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促进数字旅游经济发展和加快推动旅游业在后疫情时代恢复的现实目的,文章以“刺激-机体-反应”理论为依据,选择莫高窟虚拟旅游景区为案例地,引入享受感知与旅游疲劳这两个中介变量以及旅游恢复信心这一边界条件,探究了虚拟旅游体验对游客实地旅游意愿的具体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一方面,虚拟旅游体验能够激发游客享受感知,进而增强游客实地旅游意愿。另一方面,虚拟旅游体验能够导致游客产生旅游疲劳,进而减弱游客实地旅游意愿。(2)旅游恢复信心不仅能够正向调节享受感知与实地旅游意愿之间的关系以及享受感知的中介作用,还能够负向调节旅游疲劳与实地旅游意愿之间的关系以及旅游疲劳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明晰了虚拟旅游体验的双刃剑效应,拓展了虚拟旅游的研究视角,为旅游企业开展虚拟旅游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
虚拟旅游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产物,是一种新的旅游体验方式.虚拟旅游体验者在现场之外就能完成景观游览、信息搜索、功能服务和心理体验等活动,其满意感会受到许多因素影响.通过问卷调查,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对虚拟旅游体验者满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可知,影响虚拟旅游者满意感的主要有个人特性、信息内容、平台属性、人际沟通、娱乐服务等五因素.  相似文献   

3.
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为非遗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软木画是"榕城三绝"之一,软木画发展几经起落,目前面临再发展的难题.文章梳理了软木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支撑,提出了软木画虚拟旅游产品的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旅游:苏南博物馆和旅游业的双赢举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苏南大多数博物馆经营状况都不太理想,原因很多: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落后、资金短缺、市场意识不强等,而对博物馆的旅游休闲功能认识不足,没有进行切实有效的旅游开发,更是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旅游界同样没有对博物馆旅游给予应有的重视。博物馆与文化旅游密切相关,发展博物馆旅游能够使博物馆获得可持续发展,而旅游业也能赢得新的经济生长点。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类学视角对“旅游体验”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经济"概念提出后,很快成为全球热点。受其影响,我国旅游学术界和业界也开始了对"旅游体验"的关注。但由于长期受"经济产业"思路的局限,我国的"旅游体验"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较深层次的思考。旅游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从本质上决定了文化因素是"旅游体验"成败的关键,而文化往往是通过一些符号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这就涉及到"真实性"的问题。因此,"旅游体验"问题还应结合人类学相关理论从"文化真实"及"主客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旅游体验"的研究还需把握真实性、社区参与及文化涵化三个重要概念。同时,旅游体验的"虚拟真实性"应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被提出和界定。  相似文献   

6.
搭建海南"一站式"电子旅游平台创建旅游强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旅游业的信息特征,探讨了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引起的旅游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论述了电子商务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在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虚拟旅游公司"的基础上,提出了搭建海南省基于英特网"一站式"的电子旅游平台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我国博物馆旅游的制约因素与突破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旅游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文化旅游项目之一,但我国博物馆旅游受博物馆总量较少、特色不够突出、管理水平不高、科技水平不高、资金和人才短缺等因素的影响,规模与效益都不理想。加快发展我国的博物馆旅游,要从五个方面突破:从复兴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高度,从软实力竞争的世界战略高度,重新认识博物馆的价值与作用;以人为本,积极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大力培育博物馆旅游市场;改革管理体制,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广开财源,打破资金短缺瓶颈;创新文化产业运营模式,提高文化、社会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旅游业已经成为古镇、历史街区、农业遗产社区和生态博物馆社区等遗产型目的地提质转型的重要手段,对其旅游发展潜力的评估能较精准的找到其发展的限制条件。基于du Cros模型的替代评估模型,以贵州生态博物馆群为测试对象,通过资料收集与实地调查,从文化、物质、产品和体验价值四个组成维度对其旅游发展潜力进行评估。被测试的四个生态博物馆中,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的旅游发展潜力最高,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和隆里古城汉族生态博物馆的文化和物质价值得分都较高,但在产品和体验价值方面得分一般或偏低。