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理论开始了一场革命,以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代表的不完全竞争贸易理论成为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前沿,产业内贸易理论不同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理论,其理论基础是产品差别化和规模经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也是一个贸易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额大幅度上升,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容易导致无序的出口竞争.因此,应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贸易方式,增加产业内贸易额的比重,这对我国外贸长期、高效、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剑  贺正楚  张蜜 《东岳论丛》2012,33(7):145-148
日本的文化产业,尤其是漫画产业、动画产业、游戏产业,也是我国文化产业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日本文化产业出口贸易在产品与市场方面,与我国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因而构成较强的出口贸易竞争关系.通过GM(1,1)模型预测日本的文化产业在未来五年内的出口贸易额,以便为我国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外贸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也有一定程度的背离。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初级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相对落后的国家会通过贸易保护来积极地实现产业结构转变和技术进步。在政策上 ,应该推动通用型技术进步 ;发展高技术产业 ;扩大一般贸易 ,对加工贸易实施升级战略 ,从而改变贸易条件 ,实现产业升级 ,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国外贸如何转型发展,郭克莎等学者认为我国外贸应该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并以大量案例来作为佐证。然而,我国外贸到底何去何从,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否一定适应我国外贸发展实际,笔者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约束条件、实施效果及政治经济学视角对战略性贸易政策进行了重新评价,得出结论:战略性贸易政策不应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我国的外贸发展战略应该是:以比较优势战略为主,以战略性贸易政策为辅,关键在于技术创新,重点在于产业创新。  相似文献   

5.
外贸发展方式与贸易摩擦的形成及改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层出不穷,个中原因错综复杂,其中粗放型的外贸发展模式是最重要的根源。本文通过分析贸易摩擦与外贸发展方式的相互关系,指出为消除和缓解贸易摩擦,中国应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优化贸易结构,推进加工贸易转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 ,使产业内竞争加剧。通过比较产业内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 ,从产业内贸易的内涵 ,说明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竞争优势 ,发挥产业的竞争优势对我国外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发展阶段,作为全球最大的外贸出口国和碳排放国,我国面临的对外贸易环境也日益严峻复杂,尤其是绿色壁垒可能会削弱我国贸易竞争力。目前,我国外贸发展面临较大内外部压力和制约,应密切关注国外政策动向及其短期和长期冲击。实际上,我国对外贸易的绿色低碳转型是必然要求,但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防范不当“转型风险”。一国外贸竞争力依赖于一国整体产业体系,尤其是外贸出口的绿色低碳发展实力,也越来越受制于国际规则的制定。当前亟待加速建立全方位、高质量的绿色贸易体系,一方面,应立足长远和当前实际,健全绿色贸易的激励相容政策体系和配套措施,积极、稳妥、有序推动绿色生产、绿色贸易、绿色消费和技术合作,持续优化外贸结构和目标市场。另一方面,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强化全球协作,深度参与绿色贸易的全球规范与技术标准制订,争取有利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新贸易理论的形成、内涵及其政策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贸易理论一向以古典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来解释国与国间贸易存在的原因。但这已不足以解释战后国际贸易的现状。新贸易理论则认为规模经济的存在才是贸易发生的主要原因。这是由于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该理论大量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相异产品等理论构筑了新的理论模型,并主张政府干预贸易的“管理贸易”政策。新贸易理论对我国外贸政策的制订和外贸战略的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两个方面对广东外贸对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外贸对广东的产业结构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贸易方式的失衡一直是河北省外贸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近年来,在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一些中西部省市通过大力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直接带动了当地外贸的跨越式发展,由此对河北省外贸发展构成了新挑战。同时,产业转移的大背景、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北省加工贸易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又为河北省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通过贸易方式转型实现外贸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河北省要正视挑战,把握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平台建设、政策与体制优化等有利于加工贸易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由于汉语“言文脱节”的独特发展历程,使文言从两个途径进入现代汉语:一是历时顺序的承袭;二是共时层面的横向进入。因此,只有对现代汉语复合词中的文言词汇语义成分进行分析梳理,从历史文献中探求语素与词形成发展的脉络,才能更透彻地理解分析现代汉语复合词的结构、意义以及理据。  相似文献   

