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民初至五四时期的“家庭革命”梁景时1民国成立后,知识界继承清末“家庭革命”的思想,继续主张改革传统的家族制度。尤其是到了五四时期,在怀疑和否定传统文学、文字、艺术、思想、伦理、国民性格、社会习俗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又开始对中国传统家...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一个历史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湖南社会习俗的演变是当时湖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和观念变革的必然结果,也是对西方文化冲击的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3.
孟德斯鸠关于政治法律体系受制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的“环境因素说”,以及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三权分立说”,具有明显的生态政治 理论旨趣。从生态关联的观点看,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习俗,孕育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 同时,社会结构局部因素的改变,又会引起整个社会结构的改变。正是因为事物间的生态关 联,孟德斯鸠从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入手,探求政治法律体系的环境基础与演变规律,其理 论意义无疑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浅析民初华北农村社会习俗变化中的逆向势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浅析民初华北农村社会习俗变化中的逆向势力焦静宜社会习俗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是社会形态和社会意识的反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它具有两重性:一是直接反映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敏感性,它为革命大潮推波助澜,体现着新时代的气象;另一种特性是迟滞、保守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警政的举办是清末经济结构变动,中国步入近代化的必然结果。1898年湖南保卫局的创设可视为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萌芽,而八国联军的入侵则直接促成了清末警政的举办。1902年5月京师工巡局和直隶保定警务总局的创设标志着清末正式举办警政的开始。虽然清政府不断加强警察统治,但由于其整个政权的封建腐朽和半殖民地的性质,因而并不能挽救其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在系统视域中,农村社会习俗是内蕴文化基因的外显与表现形式,文化基因则是农村社会习俗表现与变迁的内因与根据,它集中地体现了民族精神。当代农村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在于时代性、复杂性、顺应性,而文化基因特性的表现在于渐变性、内蕴性、动力性。在新的形势下,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既要主动顺应农村社会习俗变迁,努力传承传统文化基因;也要积极引领农村社会习俗变迁,着力优化特色文化基因;还要自觉创设农村社会时代风尚,大力重塑民族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和现状来看,宗教祭祀、社会习俗是我国影戏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传播媒介。在不少演出环境中,影戏的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仪式色彩;影戏中存在许多仪式性短剧,其演出形态与娱乐性影戏迥然有别;同时,影戏是民众祈福驱邪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许多仪式活动是在影戏演出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2009年9月,济南出版社出版了由耿光连副教授主编的<社会习俗变迁与近代中国>一书.该书将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的研究放在现代化的历史视野下,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的考察,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解读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过程中所蕴藏的现代性意义与思想史意义,即在叙述了近代中国民众的生活方式及其变化的同时,探讨了近代中国民众的思想意识、生活观念、宗教信仰、价值理念及其变迁过程,阐释了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独特路径,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该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丰富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和民俗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清末教育改革、教育立法是中国近代文化、政治领域中惊天动地的事件,导致这一巨变的直接原因,是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封建旧教育制度的腐败至极。清末统治者将“中体西用”确立为立法指导思想,深刻反映其封建顽固性和近代实用主义倾向,而多样化的立法运作机制则反映了立法的活跃局面和欠规范性  相似文献   

10.
清末诗人石德芬的竹枝词《叠克杂咏二十四首》,是清末咏藏竹枝词的代表作,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了清末德格地区的社会生活全貌。本文通过对其中记录德格土司争袭内乱的纪事诗和呈现德格民俗事象的民事诗两类诗作的细致考察,发掘其补史、补志之功,以及诗中蕴含的近代文人的藏地认知和对边疆民族文化的传播,为全面了解、深入研究德格提供了新的文献资料,也进一步推动了古代咏藏诗在新时代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行程中,清末民初文学是其艰难的过渡期。考察清末民 初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不难发现,在“世界走向中国”的文化大背景下,形成了基本是单向输 入、被动接受的文化传通现象。期间,文学翻译在整个文学变革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学救 国、文学启蒙的声浪在清末民初成为一种时代的强音,甚至给人以过份强调政治色彩、使命意识的 感觉。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是近代中国宪政发轫与实践的重要转型期。维新变法揭开了清末民初宪政实践的序幕,辛亥革命则是清末民初宪政转型的一次重要实践。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清末民初宪政实践的发展依时间的推移由缓变激,渐次演进。考察清末民初的这两次宪政实践活动,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理解和体认宪政。  相似文献   

13.
清末10年是我国社会近代化的关键之年,其为世人注目。这其中,既有民间力量的作为,亦有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以电政业为例,邮传部作为主管交通的中央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健全章程、整顿与改良、增费与减费等新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清末我国电政事业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4.
"丁忧"守丧是儒家孝道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遭逢父母之丧者应遵循的礼制。"丁忧"守丧由始于对死者哀痛之情而自发形成的社会习俗,经过儒家的一系列改造,并与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相结合,经历了由社会习俗到封建礼教、由封建礼教到道德规范、由道德规范上升为封建法律的历史过程。唐代"以孝治天下"为基本国策,唐朝统治者为弘扬孝道而对"丁忧"守丧大力倡导、褒扬和旌表,并将其全面纳入封建法律,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强制推行"。丁忧"制度不仅涉及到仕宦官员的道德评判,更与其仕途命运相联系。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民歌以新体诗的形式及时准确地反映鄂尔多斯地区人民的社会习俗、风土人情。它的音乐形式是蒙汉调,文学形式是歌词,它不以长篇叙事、抒情见长,而以形式简单结构短小取胜,堪称民歌中的一支奇葩。  相似文献   

16.
一定区域范围内,文化在历史遗迹、生产方式、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建筑风格、自然景观等方面体现出来。在城市景观中表达地域文化是地区人们情感的寄托,是提升城市景观价值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7.
清末“新政”与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中国政治体制近代化历程,重大变革主要有三:即总理衙门之设;戊戌变法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就变革广度和深度而言,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已大大超过了前两次。文章就清末“新政”与中国政治体制近代化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魏金梅 《东岳论丛》2007,28(4):197-198
文化迁移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其模式有文化信息的减损、信息的增值和信息的误解。汉英文化交际在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方面的迁移主要表现在不适当的社会应酬语、不可接受的文化规约和习俗、不同价值体系的误解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云南农业政策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云南农业政策述论王文成清末民初,云南农业生产一度急剧衰退,清政府及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因此受到了较大影响,有鉴于此,清末民初的两代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恢复农业生产作出了努力。长期以来,近代云南农业生产水平的研究取得了许多...  相似文献   

20.
茶楼消费是清末广州社会的日常消费方式之一,已有的研究成果往往注重茶楼文化的历史陈述和民俗方面的意义。本文根据清末报刊及笔记史料,从消费文化学和社会学的新视角,对清末广州茶楼消费兴起原因、经营特点、消费方式和社会价值作较为全面的考察,以展现其丰富的社会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