最后,发现了阻碍其潜力发展的制约条件,并讨论了建议对策。研究可为贵州生态博物馆群及其它文化遗产型旅游目的地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对一个地区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文章对南京地区博物馆旅游的资源分类及评价进行分析。梳理了该地区现有的博物馆旅游资源,总结了南京博物馆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探寻,最后提出了若干战略性的对策和建议,为今后该地区博物馆旅游的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同时也对其它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国内新兴的一种旅游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活动,属于高层次的文化消费行为。本文在了解南京博物馆旅游资源现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南京市博物馆旅游的需求进行分析,以期有利于南京市博物馆旅游消费市场的开拓,并对我国城市旅游发展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肇庆的博物馆为依托,展示肇庆的历史文化风采,进一步综合开发当地的人文旅游资源,这是发展肇庆旅游业的重要途径。因而应该重视博物馆在肇庆旅游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正确处理好博物馆的严肃性与旅游通俗娱乐性、博物馆公益性与旅游服务盈利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运河申遗成功,分析了大运河沿线城市独特的旅游资源,探讨了开发运河旅游的市场前景。结合江苏扬州市开发运河旅游资源实际,提出了开创新型运河旅游产品、建设世界运河博物馆、塑造运河主题节庆品牌、培养新型专业导游等大运河旅游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有着"中国历史天然博物馆"之称,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景观丰富.应从河南旅游产业要素的现状入手,总结目前旅游产业结构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深化改革旅游产业,优化调整旅游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旅游发展瓶颈及对策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我国博物馆旅游发展中存在着观念落后、设施陈旧单一、门票价格过高等一些问题,从市场营销的 角度利用市场营销组合战略加大与旅游部门的合作,可加快博物馆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文旅融合是博物馆文化和旅游资源要素在共同价值驱动下,通过互动关系建构实现的内容与形式的双向交融。受文化和旅游在博物馆长期脱嵌和博物馆文化与旅游属性强弱差异的影响,博物馆文旅融合存在着文化和旅游融合与互斥并蒂、博物馆与观众目标和实践迥异、观众参观体验心理和行为异质三重张力。结合博物馆的功能属性和文旅融合中的内在张力,文章从谋划文旅融合的顶层设计、推动文旅资源向文旅融合产品转化、做好文旅融合项目的阐释解读、丰富观众对文旅融合项目的参与体验等方面优化博物馆文旅融合的路径,以期破解文旅融合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6.
立足宁夏教育资源开发宁夏修学旅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修学旅游是旅游者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阅历为目的而形成的旅游活动。探讨基于宁夏大学的教育资源,整合区内多家具有开发修学旅游潜力的研究机构及各博物馆、旅游景点,深度开发以修学旅游为特色的新型旅游产品。它将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深化利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社会影响,提高区域文化教育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运用虚拟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张家界粉丝叙述文本进行考察,发现了旅游城市品牌粉丝生成机制;嫁接品牌虚拟社群到这个机制中,构造社会化网络时代旅游城市品牌粉丝经济模型,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博物馆自免费开放之后,游客接待量激增,却同时面临着旅游发展“质量远不如数量”的处境.这也是我国博物馆旅游发展的普遍现状.在诸多制约博物馆旅游发展的因素中,解说系统是最关键的因素,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满意水平.借鉴产品层次理论,将博物馆旅游解说系统创新性地分为核心层次、附加层次和扩展层次.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了游客对现有博物馆旅游解说系统的感知,并根据层次理论,提出了提升解说系统核心层次、优化附加层次和强化扩展层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博物馆旅游是近几十年来新兴的一种文化旅游形式。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游憩价值评估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湖南省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在对684名游客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基础上,从游客体验角度利用聚类分析法将游客分为积极参与和随波逐流两种类群,再运用逻辑斯蒂数学模型,得出湖南博物馆旅游游憩价值为2.05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本原式、博物馆式、主题公园式、节会式、旅游商品式、实景舞台式6种开发模式的失真化进行了考察,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中应该把握一个"度",即适度开发;讲究一个"效",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衡的综合效益;注重一个"新",即通过创新手段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