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 ,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环境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各国间的竞争从传统的政治经济领域转移到经济科技领域 ,经济安全取代军事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心。维护经济安全成为各国亟需解决的新的战略课题。  相似文献   

2.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格局中,“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日益成为各国发展的瓶颈;全球经济失衡的内涵出现新变化,发达经济体内部庞大的政府债务已经取代国际对外收支失衡,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日益重要;世界经济治理的架构呈现新演化,七国集团难以单独主宰全球经济。美国的战略猜忌与掣肘、周边国家的战略疑虑、严峻的地区安全局势是“一带一路”建设必须面对的挑战和困难。中国应秉承开放包容的精神,积极吸引发达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对南海争端的管理,多渠道塑造和提升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原有两极格局解体。在国际社会中,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问题正日益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其原因:1.世界进入相对和平发展时期,进而为经济主义的复兴提供了良好的国际氛围。2.集团性政治对抗局面消失,原有两极格局下的军事对抗逐渐失去现实意义,从而增强了经济实力在角逐中的份量。3.未来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实质是经济实力的竞争。4.各国纷纷制定优先发展经济战略,说明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正日益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内外政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根据对70年代末以来国际形势和世界各种矛盾的全面分析,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平共处思想。他深刻指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各国的和平共处是必然的和长期的;解决国家内部的、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应用新的方法,“一国两制”、“共同开发”,是和平共处的新方式;维护国家利益是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要求,应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准则。邓小平的这些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宝库,为开创我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提供了基本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国与国之间依赖日益加深,国家间利益呈现“彼此相依”的共生性特征.实现包容性增长,让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体现世界均衡发展、共同发展的理念,这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从开放视角看,包容性增长主要体现在倡导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秉承和践行包容性增长理念是中国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6.
多维视野下的国家安全“9·11”事件发生以来,受国际恐怖主义威胁的影响,国际关系中的“安全”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反恐与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政治现象。尤其是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等“恶势力”活动的猖獗,世界各国不仅在政治、军事等传统安全领域,而且在经济、信息、科技、社会公共安全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非传统安全领域也随时有可能遭遇到恐怖活动的威胁。“非传统安全”概念和问题的出现,说明国家安全面临的环境和威胁来源、种类以及处理国家安全问题的方式途径已与冷战时期有所不同,需要…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同时采取了正确的外交战略,中国在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外交利益得到了较好的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和中国外交利益实现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经济增长对外交利益实现的作用表现在:有利于中国和世界各国关系的发展;有利于维护政治自主;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有利于国际地位的提高.外交利益实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在: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良好的国际关系有利于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参与经济全球化;正确的对外开放政策有利于维护经济安全.同时,中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改革和强化市场经济是“复关”的需要许向春当今世界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世界,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日益加深,经济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一体化。现代市场经济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经济组织发展形式,我国要走向世界,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  相似文献   

9.
90年代以来 ,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演变。由少数大国主宰国际社会的现象正在被被多数国家的共同参与所取代 ;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的意识普遍提高 ,随着总体经济实力的增强 ,它们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平衡力量。所有这些 ,都有效地制约着美国独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 ,意识形态因素失去了影响国际关系的支配地位 ,国家利益重新成为主导性力量。整个世界出现了一个相对和平时期 ,但霸权主义、新干涉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将成为对世界和平稳定的主要威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扩大将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主要矛盾。新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加深了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关系 ,也使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经济全球化绝不意味着国家主权被削弱 ,国家仍然保持着对内对外政策的最高权力。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历史发展总趋势 ,由于国际力量总体失衡 ,美国谋求单极霸权体系的意图更为突显  相似文献   

