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艺术是人类在生活劳动过程中创造的结晶.虽然巫术说是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起源理论之一,而艺术的源泉是人类自身的本能和在活动中产生了审美意思的结果.具体阐明了艺术的发生与巫术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和审美的起源是人类在最原始的生活劳动中早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2.
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是在历史哲学语境条件下形成的一套反思性的批判话语,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变革的关系是其话语活动的直接动因,总体性辩证法理论、物化理论和阶级意识理论是这种反思的核心主题,而意识决定历史是其反思的内在理念和逻辑归宿,这一点鲜明地凸现出卢卡奇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和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3.
从现代学术视野和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对当前学术界流行的四种意境解说作了梳理和评价,并从文学和审美活动的动态过程、层深结构、它们之间深层的文化联系和审美精神的互通等方面,揭示了它们之间相融互通的关系.从中抽绎出意境的四个特殊内涵和规定性——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不仅是对意境传统文化和审美内涵的概括和总结,也是现代意境理论建构的前提和基础.在当前古文论的现代转换语境中,这四内涵或四规定性,因其蕴涵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要义和东方民族独特的生命哲学与审美精神,或可成为现代意境理论或意境内涵建构的规定或质素.  相似文献   

4.
卢卡奇是20世纪的一位富于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思想在另一种路径上与列宁主义相辅相成而殊途同归地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主要有:1、循着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思路,试图以社会历史辩证法为基础,将哲学的各个部分融为一个整体。2、与第二国际思想家们不同,他紧密结合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着重开掘和发挥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实践性和主体性原则。3、在揭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来源以及哲学与时代、与社会历史、与科学的关系上,创造性地提出方法论原则。他的从社会历史的作用上评价哲学派别的理论是非的思想,至今仍富于理论意义。4、继承马克思的美学观点,提出“主客观在历史中的同一”的论点,推动了现实主义美学研究。他晚年撰写的《宙美特征》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巨著。  相似文献   

5.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通常被标示为一个从总体性的创立到瓦解的过程。卢卡奇被认为是这一理论思潮的创立者,而阿多尔诺则是终结者。这一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仍然面临诸多问题。黑格尔的统一性哲学虽然对卢卡奇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明显受惠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阿多尔诺的非同一性思想则继续深化了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阿多尔诺虽然强调辩证法的否定方面,但是这种否定并非是彻底的大拒绝逻辑,而是有规定的否定。在摒弃了黑格尔和卢卡奇的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是辩证法的前提假设后,阿多尔诺把思想的有限性和社会存在的冲突性作为有规定的否定的动力。阿多尔诺的批判并没有走向自我矛盾的境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并没有走向终点。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卢卡奇最早注意到了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的地位。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根据当时只能了解到的马克思《资本论》等著作中的商品拜物教以及物化思想,对物化理论作了天才的阐述,及至后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开出版以后,这个问题在国际哲学研究中引起了激烈争论。几乎一个世纪,围绕《历史和阶级意识》以及物化理论,人们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从而激起我们探讨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兴趣,并试图对物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地位作一评价。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怎样产生的呢?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7.
总体范畴在历史理解中的作用——卢卡奇的历史观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系统、详尽地阐发了总体观念,并用总体的观点来研究和理解历史。他关于历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关于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和理论依据等方面的阐述,都可以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卢卡奇的历史观中也包含着一些理论错误,但这些错误是作为一个探索者所犯下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不仅论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及其辩证法本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理解,提供了他对历史与物化问题的解释,而且提出了无产阶级意识并推演出关于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文章以挖掘并揭示该书中革命推演的显性逻辑和隐形逻辑为主题,较深入地反思了卢卡奇革命理论的利弊得失,有助于我们更为切实和更为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  相似文献   

9.
劳动说作为艺术发生学的理论之一,有其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巨大价值。但是,劳动说却不能最终解释人类艺术和审美发生的心理动机和生物本能,于是就无法说明为什么人类自觉的劳动出现以后就一定会产生艺术与审美的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0.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标题所突出的毫无疑问是历史概念,这一概念是卢卡奇哲学的中心概念,是他哲学的逻辑基础和起点。卢卡奇从历史的逻辑出发,运用历史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了全新的理解,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不同以往的状态呈现出来。本文姑且对卢卡奇哲学中历史规定的矛盾性予以搁置,仅仅从方法上考察他哲学思维方式上的变革性尝试。  相似文献   

