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重解构:论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实践中的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茂林 《江汉论坛》2007,9(5):119-122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把文学批评放在性别歧视和生态危机的语境下,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批评,研究文学、自然、女性、文化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的批评策略是:质疑、解构"人类中心主义"和"菲勒斯中心主义".其文学实践是研究自然和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再现,揭露、批判物种歧视和性别歧视;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其中的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女性意识;质疑和解构西方思想中文化-自然和男人-女人的二元对立,在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生态女性主义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流散文学在新世纪的世界文学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体现了本土与异国之间的一种文化张力:相互对抗又相互渗透.生态批评的兴起对流散文学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理论启示,人类中心主义批判.征服与控制自然观批判与生态批评整体性地提出对于解构西方文化霸权,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以及实现流散文学、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和谐发展和良性进化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生态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中,“生态中心主义”往往被视为其重要的理论立足点。然而,“生态中心主义”这一概念本身却面临着理论困境,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虚假命题,而备受抨击的“人类中心主义”却有其存在的充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因而需要抛弃的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而是“人类沙文主义”。温和的、理智的“相对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批评的理论立足点。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批评理论近年成为一种显学.它是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语境下诞生的.它是对男权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双重解构.生态女性主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其迅速全球化.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传到中国后,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在21世纪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果.国内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在21世纪更具开放性和对话性.国内学者以极为开阔的视野把这种新生理论与多种文论、多种学科和多种文化结合起来,使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焕发出特有的活力.但是国内研究还存在理论界定不清晰、极端主义倾向以及与国情联系不紧密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的逻辑起点是通过对资本追求利润本性和资本运行逻辑与生态危机关系的分析,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支配的全球权力体系是造成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主张在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指导下的技术使用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和生态危机,资本物欲至上和消费主义价值观会进一步强化生态危机.只有构建以反对资本逻辑为宗旨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彻底解决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社会要求通过劳动创造幸福观和新型的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克服消费主义生存方式及其意识形态,构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理论的完整内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在理论基础、理论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归宿以及如何看待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解决生态危机的关系问题上,同"深绿"思潮和"浅绿"思潮存在着根本区别.他们分别代表了以抽象的伦理生态共同体思想还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共同体思想为指导、维护资本的利益还是反对资本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把经济增长与解决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对立起来还是把它们统一起来的两种类型的生态文明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建构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共同体思想,摆脱具有浓厚的以资本与西方为中心的价值立场的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束缚,坚持把维护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技术运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态批评的兴起,当前国内外评论界大多认为《白鲸》是一部代表着人类中心主义的反生态作品.然而,在小说中,麦尔维尔对亚哈船长的解构、对捕鲸业的批判以及对鲸的同情与礼赞,事实上,彰显了《白鲸》总体上是一部倡导生态正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生态批评的兴起为比较文学提供了多方面的理论启示:生态批评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主体问性,为比较文学解构西方中心主义、提倡多元和尊重差异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生态批评倡导的生态整体观和联系观,既为比较文学提供了一种文化研究的全球视野,也为比较文学构建良好的全球文化生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生态批评跨学科的实践特性为比较文学完成"科际整合"的任务提供了有效的参证.  相似文献   

8.
齐晓明 《北方论丛》2016,(2):121-125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发端于早期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它直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矛盾,是分析和解决当代世界生态危机问题的重要理论资源。一方面,马克思批判了导致人和自然相分离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以及资本的反生态性,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另一方面,马克思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极端的立场和生态中心主义的片面主张,以人的实践为逻辑出发点,给予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价值阐释。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的解决,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为解决当代生态问题指明了社会变革之路。  相似文献   

9.
李金泽 《江淮论坛》2012,(2):178-183
"生态批评"在探索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引入生态主义理论,提倡自然界生命整体主义,主张尊重生命,以此建立生命平等的和谐生态理论,开始了文学艺术理论与实践中的一次新的思想革命。在当代生态批评实践中,对长期占据人类文化思想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给予深刻的反思,既有极力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也有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在理性地审视当代生态批评的理论建构和创作实践中,如何辩证地看待人类中心主义?需要在尊重生命平等、生态和谐的基础上,融入现代人文化的精神观照,理性地建设符合现代人文思想的和谐生态。  相似文献   

