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跨文化英语教学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已经逐步得到认可和重视,但在我国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还存在着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忽视本民族文化的介绍;主要以片段式的单一文化介绍为主,忽视整体性、系统性的文化导入;主要采取“显性”文化介绍路径,忽视“隐性”文化介绍路径等诸多缺陷。本文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出发,强调跨文化英语教学可以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对这些缺陷进行有效的弥补,从而更好地达到跨文化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人才的国际竞争要求具备跨文化能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语言问题,还包括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国际商务规则等。文章以英语——文化教学一体化这一思想为主旨,从英语教学的若干问题入手,揭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融入文化因素,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价值观与跨文化研究万明钢科学心理学产生于西方,100多年来,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心理学始终代表着心理学的主流,东西方的学者们很少怀疑产生于单一文化的心理学,是否也能够解释西方文化以外的其他文化中人们的心理。80年代以来,跨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使许多心理学家...  相似文献   

4.
赵琼 《社科纵横》2004,19(5):195-196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本文从文化适应模式和文化迁移现象入手 ,对影响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语文化因素进行了理论阐述 ,说明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会制约他的外语水平 ,同时指出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不但建立起了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介语 ,而且也在构建一套中介语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郭征难 《社科纵横》2013,(12):128-130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全面,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日益加深,作为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流的活动,旅游及其产业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好处,更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而在旅游的翻译过程中,如何进行和处理好文化对接则成了重要的内容。要恰当的处理这一问题,最为重要的树立起跨文化意识,由此,本文从跨文化意识出发,分析和阐述了跨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因素,并对其表现情况进行叙述,从而为后文的旅游翻译尤其是景点名称,地点名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古诗词翻译等方面阐述跨文化因素对于英语翻译的影响和作用,并就如何有效加强旅游中的文化对接,培养和树立跨文化意识提出一些想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6.
东北亚跨文化认同中的日本因素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持续发展,有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跨文化认同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2 1世纪的世界经济中心在亚太,而亚太的经济中心又在东北亚。本文从跨文化认同这一概念入手,讨论了东北亚跨文化认同在地缘上、传统上的优势以及现实可能性,提出了克服东北亚跨文化认同面临的障碍的途径及其方法。东北亚跨文化认同的核心问题是中日问题。因此讨论其中的日本因素及其应对是解决跨文化认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中西跨文化研究五十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发生了急遽的变化, 人类对文化多元化的研究和探讨蓬勃发展。作者通过对中国跨文化研究50 年来历程的回顾,认为跨文化研究是促进异质文化间对话和沟通的一种最重要的手段, 必将在21 世纪文化研究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这世纪末的深处, 展望和迎接即将到来的新的千年, 系统整理已然逝去的20世纪后半叶中国跨文化研究的成果, 探讨其存在的问题, 把握其跳动的脉搏,显然是面向新世纪的一项十分必要而极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7,(5):117-122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已成为世界局势总的发展趋势。各国、各地区之间政治、经济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日趋重要。基于文化的特殊性,跨文化交际是在冲突与融合中推进。当前,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则是跨文化交际中产生文化冲突的主因。在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表现出新的形式和特点,对我国文化建设产生前所未有的侵蚀与危害。中国文化发展策略应该因势而动,加强民族文化自信自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论胡适的跨文化传播观及其启示顾红亮自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已成为一个本体论的事实。两种不同质的文化一旦发生碰撞,自然就产生跨文化传播问题。胡适身处新旧思潮升腾喧嚣的转折时代,他对文化的移植问题十分敏感,也颇多感触。他的看法颇具代表性。笔者拟以胡适...  相似文献   

10.
张香君 《社科纵横》2009,24(5):170-17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代表不同的文化,要掌握好一门外语必须了解其所反映的该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本文拟把英汉文化差异在自然环境、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在英语学习中的体现作一归纳,旨在帮助英语爱好者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把目标语国家的文化渗透到日常英语学习中,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何传春 《探求》2009,(3):65-67,71
在全球化时代,培养领导干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为基本的是要形成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态度,关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宗教信仰和行为规范等的文化差异,以便在跨文化交际行为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尽量减少交际障碍。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身份的心理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佳英 《学术交流》2006,(6):172-174
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代表的是本民族文化,即文化身份不同。各民族文化既各具特色,又需要在多元文化共存的态势下谋求共同发展。根据跨文化心理学“人类心理统一性”的理论,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循着同样的心路历程:文化身份认知、文化移情和文化整合。  相似文献   

13.
李萍  任萍 《社科纵横》2014,(9):43-46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消费主流的形成,品牌文化消费日益成为消费趋势,品牌竞争和文化营销成为竞争的新方式和新手段。品牌跨文化营销是四川白酒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文化营销和跨文化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川酒品牌文化为出发点,通过对川酒品牌跨文化营销相关要素的分析,探讨了川酒企业跨文化品牌营销的途径,为川酒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西方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和谐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和谐理念并不是围绕一个单一的命题展开的,而是由其三个层面的问题架构的三个维度发散出去,即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的和谐理念、文化心理层面的跨文化传播的和谐理念、文化适应与融合层面的跨文化传播的和谐理念。我们可以由此探讨跨文化传播的和谐理念的多种内涵及其价值,探寻推行和谐理念的特定路径。  相似文献   

15.
高凤霞 《社科纵横》2010,25(3):112-115
文化空缺是语言文化异质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空缺理论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空缺理论流派的研究成果,该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和认知"一种文化中有,但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文化空缺现象,从而有效地预防或避免由此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常雁  王化玲 《学术交流》2002,(3):133-135
随着世界各民族交往的日益频繁 ,各种文化模式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原语文化向译入文化的转换过程中 ,译者必须考虑思维模式、文化信仰、价值观念和态度体系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制约性 ,深入地理解语言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克服“本文化至上”的观念 ,解决跨文化领域中出现的翻译障碍。  相似文献   

17.
黄宏姣 《学术交流》2004,(9):131-134
当今时代跨文化交际日益重要。要使交际顺利,交际主体必须具有平等意识、宽容意识、顺应意识。交际主体只有具备平等意识,交际双方才能做到强势文化不骄不躁,弱势文化不卑不亢;交际主体只有具备宽容意识,交际双方才能对不同文化系统中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宗教信仰持有客观公平的态度,不以自己文化系统中的价值标准,对其他文化系统中的文化因素品头论足;交际主体只有具备顺应意识,交际双方才可能根据相应的语境、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不同场合来选择相应的语种,并根据交际对象和语境来理解对方话语,从而有效地促成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8.
毛海燕 《学术交流》2004,(5):127-129
多元化社会带来了多种文化的接触与冲突。依据巴克金的"自我和他人的关系"理论,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文化要进行创造性的理解,通过加强接触和对话,不断调整和充实原有文化,以文化创新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李心赤 《社科纵横》2004,19(2):129-130
本文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 ,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内容主要涉及 :外语教学改革的目标 ,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层面 ,跨文化交际的课堂以及培养学生平等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中国餐桌礼仪和英国餐桌礼仪进行比较,旨在更深入地了解餐桌礼仪,以便在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的同时,采取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吸收其精华,更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