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章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就业的直接诱因是在城市劳动的边际收益高于在农村劳动的边际收益,农业剩余劳动力并没有完成从农村向城市的永久性搬迁,而是呈"两栖式"候鸟型,这是由于永久性迁移行为受到多种成本与制度因素的制约。文章对农村居民迁移城市的条件进行了讨论,认为政府在促进农村居民向城市永久性转移方面应注重制度建设与政策引导,提出了建立移民区,改革户口制度,建立全社会性的最低生活保障,对移民进行教育培训,对城市原有居民进行相容性和适应性教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农家乐旅游企业雇佣本地农民具有众多优越性,但也存在本地农民工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欠缺,组织纪律性差,利用当地社会关系与企业抗衡等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依傍土地兼农顾家分散了务工时间和精力,缺乏向专门务工者转变的压力,不能摆脱农耕文化的影响.应当对其实行"二元"层序开发,支持"两栖农民工"农工相济,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工转变为"脱农长期工",实现农村劳动力半永久性转移、永久性转移.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来看,难以适应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其非农就业能力,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校企联姻培训模式、“立交桥”教育培训模式、优势互补培训模式、项目培训模式和区域资源整合培训模式,来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4.
江西"三农"问题的人口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制约江西“三农”发展的人口因素作了深入分析,认为江西农业现代化过程主要受制于以下方面:农村低素质的劳动力,农民“市民化”过程缺乏人力政策的支持,农村城镇化过程缺乏城市对农村人口足够的吸纳力。提出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江西“三农”问题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为此,必须科学制订江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增加政府投入,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素质;积极推进面向农民工的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建立农村学习型组织;健全农村教育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5.
农村进入调整产业结构改革后,“农村劳动力转移论”很是风行,《云南省情》介绍,“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相当突出?一般占劳动力总数的30——50%”,急待转移。云南日报也在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论”,为此谈点笔者意见。 一 云南缺乏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 所请“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劳动力在地域空间的流动,即农村——城市。从本质上讲,农业劳动力转移是社会总劳动在三大产业之间的重新分配,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  相似文献   

6.
“民工潮”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高峰时期的一种指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必然趋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市和乡村的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业领  相似文献   

7.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一系列矛盾、困难。造成这一局面的深层根源主要是长期“赶超型”的工业化战略所致 ,其实质是“人资环”紧张与二元结构矛盾使农民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我国畸型经济社会结构的改变等方面具有很多重要作用和意义。要立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确立市场取向的目标模式 ,其主要出路在于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发展小城镇、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以及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等。  相似文献   

8.
我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障碍,劳动者素质等多重因素制约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形势下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我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劳动力素质与转移不适应、缺乏统一市场引导、城镇及三产吸纳能力减弱以及城镇化战略有地域局限等困难和问题。经分析认为,深化农业内部就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改革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农村技能教育以及扩大对外劳务输出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我国的户籍制度、农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市住房供给制度、城市用工制度、教育制度六个层面,探讨了各种制度对农村人口城乡迁移的阻碍作用。作者认为,要想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永久性迁移,必须构建一整套相应政策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一系列矛盾、困难.要立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确立市场取向的目标模式.解决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主要出路在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发展小城镇,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以及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等.  相似文献   

12.
基于广东省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就业能力、就业稳定性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之间的关系,并从理论上阐述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与其就业稳定性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就业能力对其城市融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就业稳定性对其城市融入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就业技能,经济融入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农村人口多、劳动生产产的提高、农村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比较效益低、城乡分隔政策等是导致农村劳动力剩余的主要原因.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则在于转移所可能带来的利益、城市用工制度的改革、农民观念的更新、农民对城市文明的向往等方面。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实现在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两条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经济转型拐点”关键时期,而职业教育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万能钥匙”.我国职业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进而实现农村转移农民有序市民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发展,进而增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产业梯度转移,进而实现我国东中西部整体经济转型;增加技能型人力资本积累,进而节约企业生产成本.与此同时,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劳动力市场工资趋同导致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工业化进程加速给职业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为此,应实行全国统一的国家资格制度、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和建立相对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阳光工程”这一培训转移劳动力的有效措施出发,通过对我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人力资源现状以及农民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得出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实施“阳光工程”,开展农民培训,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重要举措。在总结发达国家发展农村教育培训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开展农民培训、科学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提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必须改革过去围绕当地经济兜圈子的做法,进一步扩展视野,实现从面向“三农”向面向城乡转变,从单一就业教育向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并重转变,从为本地“积累”新生劳动力向大批量转移劳动力转变。在政策设计、制度安排、地方政府职责、经费投入以及学校办学行为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7.
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多年的历史,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篇章中,记叙着我国三次较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的状况。第一次是1958年——1960年,这次大约有2500万人从农村转入城市和非农产业部门,但由于超越了城市承受能力和农业的极度萎缩,不得不在1961年——1963年被迫使2000万劳动力从城市逆转农村。第二次是十年“文革”期间,一方面强制城市劳动力向农村转移,另一方面又从农村招用大批劳动力进城,结果劳动力的交叉对流既造成社会的紊乱,又使国家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以上两次劳动力的转移都是在极不正常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第三次,也  相似文献   

18.
当前,大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对于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农民工选择在城镇和农村之间流动是理性的,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预期收益是决定他们进城的重要因素。农民工流回到农村的根源在于城市就业成本增加、收益降低。稳定而有秩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优化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环境,降低其就业成本、增加其就业收益。  相似文献   

19.
试论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我国农村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指出“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以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出农业为前提,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若干问题的产生,根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抛弃视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为“外来人口”的旧观念,通过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建立,为进城务工的劳动力提供必要的条件,积极有效地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保证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确保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