10.
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对指导我们科学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批判是全面的生态批判,包含对资本主义工业的生态批判、对资本主义农业的生态批判和对资本主义消费的生态批判三个方面。马克思从生产和消费维度对资本主义展开生态批判,形成了科学而深刻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不是抽象的生态批判思想,而是实践的生态批判思想,即是在实践中产生、随实践发展、解决实践问题的生态批判思想。要理解和把握马克思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的实质,就要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工业、对资本主义农业和对资本主义消费的生态批判三个维度进行实践解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蕴含着丰富的理论资源。基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国内学者提出了现代化发展的新范式——“政党中心主义”。学者们普遍认为,作为与“社会中心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相区别的一种新的现代化发展范式,“政党中心主义”体现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前景。目前,“政党中心主义”作为一种分析范式在学术研究中得到了初步运用,其作为一般性理论的应用价值正在被证实和凸显,但在从以中国实践为基础的局部经验概括到具有普遍性特征的一般性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作为现代化发展新范式的“政党中心主义”的理论基础仍须进一步夯实,相关具体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一直是生态伦理学的热点问题。其争论的焦点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伦理关系、价值关系三个层面上。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促使人类中心主义对其原有的观点进行调整,克服了狭隘的功利主义,承认自然系统的内在价值和内在平衡的必要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兼容。  相似文献   

13.
吴承笃  路琳 《天府新论》2006,1(2):159-160,F0003
实践美学以实践的观念介入自然美问题的研究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其中有受自身理论视界的限制而无法解决的问题,还有由于时代的影响而产生的理论缺陷。现阶段的生态美学已经针对实践美学中暴露出来的“人类中心主义”问题提出了更为合理的“生态整体主义”。在思考自然与生态的基础上对实践观念的反思已成为当前中国美学发展的生长点,而自然美也必将在逐步进入生态时代的过程中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奥康纳以“第二重矛盾”理论为基础,提出改良环境工业以化解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的方案.保罗·柏克特从理论根基、思想逻辑和方案设计三个维度对奥康纳“环境工业批判”思想的激进批判,实现了三大方面的超越:从外部嫁接到内部发掘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内涵;从资产阶级生态技术主义意识形态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明转型实践;从阶级力量的淡化到当代社会主义运动新政治维度的激活.同时,柏克特激进的“环境工业批判”思想也由于缺乏“去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现实途径设计,难逃“绿色乌托邦情结”的指责.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6,(8):216-221
作为对视觉中心主义研究范式的反拔,当代文化研究中正在兴起一股听觉转向的热潮。从批判"图像至上"主义的遮蔽效应,倡言听觉研究的理论合法性,到听觉文化的人类学意义,从声音与身份、权力的复杂关系到听觉文本的形态类型,从听觉文化的中国传统,到听觉批评的实践活动及话语建设诸问题,中国学界均有广泛深入的思考。听觉文化研究在中国经历了由自发而自觉的理论历程,对中国立场与中国意识的重视与强调,彰显了中国学人的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生态文明观的提出和三大文明理论的形成历史进行了考察回顾 ;认为可持续发展观本质上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而非人类中心的 ,它实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辩证整合 ,而又在相当程度上向生态中心主义倾斜 ,是一种人、社会与自然的生态整体主义世界观 ,或者说 ,是一种生态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观与实现观 ;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必然引起现代人类活动的价值取向的调整 ,由只是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与利益作为人类实践的唯一的、终极的价值尺度 ,转变为同时也必须把非人类物种的需要和整个生物圈的整体利益作为人类实践的终极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7.
历史唯物主义在批判和超越近代西方哲学的同时,也批判和超越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因为近代哲学的理性主义本体论和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从辩证的角度和历史的角度,科学地确立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阐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自然与历史的统一关系,具有现代生态学的研究视角.不仅如此,历史唯物主义中包含着深切的生态关怀,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中,要消除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双重异化,让自然获得真正的复活.马克思在生态学上的哲学立场是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与浪漫主义诗歌不同,哈代诗歌中的自然充满阴郁、冷漠、伤感和残酷.对人类中心主义、理性文明和疯狂欲望三者的批判构成了哈代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对整体、和谐与仁爱的人文追求是生态思想发展的结果,并成为他的生态理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经济思想.包括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的统一性、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是物质变换发展的新阶段和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统一体中的生产力发展等.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实践指导意义.包括为当代中国的资源节约型发展实践提供思路、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提供思路以及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践提供思路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西方视觉文化批判通过对影像与现实的关系梳理,认为消费社会带来了符号的绝对性控制力量以及人的主性体终结,从而对消费社会采取拒斥和否定的态度.本文从影像与实存的关系,主体性以及消费社会三个理论维度,分析了西方盛行的文化批评理论所依据的先验影像论、本真主体性以及意识形态批判的缺陷,并进一步指出西方理论在应对中国影像现象时出现的各种偏差,提出辩证地思考媒介理论、构建与具体实践结合的方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