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塔哈·侯赛因(1889~1973)是埃及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文艺批评家和思想家.他的著述丰富,是多产作家.他不仅对文学,而且对历史、哲学等都有精深研究,成为一代文宗,被誉为"阿拉伯文学之柱".塔哈由一个盲童成长为一流的埃及作家、阿拉伯文豪,这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实属鲜见.就其全部经历和创作来看,他在阿拉伯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阿拉伯文学和世界文学之间起了桥梁作用.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埃及文化启蒙运动中,在创建埃及乃至阿拉伯新文学运动中,在为使创作反映现实、形成具有鲜明现实主义色彩的"埃及现代派"的活动中,以及在创立新的阿拉伯文艺批评等方面,都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法拉比被誉为阿拉伯新柏拉图主义的奠基者,他在逻辑学、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道德学及政治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实际上是对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观点的借鉴和继承,他对阿拉伯哲学的最大贡献是客观、全面、系统地介绍、注释、评论了以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思想和逻辑学原理,并对其中一些主要课题进行了专门研究,从而为阿拉伯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法拉比的哲学观常与他的道德观和政治观联系在一起.他认为道德是一门科学,是人们通过行善事、仿效善行取得的一种行为品质.他强调个人的道德应服从于一种文明科学即政治科学,并因此演绎出他的道德政治观.法拉比在他的《道德城》、《幸福的取得》等书中都论述了他的道德政治观,认为道德的第一目标是获得幸福,这种幸福不仅是个人追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现代艺术的大观园中,阿拉伯国家的作品出现较迟.其原因,众说不一.大多归咎于阿拉伯文化落后.这种说法失之偏颇,至少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对阿拉伯文化艺术的历史和传统缺乏了解,也忽视了殖民政策给阿拉伯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带来的影响. 早在十三世纪,当时阿拉伯文化的首府——巴格达就有一所绘画学校.它曾经是阿拉伯传统绘画、装饰艺术的摇篮.杰出的艺术家叶海亚·本·马哈茂德·瓦斯特是该校的创始人之一,他在美学上有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知识界,人们最熟悉的中世纪阿拉伯杰出学者恐怕要数伊本·西那(980~1037).原因大概有三个:一是他的学术成就巨大--本人被誉为"大师中的大师",著作被称为"人类智慧的宝库".据考证,他名下的著作阿拉伯语的有456部,波斯语的有23部,保存下来的也有160余部.二是西方学者非常重视他,在欧洲,他的名字是拉丁化了的阿维森那,其哲学和科学思想曾对西欧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三是在我国最知名的出版机构之一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他的<论灵魂>是唯一一部出自中世纪阿拉伯大师的著作.此书是其代表作<治疗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即讨论心理学的第6卷,是由我国学者在上世纪60年代初,根据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法文本转译的.<论灵魂>这个书名,不知是法国人、捷克人还是中国人的创意,阿拉伯语原文此卷的标题是"心理学".  相似文献   

5.
埃及和阿拉伯现代文坛最具艺术使命感、最有哲学头脑的人物之一——陶菲克·哈基姆逝世已经一周年了.这位文学巨人以89岁高龄告别文坛,辞世而去,应该说是寿终正寝了.但是,他的读者,无论在阿拉伯世界,还是在异域他乡,都不会因此而减少对他离去的惋惜和怀念. 哈基姆生前说过:“每个人都在创造,都有他应完成的使命.如果他完成了这一使命,那他的有效生命也就告终了.假如他在这个时候死去,他的死就是死得其所,没有什么  相似文献   

6.
笔者是把亲身生活体验和阅读《穆斯林的葬礼》后的思维体验做基础,以哲学思维上由点及面,从微观到宏观的逻辑思路,将作品中的人物从单个到多个关系再到整个家族体系做了有关融合思想上的分析,最终得出自己的观点,即民族的融合是人性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入学”一语,是近几十年来才流行起来的。它源自拉丁文的“authropologia”,埃里希·弗罗姆把入学用“science of mail”来表示。在中国,人学一词最先出现于近代学者廖平的著作中,其含义为研究人类社会问题。治国平天下道理的学问,有时也用“六合以内之学”来称人学。 在阿拉伯世界,人学相当于于或者,也可用或来表示。阿拉伯人学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其主要内容包括蒙昧时期阿拉伯人学和中世纪阿拉伯人学两大部分。 蒙昧时期的阿拉伯人学指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半岛上的人学思想。那时的阿拉伯人只有哲学的感念而没有成熟的哲学系统思维,只在诗歌、谚语中对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人的灵魂和命运、人的才能和美德等问题有零星的论述。 蒙昧时期的阿拉伯人学非常重视人和神的关系,这也是整个东方入学的特色之一。那时阿拉伯人崇奉多神,安拉是众神之一,后来渐成为主神。他是造物主,是最高的养育者。但是阿拉伯人强烈的现实主义意识又使他们在生活中为保卫自己而有时不能完全顺从安拉的安排,因此他们认为被安拉创造之后就和安拉没有什么联系了,人只有在危险的时候,才需要借助偶像呼吁安拉的帮助。这种现实的功利主义思想,形成了它区别于其他东方人学思想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8.
盖尔达维的中间主义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当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主流思潮之一,伊斯兰"中间主义"认为,伊斯兰文明的首要信息是中正与和平,伊斯兰教反对各种形式的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不同文明间应开展平等对话与交流,不同民族和国家间的友好交往是人类共同发展和世界持久和平的基础.卡塔尔大学教授尤苏夫·盖尔达维是这一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本文对其主要思想作了简要介绍,并指出他的中正、中和思想对于维护阿拉伯民族的团结、促进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世界和平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爱德华·萨义德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但又有争议的人物.他的著述无论就其涉及领域的宽广程度还是重要程度而言,均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他的东方学和后殖民文学已成为大多数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本文力图突破前人的角度和观点,从他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研究展开讨论.通过对他的思想进行深刻解读可以看出他的所思所述为世人打开一扇窗,使人们以开放的思想对巴勒斯坦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重视理性,掀起了规模宏大的百年翻译运动,使阿拉伯思想家的理性思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阿拉伯世界的理性主义传统导致了中世纪伊斯兰教世界科学和哲学的繁荣,阿拉伯思想唤醒了沉睡的欧洲思想界,导致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伊斯兰教由尊重理性而尊重科学,对世界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