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体中的重要道德范畴 ,自古以来人们就赋予了它很高的价值 ,在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 ,诚信被视为“立人之本”、“立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 ,诚信由一个传统道德范畴上升到了制度建设的层面。因此 ,在诚信严重缺失的情况下 ,必须深谙其原因 ,并从加强教育和法律规范上入手 ,进而使诚信机制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2.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随着人类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诚信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这些年来,我国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与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品德,也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从社会、学校和家庭几个方面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提出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是重塑大学生诚信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儒家诚信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儒家道德体系中,诚信是个人修身立德之本,是与人交往和从事职业活动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为政者治国理政的关键。儒家诚信思想具有情感性、等级性、道义性、自律性的特征。应当充分认识儒家诚信思想的内在价值,促进儒家诚信思想的现代转化;加强个人诚信建设,培育公民的诚信人格;加强政府诚信建设,构建诚信社会。  相似文献   

5.
"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重要的基本规范之一.其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诚信"是个人立身处世,加强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诚信"思想中的精髓,对于加强以"诚信"为中心的行政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诚信是信用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在当前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堪忧的情况下,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诚信道德教育体系,培育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诚信道德文化,建立健全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诚信道德约束机制是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大学生诚信道德行为的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分析和评价大学生诚信道德行为及其成因是准确制定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对策与方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品德,也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从社会、学校和家庭几个方面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提出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是重塑大学生诚信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诚信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一个人成才的基本素质。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缺失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应采取正面宣传、正确引导等系列措施,把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诚信约束机制,使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状况能得到彻底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诚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基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是行为主体所应当具有的基本的德行和品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诚信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大学生诚信水平总体上有所提升,但仍存在个别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对这些失信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诚信教育尤其是主体性培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同时,诚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要求具有的主体性特征,决定了大学生诚信教育需要主体性理论的指导。这要求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重视主体需要,加强主体性培育,帮助大学生自觉接受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11.
论诚信与制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西文化对“诚信”有不同的理解:中国文化更强调诚信中“诚”对“信”的形上意义,西方文化则因契约论传统而更看重“信”的理性价值。在中国社会加速转型和市场经济初建时期,重塑诚信必赖制度基础。制度的普适性本质确保了制度对诚信保障的一般功能;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也各自发挥着对诚信的保障功能,其中体现了诚信与制度深刻的内在关联。诚信缺失与制度的供给失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儒家认为,在德性的形成和维持过程中,"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德性的心灵根基.具体表现为:(1)"诚"是善的源泉;(2)"诚"是为善的持续动力;(3)"诚"是乐善的心理依托;(4)"诚"是道德教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儒家人生美学推崇“诚”,认为“诚”生“天”生“地”,既是“天之道”,又是“人之道”,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生成与构成的原初.人只有顺应自然,还原到自然的“诚”的心性,才能感化他人,化育万物.  相似文献   

14.
诚信既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也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核心的外在表现。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教育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诚信体系建设。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方面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可通过以小"利"体验诚信、以无"人"创新教育模式,以点带面实现体验式诚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对"明礼诚信"的道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礼诚信"是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的结晶和提升,是现代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要使明礼诚信成为人们自觉的道德实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公民道德、特别是明礼诚信的教育;必须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另外还必须建立相应的约束惩罚机制。  相似文献   

16.
"廉"侧重于正直,"洁"侧重于不贪,合称则是指人的正直而不贪的高尚德行。《道德经》提出了"廉而不刿"的命题,并指出以"无私"、"不争"、"不以兵强天下"、"以百姓心为心"、"以正治国"等重要观念和思维方式来解决这个难题。而"洁"主要是指不贪财色功名以洁身自好,要做到这一点,《道德经》指出应"功成身退"、"不贵难得之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致虚极,守静笃"、"知足知止"等。《道德经》"廉洁"思想是以其"道"论为核心的辩证的自然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7.
鲁迅彷徨时期失却启蒙热情,转向探索灵魂的复杂性及矛盾性,从对"诚"的渴求到对"伪"的探寻即为其中之一.鲁迅自从文时代就倡导"诚"的精神,把它视为改造中国国民性的有效途径.鲁迅在彷徨时期却发现"诚"为虚无的存在且缺失同情的道德品质,"伪"呈现出作为伦理存在的道德意义.从对"诚"的需求到对"伪"的探寻,隐喻着鲁迅彷徨时期的思想转向,表明其思想重心已由科学性的"真"转到伦理性的"善"上来,即由尼采式的个人主义转到人道主义上来.  相似文献   

18.
叶维廉先生是我国台湾最早系统研究和评论艾略特诗歌和诗学理论的学者.本文在释读叶维廉先生1957—1960年间发表的《陶潜的〈归去来辞〉与库莱的〈愿〉之比较》《〈焚毁的诺顿〉之世界》《艾略特的批评》《静止的中国花瓶——艾略特与中国诗的意象》等文章的基础上,就叶维廉先生关于"客观应和的事象""沉思的展现""一种独特的诚实""真诗的暗示性"等观点进行综述、比较和评论,进而揭示叶维廉先生在我国艾略特诗歌创作、诗学理论研究与诗歌翻译方面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庸>诚说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诚作为<中庸>的核心范畴,渊源于原始宗教崇拜,经孟荀的发展由一般德性之义上升为哲学范畴的高度,具有伦理与哲学的双重意义.<中庸>对先秦诚说给予总结的同时,又作了新的发展,形成了完备的体系.  相似文献   

20.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道思想都重视"诚信"品质的构建.儒家注重正面的规范性的引导,而道家则致力于反面的根源性的探讨.道家经典著作<庄子>指出,社会成员对于权禄富贵的贪恋和人际交往中智巧的运用是影响人违背"诚信"原则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