村的社会改造,比如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十分引人注目,但城市的改造,往往耗费了执政者更多的心思,一整套以单位和街道居委会双轨的城市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 ,在中国共产党内 ,瞿秋白较早对中国革命新道路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索 ,为中国共产党形成完整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奠定了基础 ,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3.
今年的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八十周年诞辰日,中国共产党己走过80年的光辉历程。在这80年里,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绩,概括地讲,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上探索出两条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执政党的地位愈来愈巩固。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非常重视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作为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了艰辛而曲折的探索.他较早注意到了农民问题的重要,开始懂得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方式,并对在农村区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客观上推进了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之后,逐渐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相似文献   

5.
“一五”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城市民生建设的初步探索期.“一五”建设的全面展开、社会主义改造的如火如荼构成了这一时期城市民生建设的两大历史背景.此间,中国共产党主要围绕着“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问题,对城市民生建设问题形成了诸多重要的认识;其城市民生实践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出现过深刻的社会危机,其探索所形成的模式与经验对中国以后的几十年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学界一直认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为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独创,本文在最新公布的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的基础上,认为中共在由一个幼年的政党转变成为一个成熟的政党的过程中,共产国际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共产国际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所产生的有益的影响作初步分析。首先,土地革命初期共产国际的某些正确指示及后来某个时期策略上由“城市中心”向“农村中心”的转变,为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起了政策上的导向作用。从大革命失败到中共六大前夕,共产国际强调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为红军…  相似文献   

7.
城市接管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顺利接管城市,中共中央在北方老区抽调了大量干部南下主导接管与建政。由于时间仓促缺乏系统培训,这些干部总体文化程度较低且城市工作经验不足。在进入城市接管后,他们往往沿袭北方农村工作经验。以成都接管为例,晋绥南下干部尽管顺利实现了“接收”的目标,但在后续“管理”阶段,他们简单从农村工作经验和阶级路线出发,例如禁止黄包车运营、排斥旧职员以及质疑耗资较大的下水道工程等,无不体现了中共干部从农村进入城市后所面临的困境。但自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灵活变通、不墨守成规的总体工作思维,最终使他们实现了这一转换并为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城乡关系是一个国家基本的政治经济关系。中国共产党对城乡关系的认识与政策经历了四次转变:第一次,建国前后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商业,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城市偏向政策;第二次,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城市工业发展受阻,工作重点被迫转向农村发展乡村工业;第三次,改革开放时期借鉴农村改革经验推进城市企业改革,探求城乡互动发展之路;第四次,新世纪走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之路。回顾和梳理我们党对城乡关系的认识与政策,有助于我们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努力奋斗的目标之一,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新中国的农村建设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对今天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济体制转轨中的市场文化建设宋葛龙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方针。十五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陆,从非国有经济到国有经济,从微观到宏观,从经济领域到科技、教育、文件、政治领域,改革日...  相似文献   

11.
在面临复杂的旧政府遗留人员状况和缺乏城市管理专才的困难局面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坚决依靠工人阶级"、"留用和改造旧职员"、"培养‘又红又专’的管理干部"、"坚决反对官僚主义的不良作风"、"党政合一、党管干部"等一系列城市行政队伍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使建国初期的城市行政队伍建设工作有的放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积极运用群众运动式的工作方法,城市行政人员结构在军管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五"期间得到了不断调整,最终建立起了符合时代要求的城市行政管理队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在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执政党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建设。纵观探索的历史过程,贯穿始终的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中国的国情,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加强和完善自身建设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方略,也是我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从宪法学角度看,必须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明确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实行良法之治.实现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办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受、认识、评价以及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历史过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应该是指从俄国“十月革命”到1927年“八七”会议这一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观.它的形成发展包括三个阶段,即从俄国“十月革命”到“五四运动”前的初步接受期、从“五四运动”到党的“二大”的形成确立期、从党的“二大”到“八七会议”的转变发展期.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来临之际,回顾、分析和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制定的重要奋斗纲领文件中我党至上的“人民群众观”,对新时期继续保持党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国人民更加幸福安康,建设现代化强国,执行和完成好党制定的新时代行动纲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在对党各个时期制定的奋斗纲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党的奋斗纲领中体现的人民群众观: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勇敢起航,制定《中国共产党纲领》;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带领人民大众进行民主革命,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免遭日本侵略者涂炭蹂躏,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建立和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领导制定《共同纲领》;为中国人民享有社会主义优越性成果,制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纲领;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纲领;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制定新时代行动纲领。党的百年历程中制定的奋斗纲领,充分展现了我们党是为民而生、为民而奋斗的人民的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群众观。  相似文献   

16.
党领导的东满地区"红五月斗争",使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在东满地区的"红五月斗争"中产生了"左"倾盲动主义错误,但它不是"立三路线"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可以吸收新出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 ,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解决实践中的相关理论问题 ,从而认真做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忠实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党的本质特征 ;忠实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 ;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党 80年历史的基本实践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坚持不懈地为人民谋利益。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建国后中共三代领导人对台方针政策的历史分析 ,指出我们党对台方针政策 ,尽管由于时代和历史背景的不同 ,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政策调整 ,但是在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基本立足点和对台工作的战略考虑上 ,是一脉相承的 ,充分展示了中共三代领导人对台方针政策的一贯性、连续性。  相似文献   

20.
注重党的制度建设,是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的突出特点和重要内容.在党的历史上,邓小平第一次把党的制度建设提到"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的高度.邓小平在领导建立健全以党章和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制度体系的同时,主张对不科学和不适应新形势的组织和领导制度进行改革,并为党的制度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途径和原则,从而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