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迪斯尼动画叙事模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和转型过程,它对于中国卡通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选择《白雪公主》故事为案例,分析这一故事原型以及其后的现代主义改编和后现代解构,通过这个故事历史演变的过程,介绍迪斯尼为代表的西方动画片将传统童话改造成为现代化童话的成功转型经验.  相似文献   

2.
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发生、发展的重要言说资源,而其中堪称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经典之经典的安徒生童话,更成为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先驱者周作人最重要的研究资源。安徒生童话对周作人童话理论在童话起源、童话分类与童话创作论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文本言说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中国文学童话的产生。中国文学童话创作始于19世纪20年代。本世纪初开始的外国童话译介启动了中国文学童话的产生进程。“五·四”运动前,此进程较为缓慢,童话理论研究方面有所进展。“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兴起,带动儿童观、教育观、儿童文学观的转变,间接或直接促成了中国文学童话的诞生。以叶圣陶的创作为标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学童话,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从舒婷称顾城为"童话诗人"之后,新时期文学界一致将顾城看作是当代唯一的一位"童话诗人"。但考察顾城一生所创作的2000余首诗歌,远不是一个"童话"可以概括的,其中存在大量的"非童话"因素。从创作历程上看,顾城的"童话诗"主要是在其创作早期完成的。这部分诗歌作品在顾城2000多首诗歌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从创作内质上看,代表着顾城诗歌艺术水准的并不是其"童话诗",而是他以反思文革为背景的、带有强烈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朦胧诗"。即使是顾城早期的"童话诗",从写作目的来看,也大都与"童话"精神有所背离,其中有太多的与恐惧和死亡相关的"反童话"因素。这些"童话诗歌"从批判社会的意义上来解读更符合其诗之本意。因此,从整体上看,以"童话诗人"给顾城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其诗歌全貌的一种遮蔽,甚至是一种深刻的误读。这种定位既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顾城,也大大矮化了顾城的诗歌成就。  相似文献   

5.
论文学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童话文体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中国童话文体发生过程入手,分析文学语言变革对文学童话修辞特色的彰显、对童话文体界定方式的影响,探讨语言变革在童话由民俗学意义上的文体向文学文体转变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儿童文学的产生是现代文学发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其与语言变革之间紧密联系的揭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变革对于现代文学发生的标识性作用,以及语言变革作用下文学文体的流变规律.  相似文献   

6.
论民间童话的叙事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民间故事有一种很奇特的结构现象,幻想成份越浓的故事,越遵循一定的叙事套路。那末,民间童话的叙事模式或套路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并不简单。本文从民间童话的情节简单而不复杂化、“三段式”的重复、情节或人物的相似性等三个方面,讨论了其主要的叙事形态特征,揭示出民间童话叙事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李红叶 《云梦学刊》2004,25(3):80-83
中国儿童文学追慕安徒生童话,并使自身的创作获得现代品质。安徒生童话对严文井的童话创作产生了多层次的深刻影响,其影响不止于语言与意象,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渗透。严文井对童话诗性与哲理的追求及鲜明的现实关怀更直接源于他对安徒生童话浓郁诗意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推崇。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儿童文学观念的不同,以及安徒生创作的个人性奇迹,对中国儿童文学而言,安徒生童话是一个高不可及的范本。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托尔金的童话文学观从神话想象和童话艺术这两个层面探讨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的“童话至理”。从总体上看《,西游记》不仅充分体现了童话之幻想、恢复、逃避、慰籍等因素,而且最充分体现了童话对人类基本愿望的满足性,这些愿望包括探究宇宙空间和时间的深度、广度的愿望,与其他生物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愿望,探寻奇怪的语言和古老的生活方式的愿望。《西游记》的艺术魅力就源自卓越的神话想象和高超的童话艺术这两大因素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9.
童话的幻想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童话性"的重要表现.首先,童话中的幻想应该是一种符合儿童心理,又经过作家艺术化加工,融合了作家审美指向的一种幻想,它的本质依然是一种愿望,是成人与儿童两者愿望的达成.其次,童话的幻想具有游戏性.这种"游戏"应该是作家与儿童读者两者之间共同的游戏心理的一种融合.我们说幻想是一种愿望性的想象.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冰心、陈伯吹、王统照、郭沫若、黎锦晖等作家笔下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品,追求故事的神奇曲折和内容形式的浅显生动,成为儿童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然而,这些作品虽然采用童话的形式,但承载了小说的内容,介于童话和小说之间,且带有浓烈的灰色的成人的悲哀,因此可称之为现代童话体小说。它们以"新的幻想"为其叙述修辞,以"童趣"视点为其文体形态,彰显了创作主体的"成年情怀",弹奏着成年人的心灵梦幻曲,其实质上昭示了五四时期现代知识分子对于现实不满而渴望安宁的诗性情怀。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唯美主义视角下王尔德童话中主人公的苦难.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王尔德在童话的写作过程中注入了唯美主义的意图.相对传统童话,王尔德笔下主人公所经受的苦难是异乎寻常的,王尔德童话中没有传统的反面角色,主人公的苦难都是自身引起的.这两个特点都反映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两岸童话形式经历了由非常态形式向常态形式转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出现了童话文体与其他文体融合的模糊文体,形成了这一时期两岸童话文体摇曳多姿、多元共存的局面。由非常态形式向常态形式转换的机制是否定的机制;由单一的确定的童话形式向多元的非确定的模糊形式转换的机制是浑沌机制。  相似文献   

