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贺来 《江海学刊》2012,(5):37-42
代表"我"的"我们":个体性"自我"的隐匿真正创新性的哲学思想首先是个人的创造,然后才谈得上对他人的影响并具有"社会历史意义"。坦率地承认这一点,是实现哲学自觉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
陈芳  陈建兰 《学术论坛》2013,36(1):90-95
在养老模式的研究中,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一直是学界重点探讨的两种模式。而随着养老问题的日益严重,第三条道路——自我养老模式也已开始引起部分学者的关注。文章围绕"自我养老"的概念及含义、自我养老是否是一种独立的养老方式、自我养老的必要性及积极意义、自我养老的实现途径、自我养老的现状及意识等方面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在之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前瞻。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文学自我的生成始终建立在肯定性的主体精神之上,而汉语语境中的文学自我则向来缺乏自足自律的生长土壤,始终默认并遵守着传统价值的运作法则。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九叶派”诗人们则在西方审美自律的远景影响下,消解了中国新诗主流阵营中僵硬的历史决定论,将正常生活中的历史经验深化为个人化语言的美学经验,有效地表达了对意识形态化自我的抗争,也保留了文学自我中的集体意识为有效的客观对应物。  相似文献   

4.
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拉康镜像论的主要出发点,是改造过的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它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其另一个重要的内里逻辑是由形象———意象———想象为基座的小他者伪先行性论。拉康的先行性,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强占了我的位置,使我无意识地认同于他,并将这个他物作为自己的真在加以认同。  相似文献   

5.
王嘉 《理论界》2013,(8):103-106
自我概念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在向先验现象学的转向之前,现象学的自我等同于活生生的体验复合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逻辑研究》第一版中胡塞尔坚持的是非自我论。但在对体验复合的反思可能性的分析以及《逻辑研究》第二版的相关论述中,胡塞尔认识到,纯粹自我就是必然的关系中心,从而为先验现象学中关于自我的理论奠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自我”概念的符号互动主义溯源与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中,“自我”有其不同的内涵与外延。本文尝试从社会学符号互动学派的发展历程中剥离出不同阶段代表人物对“自我”概念的阐释.以便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图式。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如何成长出一支代秀的企业家群体,不仅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创新能力的发挥,还必将影响到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企业家自我精神发展的内在超越性是根本.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理论资源,对企业家自我及其精神发展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创新性地提出"三次超越"的理论模型,即企业家自我精神的发展是一个从欲望意识、道德意识再到人文意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西方人格理论的“自我观”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在西方人格心理学中是个极其重要而又含糊不清的概念。本文从自我的形成、实质、自觉性、存在性四个方面,剖析了西方人格心理学中有关自我的论述,认为从自我研究的发展看,心理学家们日益重视的是自我的后天性、整合与适应性、意识性、存在性。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总是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变革中寻求自我发展的源动力,并反过来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对这一变革加以审美的表现。面对"五四"运动的"改弦更张",中国新文学也在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模式和方向,在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感召下,"五四"新文学高扬主体意识和自我价值,主要体现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自我形象的塑造,着力表现自我价值的体认和主体精神的探寻,这种努力使"五四"转型期的新文学适应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脚步,从而掀开了中国新文学的崭新一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自我观建构的“他者”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近代哲学以"自我"为基点的自我观建构带来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困境,当代西方哲学"他者"理论则强调自我观建构的"他者"维度,从而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方向。中国哲学在自我观建构的问题上虽然并不缺乏"他者"的理论资源,但由于"他者"之"他异性"的维度并未在中国哲学中得到彰显,因此,如何处理"求同"与"求异"的关系就成为中国哲学自我观建构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世鹏 《学术月刊》2020,(2):20-29+19
自我研究的"现象学转向"要求自我研究先悬搁本体论问题,突出现象学问题的优先性,把自我感、自我信念、自我知识的描述、考察和批判反思作为自我哲学研究的奠基性、核心性工程。常识化自我知识被认为具有直接性、权威性和透明性的现象学特征。笛卡尔、休谟和康德由常识化自我知识出发而赋予自我以"统一的""简单的"和"连续的"的规定性。常识化自我知识不但塑造了一般人的自我观念,而且导致了哲学研究中的自我悖论。对常识化自我知识的反思揭示出自我悖论中的语词错误、语法错误和方法论问题。破解自我悖论离不开心灵观之重构。在心灵观的重构中,自我展现出其复杂的层次性、结构性和开放性。通达自我的第一人称路径和第三人称路径在赋予我们自我知识的同时,不断构造自我本身。自我研究必然要求对包括常识化自我知识在内的整个自我知识系统进行反思,挖掘、发现、评估和利用其中有价值的自我知识形式,而这离不开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融贯传统儒学与现代民主理论所必备的理论基点,即如何对个体自我进行理解展开反思,提出传统儒学与实用主义、社群主义民主理论在个体自我的时间、空间、身份与角色四个向度上共享诸多理解。这些理解共识,在为传统儒学与现代民主理论的"兼容"提供智识资源之同时,亦对克服自由主义契约民主模式的相关弊端提供改进可能。  相似文献   

