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张弘 《南方论刊》2010,(6):91-92
《惨败》是2002年诺贝尔获奖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无命运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家通过嵌套结构、碎片化叙述和戏仿等叙事技巧的应用,使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元小说性。  相似文献   

2.
“平民小说”与“士人小说”概念的重新提出和定义,并用以宏观关照宋元以来的中国古代小说:《金瓶梅》以前的小说多是“平民小说”,明清之际小说主流转向“士人小说”,直至近代。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明代小说的“平民小说”性质。清代“士人小说”的流变及特征。  相似文献   

3.
李钧 《齐鲁学刊》2007,19(6):87-90
文学史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茅盾研究也需要新的方法。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研读茅盾1930年代的三部长篇小说《蚀》、《虹》和《子夜》,能够发现茅盾小说的潜在文本,及其超越五四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将作为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第二次高峰期的清末小说,仅用"谴责小说"来界定描述,有笼统简单之嫌,而将《孽海花》许为此类小说之代表作品也有商榷之必要。"谴责"只是一种"时期风格",经过曾朴整理增撰后的作品,却在不失其时代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作为历史小说的特征。其立意重在纵向的历史画面而不是横向的社会图景,与《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5.
《中外小说林》是近代著名小说家黄世仲兄弟辛亥革命前在广州———香港创刊的一份文学杂志 ,它包括其前身《粤东小说林》(1 90 6 )、《中外小说林》(1 90 7)和《绘图中外小说林》(1 90 8)。该杂志刊登文学理论、小说、通俗文学和翻译小说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革命倾向 ,它比内地曾朴等人创办的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之一的《小说林》还要早一年。由于《中外小说林》主要是在香港出版 ,内地馆藏甚少 ,且不是全部 ,因此该杂志长期未引起学界的重视。本文就《中外小说林》的沿革、内容作了准确的介绍和评论 ,对版面格局三大块 ,即小说理论、小说著译 (包括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 )和俗文学的主要观点、思想意蕴、艺术成就及其意义作了钩玄提要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小说创作与影视表现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莫言 《文史哲》2004,(2):118-121
根据莫言20年前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而成的电影《暖》获了中外两项大奖,是因为其中很动情很人性的东西迎合了当今成年人的怀旧情绪;电影对小说中哑巴、瞎子的改编,使电影更具观赏性了;《白狗秋千架》之所以被莫言认为是部重要作品,是因为在这部作品里莫言才开始找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舞台,才开始发现"纯种""杂种"的文学用语;《红高粱》之所以能打动导演张艺谋,并非因故事新奇,而是因为小说所传达的张扬个性的思想打动了他;小说家没必要迎合影视导演而媚俗,好的小说未必就是好的电影脚本,小说与影视有密切联系,但又应是各行其道。  相似文献   

7.
寻阳 《齐鲁学刊》2007,(4):105-106
杰克.伦敦是20世纪初美国文学最具批判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家。《野性的呼唤》和《雪狼》是杰克.伦敦小说创作中"狼"情结的艺术体现。他对"狼"情结的执着有着深刻的文学渊源,"狼"主题小说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娟 《阴山学刊》2004,17(6):28-31
《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并称为近代四大小说杂志。《月月小说》与前两种相比,不仅是刊登小说最多的一种,①而且在杂志的商业操作、内容的娱乐性以及围绕读者转移的文化品位等方面都显示着独特的个性;《月月小说》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于其后创刊的《小说林》,在近代小说杂志的发展中体现着明显的承上启下作用。  相似文献   

9.
《汉书·艺文志》所著录二种《师旷》皆亡,然而传世古籍保存了较多关于师旷的记载。这些记载作为实证材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小说观念以及汉代小说颇为重要。对此,前辈学者进行了辑佚、整理和研究工作,然而在对这些材料的判定中存有歧义。将先秦至汉古籍中关于师旷的记载都视为“古小说”和择取其中的数则以对应《师旷》六篇的做法都存在一定的偏失,以“师旷小说”来统摄这些记载中可能是佚文以及可视为“小说”的材料,是一种调和策略,对存世师旷材料进行梳理和辨析,当有裨益于古代小说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一直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在古今小说史上,也有一些续作,但与其他小说名著相比,它的续书是较少的,在古近代小说史上,都耒形成续书热。然而,在当代,尤其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却出现了续书热潮。  相似文献   

11.
南京大学中文系许志英、丁帆先生主编的《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人民文学出版社 2 0 0 2年 5月出版 ,以下简称《主潮》)高度肯定了“现代性”之于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学术价值 ,认为“二十世纪文学史”所体现的“现代性”诉求“作为判别一个世纪以来文学发展的整体价值框架体系” ,“是半个世纪以来文学史断代分期方法的一大进步”。 (上卷第 2页 )显然 ,《主潮》是认同“现代性”这一价值系统的 ,并以此来统领和观照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各种思潮。在章节的编排上也围绕并体现了这一点。例如 :“从‘伤痕’到‘反思’”(第一编 ) ,揭示新时期知识…  相似文献   

