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西部佛教石窟中的曼荼罗与东方曼荼罗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藏西部的东嘎、皮央等地调查发现了一批佛教石窟,这一发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西藏高原佛教艺术的宝库,也填补了我国石窟寺艺术在空间分布上的空白,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极大的重视与关注。 西藏西部石窟壁画中有大量的密教美术题材,其中尤其是以东嘎洞窟所绘的大幅密宗曼荼罗图最为精美、最为丰富多彩。作为一种特殊的密教图案,曼荼罗在东方佛教美术世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南亚印度、尼泊尔等国以及东亚的中国、日本等国历史上都曾经一度甚为流行。但现存于世的曼荼罗图案,却仅在藏密系统的中国西藏、尼泊尔、拉达克,以及称之为“东密”的日本密教中得以保存流传至今。本文拟通过对于西藏西部石窟壁画中的曼荼罗遗存与这些地区密教曼荼罗图像的比较研究,揭示东方曼荼罗世界在表现形式与精神象征等方面的异同,进而探讨其文化上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佛传故事画是指描写释迦牟尼一生教化故事的图画。它采用相互关联的若干幅画面详细介绍释迦牟尼从降生到涅木般的一生历史。在汉地石窟壁画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佛传故事画是敦煌莫高窟第 6 1号窟 (宋代初年 )的佛传故事壁画 ,它从燃灯佛为释迦授记 ,直到涅木般、分舍利建塔为止 ,完整地表现了释迦牟尼一生的事迹。随着佛教艺术在西藏的传播 ,西藏各个时期的寺院壁画中也出现了这一宗教题材画。但是西藏佛教寺院壁画中的佛传故事在选材上与汉地佛教略有不同 ,一般采用所谓“十二相图” ,即选取佛一生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下生兜率、乘白象入胎、…  相似文献   

3.
张涵静 《中国藏学》2023,(5):123-132+216-217
文章所说佛教在西藏的三次改革,指公元8世纪莲花生的改革、公元11世纪阿底峡的改革、公元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宗喀巴的改革。这三次改革都是为了引导佛教与当时的西藏社会相适应,其所处时代也都是佛教在西藏社会发展的关键期,莲花生的改革关乎佛教能否在西藏扎根立足,阿底峡的改革关乎佛教能否在西藏全面复兴,宗喀巴的改革关乎佛教能否在西藏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承。这三次改革面临的问题都是佛教无法与当时的西藏社会相适应,无法满足统治者、民众信仰、宗教自身发展等多方面的需求。莲花生直面苯教势力对佛教信仰的极力排斥,阿底峡直面佛教由于长期“禁佛”而带来的满目疮痍之相,宗喀巴直面佛教在世俗权力席卷中呈现的戒律废弛之颓态。在这三次改革中佛教对此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自我调节、自我变革,使自身不断地适应当时的西藏社会,为佛教在西藏的不断中国化铺垫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霍巍 《西藏研究》2002,(3):52-60
佛教传入吐蕃之后 ,佛教石窟寺艺术也随之在西藏高原兴起。开凿石窟、雕刻塑造佛像之风在当时的政治、宗教、文化、经济中心拉萨初开其端 ,被称之为“吐蕃第一窟”的拉萨药王山查那路甫石窟 ,便是其中的一处重要的早期石窟寺遗存。① 但由于田野考古工作的局限 ,长期以来 ,学术界对西藏高原这一佛教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并未能够从文献与考古材料两方面加以认真的识别与研究 ,西藏一直被认为是佛教石窟寺艺术分布图上一个几乎是空白的地区。近年来 ,随着西藏西部以皮央、东嘎石窟遗址为代表的一批石窟遗址的考古发现 ,②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  相似文献   

5.
《西藏西部的佛教史与佛教文化研究》一书由则武海源编著,于2004年在日本山喜房佛书林出版社出版(日文)。这是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和研究西藏阿里地区佛教发展轨迹和它与周边地区关系的重要著作。从吐蕃的松赞干布开始,直到现存的古代遗迹,纵横双向地详细分析了整个西藏西部在佛教传入之后,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和在与周边地区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地方特点。  相似文献   

