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去西安,还是去上海?"答语a:"我去西安。"答语b:"我去上海。"答语c:"小张去过西安和上海。"为什么答语a和答语b成立,而答语c不成立?本文通过考察探疑列项选择问两种不同答语类型,即常态答语和异态答语的构成情况,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现有的研究文献对会话中的间接答语部分的衔接研究大都是从语用的、社会行为的或社会惯例的角度进行.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关于省略衔接理论我们对这些案例进行了再认识,认为它们可以被省略理论所概括.这些间接答语可以视为被省略成分的附属成分,它们与被省略成分之间有着语义上的主从关系,其主要功能是对被省略成分也就是直接答语作补充说明.间接答语常常单独使用,用于间接回答上文的提问或请求.它们与上文的衔接实际上是通过省略直接答语成分来实现的.研究的结果之一是将韩礼德和哈桑的关于间接回答的范畴类型加以扩展,从原来的三种扩展到四种.  相似文献   

3.
英语恭维语答语的语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我国英语教学界对英语恭维语答语问题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中西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偏颇,并指出该类答语在英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差异以及在不同语域中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中英文称赞语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用DCT形式收集数据 ,研究中文称赞语的分类特点、句法结构、词汇特征及称赞答语的情况 ,并与英文称赞语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除了显性称赞占主要地位外 ,还包括隐性称赞、非称赞和零称赞 ;显性称赞的句法结构与词汇呈现出公式化 ,与英文称赞语研究既相似又不同。称赞答语的结果表明多数人采取英文称赞答语中的接受策略 ,与中国传统规范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5.
自问自答句是讲话人提出问题但不需要听话人回答,而由讲话人自己提供答语的问句。根据讲话人提供答语的方式,这种问句可以分为提供显性答语的自问自答句(简称显性答语句)和提供隐性答语的自问自答句(简称隐性答语句)。隐性答语句在英语政治演讲语篇中的存在是自身特点与这类语篇的特点相互作用,进而相互适应的结果。它在语篇中位置比较灵活,甚至可以出现在这类语篇的篇尾。作为一种非常规的用法,篇尾自问自答句具有独特的语篇组织功能:当它的隐含答语可以从上文语篇推知时,它具有总结-延续功能;当它的隐含答语可以根据常识推知时,则具有总结-突显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性谈话的高效、有序运行离不开话题调控者的问语控制。本原控制是指问语天然具有的对答语的控制能力,根据控制能力的不同可将问语分为开放性问语和封闭性问语。过程控制是指调控者通过不断地选择控制能力不同的问语来作用于受控者的动态过程。先发控制和后发控制是过程控制的两种主要方式:前者是指调控者预先设计和巧妙安排,牵引受控者逐步实现交际意图;后者是指调控者对言语进程中出现的答语偏离现象进行干预。在后发控制中,又存在着反向控制和顺向控制,或是逐步引导答语回归主旨,或是鼓励答语继续前行。一个有着固定话题的复杂的谈话过程,就是本原控制与过程控制、先发控制与后发控制、顺向控制与反向控制交织并存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7.
汉英否定是非问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比分析了汉英否定是非问及其答语在语法结构形式、语用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并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时两种语言的否定是非问句的习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在交际中,问语和答语构成一个问答语对。是非问用“是”、“没有”等形式回答,或用重复问语中某一言语片段的方式回答;正反问和选择问各选择问语中给定的二种或几种情况中的一种作答。这样作答的言语效果是直接、简单、消极。我们称由这种答语构成的问答语对为直接答语的问答语对。但是交际中的大部分问答语对不是这样直来直去,而是借助问语以外的其他言语形式间接作答,我们称这种问答语对为间接答语的问答语对。这是本文着力考察的言语现象。  相似文献   

9.
是非问句的答语一直以来都是中英学习者学习彼此语言时的难点,本文旨在通过中英文是非问句答语的对比,展示中英文是非问句答语的异同,从中探究中文和英文间存在的逻辑差异,并根据逻辑差异探寻学习中准确辨别答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通过对疑问句答语然否情况的分析,特别是紧扣疑问点的合作积极的答语肯否情况的透视,进一步了解疑问点的语义内容和语用价值,为疑问句的分类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1.
恭维和恭维答语作为英汉语中常见且复杂的社会言语行为,最能反应两种文化的差异与碰撞。本文就生活中的真实语料以及实验所获语料为例,着重分析了恭维语的语用语言迁移和社会语用迁移。对于恭维言语行为的语用迁移探索既对跨文化交际,语用学,二语习得等具有学术价值,又对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作为答语标记的"可不是"表示肯定、赞同。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考察和分析"可不是"这个答语标记的形成过程和功能,可以发现,"可不是"最初由表示否定的一个短语演变为一个高度凝固的词,再进一步虚化为表示应答的话语标记,意义由实到虚,是词汇化的结果。它的词汇化是在语义的变化、重新分析、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以及使用频率的高低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硕人》的主题主要有三种说法:怜悯说、劝谕说、赞美说,前两种解读已被学者否定,赞美说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并被接受。三种解读都把"庄姜"作为焦点,把第三、四章内容看成陪衬予以忽略。通过文本分析及对诗歌产生文化背景的还原,本文认为,送亲车马、随嫁人员与新娘庄姜一起构成了美好的婚姻。卫国百姓咏唱《硕人》其实是歌咏合乎伦理、国家利益、婚姻理想的美好婚姻。  相似文献   

14.
歌颂真挚爱情,肯定自然情欲,争取妇女人权,赞美妇女才智,这些在《十日谈》和“三言二拍”中共同表现出来的特征,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一种崭新的、进步的爱情观和妇女观。  相似文献   

15.
昆明话和普通话"VV"、"V(一)下"的功能、形式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其他西南官话相比,昆明方言最突出的特点之—就是具有动词重叠式,形成了"VV"与"V一下"表示短暂、尝试意义两种形式共存的局面。表面看,这两种形式及其表意功能与普通话是一致的,但如果着眼于二者在各自语言系统中与相关形式的依存关系,却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与各种相关形式的对比分析,可以分析出昆明话这两种形式与普通话的系统差异以及结合历史来源探讨两种形式间的依存关系,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6.
释"喜"     
分析了“喜”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为上“”下“口”的上下结构。“喜”字为会意字,其形体表示人们在面对具有浓烈喜庆色彩的鼓时发出欢乐的呼喊声。“喜”一词的上古音本身即为人们在欢乐时发出的愉悦赞美之声。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对小说《社戏》主题的新认识:小说作者通过"我"对前后两种看戏情景不同的感受,表现了对冷漠、混乱、彼此排挤的人与人关系的深深憎恶;对人与人之间平等、融洽、相爱相助的和谐关系的赞美和向往.其深刻意义在于:通过对比手法,体现了鲁迅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小说由对农家少年纯朴、美丽心灵的赞美,从而在更深一层意义上显现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丑恶、卑琐,表现了鲁迅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相似文献   

18.
"乡约"不等于"乡规民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学者们在研究中经常将“乡约”与“乡规民约”不加区别地混为一谈。事实上,“乡规民约”是基层社会组织的社会成员共同制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乡约”是乡村社会中以社会教化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民间基层组织形式,二者的内涵并不相同,其历史发展也遵循着不同的路径。将“乡约”等同于“乡规民约”的研究方法既违背了历史事实,也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关于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与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都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观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运用和发展,都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才观,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本文从两种思想具有的时代差异性、目标指向、利益取向几个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的同时,还研究了两种思想之间的密切联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与时俱进本质,对研究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有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论述赞美的种类及其特点与作用;赞美应遵守的规则;提出学会赞美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以及赞美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