11.
曾繁仁以西方美学为基础,重视脑科学发展的成果,并从中国传统思想出发,把美育的学理性探究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出了美育中介论、中和美育论和生活艺术家等命题。他认为美育在各育中起到一种"中介"作用,协调主体的心理功能诸要素的关系,显示出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特征。美育是劳动实践的成果,是人类掌握现实的特殊形式之一,它将人原始本能的冲动升华为更高境界。他的中和美育论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关系到人类生存状态的改善和文明的创造。曾繁仁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提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活艺术家",使人们以审美的世界观对待自身,避免精神疾病和心理缺损,从而实现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自然和人生。  相似文献   

12.
《审美教育书简》不是一部系统的理论著作,但通读全篇,感到仍有一个"隐系统"存在于其间,它对美与艺术的本质、人性的本质、人性与其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其中心问题是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其核心则是使艺术和审美从科学与道德领域区别开来的审美游戏本体论。  相似文献   

13.
审美文化:高等教育的“第三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文化是科学文化滋长的坚实心理基础,同时又是人文文化陶冶过程中不可取代的重要阶段。在理性追求、价值诉求和创造实践方面,科学与人文总是“纷争频仍,”而审美文化恰恰在这一方面超越、融合并完善了“两种文化”而成为独立的“第三文化”。在学术视野中,审美文化的定位也超越了传统美学的领域。以审美文化为依据构建高等教育的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论仅仅是为了明确宣示和突显审美因素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审美现代性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主义文化是现代性历程中发展出的主要的文化再生产模式。在今天,这一文化借助全球化的伪装,推促了审美向日常生活的殖民,促进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程。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反思维度和批判面向;应该通过审美现代性来反思、批判被消费和审美全面覆盖的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性,揭露作为社会生活本身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揭示消费时代的日常生活表征出来的审美幻象和消费政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16.
美学问题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出发点和核心价值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美学立场同样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美学范畴、形态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是一种人类学诗学、是一种活形象美学,是一种感性美学,是一种身体美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是经由美学人类学抵达人类学美学的美学,它的美学境界就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相似文献   

17.
《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最重要的美学论文。它从席勒的时代现状入手,把美学问题与改变人性分裂的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探讨,确定美是拯救人性的唯一手段。它从人性的分析开始论美,得出人的三种冲动:感性)中动、理性冲动、游戏冲动;这三种人性冲动决定了三种人:感性的人(自然的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游戏冲动结合了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使人成为审美的人,最终成为了道德的人。因为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即活的形象,所以美可以使人性完整,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这种美论是一种伦理美学的思想,是针对法国大革命的暴力手段而形成的美的人性改革手段。它虽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具有伦理的理想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8.
从“意识与目的”“自由与自觉”“社会性与历史性”等方面,探讨蒋孔阳是如何把人当作美的中心,凸显人的本质和确立人的审美主体地位的。蒋孔阳认为人的本质具体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人在劳动实践中把本质力量对象化,美也在人的劳动实践中生成和创造。人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与客观世界发生着各种关系,而美只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产生。审美关系只对人而存在,它是美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美反作用于人的本质力量,可以促进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美具有重要的为人价值,人的生活需要美,所以人在劳动实践中欣赏美和创造美。  相似文献   

19.
随着美学研究的现代转向,艺术活动被视为人类审美化(诗意)的生存方式,更加突出了它的美学意义,“混合于”美学中的艺术研究越来越具有独立发展的趋势,遂形成文艺美学学科。文艺美学虽然与艺术哲学有渊源关系,但它始终关注艺术的审美问题;作为美学与文艺学的交叉学科,它更侧重研究艺术的审美特性,揭示艺术审美活动的超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休闲已成为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休闲具有一定的审美蕴含和审美情趣。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休闲不仅是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和社会现象,更是一个美学概念和文化范畴。从休闲和审美的目的和构成条件上来看,二者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是从价值取向和最高境界上来解析,二者却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休闲能使人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其根本内涵就是生存境界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