12.
“话语权”表达的是在语言外壳背后,承载着的某个特定社会,具有特定经济政治地位的人们(社会集团)的实际权力(利、益)要求,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政治权力(利、益),有确定的阶级内涵。“话语权”是由话语体系体现出来的。在当今世界普遍关注话语权的背景下,坚持用中国理论的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不断增强中国理论的话语权,把话语权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里,这是党和国家向学术界、理论界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理据性:汉语语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求形式和意义的对应关系,与英、法、俄、日等多种语言对比,可以发现汉语语法的理据性、规则性特别强,表达很简洁。汉语词素变化少,音节也少,汉语数词都是单音节,变体少,是彻底的十进位,严格遵守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数词与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更接近。能愿动词前后加“不”与数学表达式一致。汉语模拟现实世界,人名、地名、日期时间、地址的写法,遵循范围原则比较彻底,与行款一致。动补结构的语义和语法顺序体现时间顺序原则。语义语法范畴体现理据性。汉语特别重视人际关系,有主观范畴,汉语动词可以划分出“对上动词”和“对下动词”。  相似文献   

14.
郝建平 《阴山学刊》2003,16(6):51-56
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民族精神,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求是务实、爱国主义、宽容精神等。这些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推动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及凝聚力,推进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玉 《河北学刊》2001,21(3):37-41
从思想层面上说 ,现代汉语是具有现代思想的语言体系。现代汉语在现代白话和现代思想两大原则上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原则并确立了其基本类型。现代汉语是构成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层基础 ,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品格可以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得到深刻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朱崇科 《东南学术》2004,(2):162-163
周宁教授提出的"文学中华"概念颇有"旧瓶装新酒"式的新意,某种程度上也兼具了理想主义色彩.从1980年代以来,变迁着的世界华文文学的概念已被赋予了许多歧义丛生的内涵.往往在中国大陆以前的类似论述中,现代中国文学往往在此概念中吊诡的缺席,因此也难免所谓"海外"作家及学者顿生一种被区别对待的收编感.对应的是,中国大陆以外的许多类似口号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暗含了对中心,或至少是多元中心的迷恋,又有一种取而代之的类似吊诡.  相似文献   

17.
为了纠正白人主流社会霸权话语对美国华裔的种族定型,汤婷婷、赵健秀和徐忠雄等华裔作家试图在作品中颠覆美国的东方主义叙述,建立华美英雄传统。他们运用米歇尔.福柯的“对抗记忆”理论,解构美国社会霸权话语对中国形象的套话,重构曾被静音、扭曲和误现的美国华裔和华美历史,使得华裔在美国争得发言权,以此填补美国历史的“断层”。这就是美国华裔学应该肩负起来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六书”造字规律实为传统理论思维模式滥觞和原型 :在传统美学中 ,“美”的造字及会意思维 ,本身便包含着以味为美的原始审美观基本特征 ,并沿此合乎逻辑地发展出以和为美的思想 ;“美与善同意”乃造字上同源、思维方式同构之故 ;“诗言志”按形声思维理解 ,不过是“诗”的误读或讹传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得益于形象思维 ;“道”及“意境说”则主要依据会意思维  相似文献   

19.
谈传统思维对汉语修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思维对汉语修辞的影响,即整体思维与汉语修辞的契合功能、圆融境界和流动生机,辩证思维与汉语修辞的辩证和谐,直觉思维与汉语修辞的含蓄生动,从深层的文化通约层面上把握了传统思维与汉语修辞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解释汉语修辞的特点和审美要求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汉语修辞史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关系,即研究汉语修辞演变与中国文化发展如何相互推动。文章首先将修辞现象的演变放置于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尤其是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其次,探讨文化发展对修辞演变的全方位影响;再次,探讨了修辞变化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