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党的先进性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体现,也赋予了党的先进性建设新的时代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必须抓住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这个根本,在思想、组织、作风和加快发展上明确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寻求新突破、务求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伶俐 《探求》2006,(2):36-38
党的先进性教育是新时期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工作和主旋律,它对解决校园的各种矛盾,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发挥党员在学校中的战斗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和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和力量所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作为突出关注的重大问题。党的先进性是由多方面要素共同构成的,包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刘思仓 《学术交流》2004,30(3):7-11
加强党的建设,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理论前提,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组织保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群众基础。只有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我们党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5,(4):15-18
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探讨高校学生党员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的具体思路和方法,以期实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两项活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通过在高校学生党员中广泛、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达到促进和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建设的效果和目的。  相似文献   

6.
论新的社会利益格局下党的先进性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宏 《学术交流》2005,(11):41-45
当前社会利益呈现新的格局,对党的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对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都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在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党的自身建设的现代化。我们党作为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作为国家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建设必须伴随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改革创新,始终做到与时俱进,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社会兴起的本质要求,是高新科技革命的迫切要求,是革除自身弊端的内在要求,是跻身国际社会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推进党的建设的改革创新,通过加快理论和观念创新、推进体制和制度改革、突出机制和程序制约、促进载体和措施更新,进一步提高党的主体素质和改革党的领导体制、执政方式、运作机制,努力实现党的意识形态科学化、队伍素质时代化、运行机制民主化和执政方式法制化,不断推进党的自身建设现代化水平,始终保持反映时代特征的先进性,更好地肩负起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执政使命。  相似文献   

8.
刘锡桓 《探求》2003,(4):11-14,31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新世纪党的新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及时适应形势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对新阶段党的先进性的内涵作出了新的阐述,科学判断了新阶段党的先进性的历史新方位;确定了新阶段党的先进性的历史新内容;确立了党的先进性的历史新要求;提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历史新任务;提出了检验党的先进性的实践新标准,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贯彻落实的具体要求。我们必须自觉站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和全局高度,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相似文献   

10.
杨小帆  李和佳 《探求》2006,(2):31-35
邓小平党的先进性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同党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路线联系在一起的,完整、准确地回答了新时期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邓小平一直以改革的精神将党的先进性渗入党的建设中,有针对性地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邓小平党的先进性思想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对于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摒弃创汇导向树立旅游业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根据外贸出口政策业已调整、现阶段旅游创汇占外汇收入实际比重大幅度下降的状况 ,提出了应立即摒弃以创汇为导向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 ;旅游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应从根本上回归旅游业的经济产业属性 ;以产业规模和行业盈利能力 (利润总额 )为主要指标 ,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旅游业的优化产业结构、提供就业与再就业、扶贫、创汇等多方面的经济社会功能 ,设置不同的加权系数 ,以指数形式全面真实地反映旅游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实质上也是先进社会科学理论的一种具体推广和转化形式。要全面高效地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社会科学的重大作用:社会科学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实现协调发展的理论支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主导;同时还需要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与要求大力推进社会科学自身的繁荣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科学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科学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中的辩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红生  邓诗泉 《探求》2004,4(5):22-23,21
科学发展观蕴涵着“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的辩证思维、社会发展平衡与非平衡的辩证运动、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闪耀时代精华的光芒,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十大论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全面、系统、辩证地理解并深入贯彻落实,是党执政兴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和重要保证。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要从内涵上把握十大论点,即发展首位论、发展全面论、发展协调论、发展持续论、发展人本论、发展方式论、发展阶段论、发展目标论、发展节约论和发展和谐论。这十大论点互为支撑,构成有机的整体,使科学发展观的架构成为一个全面、和谐、与时俱进的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15.
钟枢 《学术交流》2006,1(7):11-15
对于资产阶级人权观,马克思经过了一个对其继承、批判与超越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个过程,马克思最终建立了自己的科学的人权观。马克思在人权问题上的探索过程,始终贯穿着其独特的批判精神。考察马克思人权观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那种为寻求真理而勇于不断地否定自我的批判精神。正是这种批判精神,使马克思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成为全世界无产者的伟大导师。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在新时期不仅具有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上的思想指导和方法论意义的同时,还具有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项工作的社会主义本质与发展程度、时间持续性与空间广泛性、质量效益与速度效率、物力资源与人力资源、自主创新与国际竞争、执政理念与执政能力等的成败得失的综合衡量作用,而且更是内涵丰富辩证统一的一把尺子.  相似文献   

17.
汪晓文  张军  卢山 《社科纵横》2006,21(6):39-40
随着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体制的结束,全球纺织品服装市场进入后配额时代。本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了纺织品配额制度的形成、发展与解体;同时分析了在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的后配额时代,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中国纺织品行业面对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韩树海 《探求》2005,3(5):4-6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自然关系原理的深化,是对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借鉴,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中共中央几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从整体上说都是全面的,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存在着细微差别,出现了两次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9.
阎书忠 《探求》2006,(1):14-15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长期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坚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科学概括,是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高扬了“以人为本”的价值旗帜,坚持了以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现了发展的科学辩证法,反映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要求,为实现社会和谐指明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