11.
杨一帆  李宝俊 《国际论坛》2012,(5):53-59,81
网络公共外交作为信息时代公共外交的新形式,其出现与发展既有以互联网为里程碑的传播技术的推动作用,也离不开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支持。网络公共外交使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从"理论"走向"现实",促成了由政府权威"独白"到对话与合作这种沟通方式的转变。与此同时,网络及网络管理成为影响国际形象的重要因素,而网络公共外交也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网络公共外交对于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树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外交的独特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文化外交发挥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对外交往手段难以达到的作用。文化外交是促进民族国家间了解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是一国塑造国际形象的重要方式,文化外交成为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重要资源,它对提升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具有其独特价值。我国要重视并不断加强文化外交,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竞争力,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和平发展的需要,推进“和谐世界”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中国参与多边外交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适应冷战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中国广泛参与国际机制,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拓展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多边外交。这一政策的发展,在过程上是一个理性的过程,也是观念更新的过程;在规模和程度上具有全面但明显的不平衡性;在原则上体现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国家特点和发展中国家的定位和身份。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和地区化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中并行不悖的两种趋势,二者相辅相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地区化是全球化的基础,全球化将是地区化的最终结果。在东亚,地区主义为中国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提供了新的机遇与空间。冷战结束以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得到了全面的恢复与发展,正处于相互关系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这将成为中国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范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和谐世界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旨在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世界理念成为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新指针。中国共产党在政党外交中认真贯彻落实和谐世界理念,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展现出新的风貌和特色,明确主张统筹兼顾国家利益和全人类利益,强调各种文明和而不同、兼容并包,更加注重倡导以人为本,着力谋求大国政党深化机制性交往,特别重视树立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国际形象。这些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新特色将为中国共产党开拓更加广阔的舞台,有力的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推进国际社会民主化。  相似文献   

16.
台湾涉外事务问题,是伴随着两岸关系的形成而出现的重大问题,历经"法统外交"、"弹性外交"、"台独外交"和"活路外交"四个阶段.由于不同阶段所处的岛内政局、两岸关系和国际政治等背景不同,因而重点、目标、政策和手段都不一样,结果不一样,影响也不一样.60年来的两岸关系基本规律和客观实践表明,对于台湾涉外事务,只要不搞"台独"、"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只要遵守国际法和"一个中国原则",问题就能得到合情合理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日美同盟关系的维持与发展是战后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尤其是美国亚太地区安全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战后日本安全防卫的根本保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日美同盟关系也在不断更新内涵和调整功能。2001年“9·11”事件后日美同盟关系的重新调整,既是对1951年日美安保条约签署以来历次调整的继续,更是对过去的超越;既是后冷战时期美国全球军事战略重新部署在亚太地区的客观体现,又是日本借机实现国家利益的主观诉求。日美同盟关系的调整不仅为日本的安全防卫和政治外交政策带来了变化,而且还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战略态势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化外交是一国为达到某种特定目的或实现某种特定战略意图,以自身文化为载体,通过政府或民间渠道而开展的外交活动,它是从属于并服务于以维护和发展国家安全利益为核心的整体外交战略的。在文化外交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新时期,中国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以此来指导国际关系与外交活动的方方面面。浅析了文化外交的概念,梳理了中国文化外交的历程,总结了新世纪中国文化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构建和谐世界目标下的中国文化外交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菅义伟政府执政后,本文认为尽管当前国际形势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中美关系发生较大波动,基于历史和当前地区国际关系的实际情况,菅义伟政府初期的东北亚外交走向仍然会以面向东北亚,坚持参与地区国际合作,特别是稳定同中国的关系。但是,制约菅义伟政府相关外交政策制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特别是日本朝野对国际战略的评估与分歧、美国的干预以及朝鲜半岛事务的搅动,进而导致其东北亚外交走向存在一定的变数。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政府基于“一个中国”原则和保障台湾民众正常对外交流的意愿,将台湾的对外交往权界定在非国家或地区性经济实体的范畴内;而在实际的国际交往中,台湾当局在完全缔约权、建交与使节权、参与国家间国际组织等方面也确实无法体现其所声称的对台湾的主权,缺乏代表国家实体的对外交往权利。然而,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台湾与外部世界的经济文化关系已很难简单定义在非官方非政治的框架内,其对外关系有可能已超出民间甚至半官方实质关系的范围,而国际社会也相应地存在一种将台湾视为地区性的政治经济实体的倾向,这一形势构成了中国外交必须慎重应对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