6.
大译师仁钦桑布是西藏佛教后弘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根据文献记载,大译师创建有众多寺院和佛塔.为了印证文献中记载的仁钦桑布时期大量佛教建筑的创建,2007年,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再次组队,对西藏古代古格政权统治的腹心地区阿里札达县进行了考察,新发现了有可能属于11世纪仁钦桑布时期的早期佛教遗存,这对于研究西藏西部佛教后弘期初期的佛教及其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源于西藏本土,公元7世纪,佛教最早从中国汉地和印度传人藏族地区。在佛教传人以前,藏地盛行原始本教信仰。佛教传人后与本教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传说修建大昭寺时,“昼日所筑,入夜悉为魔鬼摧毁,不见余痕”,其实则为被激怒了的本教巫师及其信徒们所毁。而两教在互相斗争中也  相似文献   

8.
西藏西部阿里高原的古格与冈底斯山一带,是西藏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公元10世纪,这里成为吐蕃王朝灭亡之后,西藏佛教重新振兴的宗教基地之一,对于藏传佛教的形成与发展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19世纪以后,外国学者对这一地区的佛教遗迹先后作过一些调查工作,但主要集中在古格王国故城及其附近的托林寺遗址。近年来,通过考古调查,发现该地区其它一些寺院与寺院遗址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与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9.
佛教产生于印度,公元七世纪传入我国藏族地区,佛教进入藏区后,与藏族的原始宗教一本教在冲突中不断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高原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一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在西藏,因此无论佛教信徒还是学者游客对西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实,从历史上看,藏传佛教  相似文献   

10.
佚名 《民族论坛》2007,(1):54-55
西藏吐蕃王朝之后的600多年间,一个名为古格的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300年前,古格王朝突然由盛而衰,瞬间消失于茫茫沙海,从此成为西藏神奇地域的谜中之谜!  相似文献   

11.
康战强 《回族研究》2023,(1):97-102
西部民族美术植根于民族文明的交流互鉴,生发于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在多元民族文化领域中,西部民族美术以丝路文明传播为线索,由多元文明形态和文化关系构成了西部美术的创作思路。西部民族美术作品对于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媒介作用和积极的文化能动性,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起到了直观的调和作用,这一特征使得西部民族美术可以跨时空、跨地域地传承发展。宏观地看,西部民族美术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母体的地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西部美术创作的根基。微观地考察,西部民族美术包含丰富的共生关系,西部各民族文化之间呈现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相互发展的共生形态,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得到了孕育和弘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心理结构被进一步强化,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被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12.
西藏历史以千年计,经历了多次的社会动荡和变化。吐蕃王朝的建立,揭开了西藏文明社会的面纱。到了6世纪,佛教的传播,不仅改变了西藏的社会结构,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西藏人的思维结构。这也为达赖喇嘛和他所属“亚谿家庭”的产生,提供了最为坚实的基础。“亚谿家庭”的出现,给近代西藏贵族社会带来了变动,这种变动正是为西藏贵族社会渐进多元变迁提供了一个模式,这也是本文探讨社会变迁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3.
苯教的历史和特点尚不为人们所熟悉,尤其对于古代的苯教更是如此,12世纪后的藏传佛教和苯教的著作中,零星记载了有关苯教带有某些偏见的历史概况。敦煌文书虽记述了9至10世纪间的一些情况,但也缺乏系统的论述,苯教的整个面貌仍然显得朦胧不清。而藏传佛教明显的是个混合物,“它在乔答摩创立的教义上有惊人的变化”,这一变化是由于佛教教义在盂加拉及不同的区域内接受不同的观念而形成的独特形式。莲花生大师初到西藏传教时,又掺合许多西藏的观念,与原始宗教兼蓄并存。晚期,佛教虽然在表面上控制着西藏,但以西藏本土的生活方式为其主要内容的苯教,却充斥在西藏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苯教与佛教相互渗透和影响。本文试图从佛苯二教的比较研究中,勾画出这两个庞大宗教体系的线条,就教于同行专家。  相似文献   