13.
李利芳 《东岳论丛》2013,34(4):55-59
杨红樱是目前中国受众最广的儿童文学作家,其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经历了相对完整的四个阶段:科学童话、童话、儿童小说、《笑猫日记》新童话。系统总结其文学发展历程与创作经验对于推动当下及未来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建设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莫言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一批涉及少儿生活的中短篇小说具有浓厚童话色彩。他用丰富想象力和独特童年生活经验,糅合幻想和现实描写"高密东北乡"既有诗意田园风光,又有神奇魔幻色彩的童话世界。莫言笔下的农村儿童形象,是不得不游走于童话奇境和成人现实世界的小精灵。他们在艰辛生存条件下遭遇各种苦难,依然像童话正面小主人公一样以善为美,保持纯真善良、活泼乐观的童心世界,执著于对美好世界的憧憬。小说具备童话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向往个性自由、守望人性的多元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15.
徐常兰 《南方论刊》2007,(5):86-87,83
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创作独树一帜,他的童话《巨人的花园》尤其耐人寻味,其中对于巨人、小男孩和童话结尾的处理形象地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深化了童话的内涵和主旨。  相似文献   

16.
民间童话在传递真善美的同时包孕着诸多恐怖元素,其恐怖叙事指向故事的深层结构,再现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黑暗印记与集体心灵创伤。“格林童话”和“林兰童话”两种文本对于恐怖叙事的研究具有典型意义,在中西不同视域下展现了“恐怖”之于儿童文学的精神内涵与表现形式。“在家—离家”范式下的恐怖空间、表征文化他者的怪物形象以及非理性的暴力事件,共同构筑了隐匿在童话中的恐怖世界。从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伦理选择三个层面,可以发掘民间童话恐怖话语下的多重伦理困境:一是成人设置禁忌而儿童打破禁忌;二是善以恶的形式战胜恶;三是恐怖的删改与否关涉着“民间性”与“儿童性”的悖反。恐怖叙事中的伦理困境直接指向童话故事的本质内涵,对于恐怖叙事的伦理学思考推动着儿童文学进一步开拓新的审美疆域。  相似文献   

17.
王蕾 《天府新论》2009,(4):148-150
被称为"中国童话开山祖师"的孙毓修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开拓性贡献,不仅表现为其主持编辑了中国第一套大型儿童文学系列读物<童话>,而且,孙毓修是中国近代儿童文学理论吏上的第一人,是中国介绍安徒生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8.
杨黎红 《东岳论丛》2008,29(1):85-88
当代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对童话思维别出心裁而又得心应手地运用,使其创作在后现代的先锋小说中独树一帜。他一方面高度重视童话思维的幻想品格,保持叙事的诗性气质,一方面以"间离"的方式关注现实,负载起深邃而凝重的审美内涵,从而成功实现了他"轻"的美学理念,为小说在当代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行之径。  相似文献   

19.
中西童话中成长母题表现差异及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长是童话的基本母题之一,中西方童话中对成长母题的表现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成长目标不同:童话中为儿童预设的可供模仿的理想人物形象存在着个性和品格上的差异;成长途径的不同:西方童话中的成长方式偏重于"站出",而中国童话中的成长途径则偏重于"融入".这是缘于中西方社会在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对影响我国童话成长母题书写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我国新时期的童话创作,从而为我国儿童的心灵与个性成长提供更为健康丰富的养料.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现实生活扑进了童话,现代童话如何固守住传统童话所传递的那份诗意显得尤为重要.站在成人社会和孩子之间,西方童话作家从维护儿童的利益出发,通过对成人的批判来阐释现代生存的诗意,这种创作态势对我国当代童话的创作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