12.
对于爱情、婚姻问题的“现代”认识,对旧式婚姻、旧礼教、旧家长的激烈抨击和批判,其实早在巴金之前,特别是“五四”前后的文学作品里就已得到多量、密集的表现。一九二一年,茅盾曾对该年三个月里发表的一百二十余篇小说进行统计,发现当时作家最有兴味描写的就是恋爱,这方面题材的作品竞占了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八。①这些作品无疑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等小说有精神联系,不管巴金是否明确意识到,他的创作实践不能不受其滋润、诱发和启导。但另一方面,《激流三部曲》等毕竟是新文学在三十年代的收获,那时无论现实生活——它们必然以作家生活经验的形式积淀于创  相似文献   

13.
历代编志工作者,都注重把广泛流传民间的异闻逸事收集起来,经过加工改制,编入方志,以供统治者察民情,观风俗,惩得失,兴教化的需要。这些异闻逸事,有的类似《搜神记》中的“志怪小说”,有的近似《世说新语》里的“志人小说”,也有的象《唐人传奇》之类的“世情小说”。按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智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相似文献   

14.
“清官”意识与“生死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影《生死抉择》由小说《抉择》改编而来。按《抉择》的作者张平的说法,这是一部清官小说,由这部小说编成的《生死抉择》也没有走出清官情结。就是说,不论小说还是影片,都把笔墨花在它们所塑造的清官李高成身上,把现实生活中包括腐败问题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寄托在李高成这样的清官身上。其根据是“在目前有效的制约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干部个人的修养和品质如何,确实在起着决定的作用”,“我只能希望有责任、有良知的干部走到政治的前台” (张平语,见《人民论坛》 2000年第 9期和《南方周末》 2000年 12月 14日 )。本来…  相似文献   

15.
《山海经》在中国知识体系的构架中几经迁移,由数术略形法家移植到史部地理类,转而又与“小说”这个类目建构了亲缘关系。《山海经》与“小说”完成对接的内在动力主要来自于,它叙述“遗事”的体例特征,怪、异的美学风格,以及诞、幻、虚的成书性质。《山海经》还与《穆天子传》《搜神记》等聚合成为知识统一体,这成为《山海经》与“小说”形成亲缘关系的外缘推助力。《山海经》演化成为中国“小说”的源头,这实是承续、顺应了它在中国本土知识体系建构中的归类逻辑,以及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写作中,比较著名的小说有杨绛的《洗澡》、尤凤伟的《中国1957》。新世纪以来,一些学者型的作家继续创作出一批知识分子小说,如深圳大学南翔的《博士点》、中南大学阎真的《沧浪之水》、重庆师范大学莫怀戚的《教案》、甘肃农业大学史生荣的《所谓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汤吉夫的《大学纪事》,笔者将其命名为“‘大学’小说”。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因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对中国人头发的遭遇极其敏感且终生关注。当鲁迅还是孩子的时候,辫子最初向他“提醒了满汉的界限”;在青年时代,他因剪去了辫子而受到“社会的责罚”;一直到临终前的两天,他还写文章表示对辫子“仍然要憎恨,愤怒”。③因此,辫子成了鲁迅一生中写得较多的东西。在小说创作中,鲁迅写辫子最集中的作品是《风波》(1920年8月)、《头发的故事》(1920年9月)和《阿Q正传》(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这三篇小说创作的时间相近,而且均以辛亥革命前后作为时代背景。在内容上它们又互有联系,有些人物甚至彼此出现。如《风波》中的七斤在《阿Q正传》里被提到,《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也像《阿Q正传》里的钱大少爷那样,被人称作“假洋鬼子”,并且也棒打了笑骂他们的人们,等等。所以,可以说,这三个短篇小说构成了鲁迅的“辫子三部曲”。  相似文献   

18.
库切小说《敌手》中的女性主义叙事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切的小说《敌手》通过对英国18世纪作家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进行模仿和戏拟,从女性叙事者苏珊·巴顿的角度重新对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进行叙事。揭示了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女性空白的原因,批判了父权话语体系对女性的压迫,质疑了经典,同时也表现了库切对于小说叙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隋志》著录《世说新语》于子部小说类,而把《搜神记》著录于史部杂传类,这一方面说明二者在文体上存在差异,同时也表明了不同历史时期小说观念的演变《。世说新语》不同于《搜神记》的文体特征可归纳为一个“小”字,一是体制小,即篇幅短小,不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二是功用小,即缺乏宏大主题,远实用而近娱乐。《隋志》于小说类著录《世说新语》而弃《搜神记》,表明《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正切合《隋志》所持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20.
郝敬 《兰州学刊》2011,(1):108-114
文章选取成书时间与《史通》相近和稍后的《史记索隐》与《史记正义》,将其置于《隋志》和《新唐志》之间,对其引书中与“小说”相关的22种书予以重点考察,然后结合刘知几对采“小说”入史的态度,探讨分析了唐人所持的“小说”观念:以“道”为核心判断标准,外围概念随不同时期或不同史家对表达之“技”的认可程度而存在动态增减。这种以阐述“小道”为核心的“小说”观念,经由《汉志》《隋志》《旧唐志》《新唐志》直到《四库全书总目》,始终是史家著录小说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