14.
从一般意义上讲,印度佛教正式传入西藏是在寂护和莲花生时;而 从佛教传入这一具体过程来看,莲花生的作用远远大于寂护。但由于莲花生被大量的神话所 包围,这就导致学者们在围从另一个角度阐述莲花生入藏及其社会后果绕如何看待这些神话内容上分为两派,他们或者倾向于完全忽视这些神话内容可能蕴含的历史真迹,认为“莲花生在某种意义上是大师或喇嘛这些宗教训诲上师们理想的原型”,①“在吐蕃社会中就围绕着此人形成了一些假设和故事内容,他们完全可以组成以宗教和驱魔为基础的浪漫史诗”;②或者认为莲花生“以密教的咒术收服…  相似文献   

15.
藏传佛教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支系,是佛教文化传入青藏高原后,适应高原文化生态的结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藏传佛教不但造就了大批的高僧、喇嘛,同时也修建了力数众多、富丽堂皇的寺院建筑。作为藏传佛教主要活动场所的寺院建筑,在其布局、建筑风格、结构等方面和佛教其它文系有很大的不同,这不仅具有历史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原因,而且与环境(即自然环境)亦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拟就山在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中的作用作一探索。一山——西藏古代社会的活动中心西藏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平均海拔45…  相似文献   

16.
自公元7世纪初佛教传入吐蕃、至今已历一千多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佛教逐步从一种外来文化演变为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深深扎根于藏族社会,以其特有的思维定式规范着藏民族的心态,以一种近乎“民族文化”的姿态渗透藏民族的生活,成为一种极为特殊的社会力量。特别是后期,西藏佛教在其发展史上,更大大超越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变成了西藏社会的支配力量,以致西藏地方政权也成了仅仅体现佛教意志的工具,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圈内出现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地方政权,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西藏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7.
西藏佛教特重密宗,西藏佛教徒向来把密宗视为佛教的“精髓”,提倡显密兼修,先显后密。密宗教法渊源于印度,兴盛发展于西藏。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泯灭后,唯有西藏佛教保留了密宗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修习的完整形态。密宗的发达是西藏佛教的重要特点之-。。藏语称密宗为“桑俄”,意为“秘密真言”。西  相似文献   

18.
东嘎之谜     
在浩翰的阿里高原上,我又听说了一处宝藏。东嘎壁画,是西藏文管部门在国内有关专家配合下近期考古的重大新发现,它被称为有世界性意义的佛教石窟群。专家评价:它揭开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极为宝贵的画卷,填补了西藏西部古代石窟艺术的重大空白,是西藏至今为止发现的最...  相似文献   

19.
央珍 《西藏研究》1992,(4):89-98
一、佛教传入西藏应在松赞干布时期关于佛教何时传入西藏地区,民族史学界与宗教史学界都做了不少的研究。其中,一些论著认为公元2——5世纪的五赞王时期为佛教正式传入西藏之期。其主要依据是某些藏文史书中,关于“拉妥妥日年赞时期,天降装有金塔,经书、佛象之宝箧”的记载,《西藏宗教源流考》中所说的五赞王时期的赤扎朋赞就已“创造各种器具,并演说  相似文献   

20.
西藏对外开放的新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继东 《西藏研究》2002,(3):108-112
世纪之交 ,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西部大开发须与西部的大开放相结合 ,方能奏效。西藏民族地区的开发也是如此。于是 ,我们把正在兴起的中印缅孟区域经济合作与西藏的开发联系起来思考。中印缅孟区域经济合作的展开 ,将为西藏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对外开放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机遇 ,促进西藏民族地区的开发。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一、中印缅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态势中印缅孟区域是指中国的西南地区、印度的东部地区、缅甸和孟加拉国 ,这是中国、南亚和东南亚三大经济区的结合部。这一区域面积大、人口多 ,本身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