13.
对自我和谐的认识需要按照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点,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中,在正确揭示自我和谐本身所包涵的人文主义、自然主义、理性主义、现实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多样性存在等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4.
动机研究的自我决定理论:概念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立足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以当代动机研究的自我决定理论为依据,以其对三种人类内在需求:能力需求、关系需求与自主需求的识别与内外在动机的划分为基础,对我国学生的外语学习动机进行了解释,并指出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韩靖 《兰州学刊》2007,(5):134-137
童年自我的自性不足,孱弱无助,使得周作人一方面对于世界和他者是隔膜和拒绝的,但同时又激发起他对世俗幸福的执着.因此,追求自我与他者、与世界的和解,也是自我与自我,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的和解,从而实现一个健康圆满的现世人生,是周作人的理想自我.但是,受童年自我局限性的影响,周作人在实现自我与他者、与世界的和解时又要求双方爱的相互性,而当这个相互性被破坏时,自我便又重新回到狭隘封闭的状态中去,从而使自我实现的理想破灭,这是周作的人自我观的内在局限.该文拟从童年个体生活经验和文化影响两个方面揭示周作人的"自我观"的成因并对其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张宏 《理论界》2008,1(6):101-102
本文通过对比两种哲学的核心理念,力图展现现代哲学转向的精神实质。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转向为我们思考现实人类生存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视野和角度。  相似文献   

17.
《城堡》是卡夫卡最后一部未完成的小说 ,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城堡》进行解读 ,认为主人公K为进入城堡所作的种种努力是自我认证意识的体现。城堡是他者的象征 ,而K的身份无法通过他者来确认。现实中的卡夫卡与《城堡》中的K一样 ,永远是一个外来者 ,一个无家可归的异乡人。  相似文献   

18.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遵循了梳理、建构和诠释的学术道路,但是国内外对吉登斯思想的研究着重于现代性、结构化、民族国家、第三条道路等,却很少关注其自我认同的理论,主要原因为第一,吉登斯的学术理论上的立足点在于他的结构化理论;第二,限于学科观念上的窠臼,很多学者仍然认为.自我认同的研究更多的是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而不是社会学所应研究的问题;第三,限于研究方法上的二元对立,很多学者仍然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分离成相互对立的二元:第四,吉登斯的学术问题点转移太快而掩盖了自我认同理论。鉴于自我认同理论的重要性。我们呼吁。要加强对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学科发展的两条主线,两者之间的关系状况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自我理论中的共识与特色的表述,从而反映出两者在局部领域内出现的理智而谨慎的借鉴关系,并对两者之间的研究差异形成更为感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学科发展的两条主线,两者之间的关系状况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自我理论中的共识与特色的表述,从而反映出两者在局部领域内出现的理智而谨慎的借鉴关系,并对两者之间的研究差异形成更为感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