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分析重庆市主城区机动车发展的现状特征,研究国内外各大城市机动车发展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影响机动车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均GDP或平均家庭收入,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千人汽车拥有量随着人均GDP或平均家庭收入的增长符合S曲线增长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S曲线法进行重庆市主城区机动车拥有量预测研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跨国面板数据资料(26个国家1998年至2010年)分析不同国家国内收入差异及国内收入分配的变化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即人均GDP、人口密度、GDP中工业占比、基尼系数及人均GDP与收入分配的交叉项等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收入分配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显著影响,Gini系数与CO2排放量呈现负向关系,但此负向关系会随着GDP的增加而减少,而人均GDP与收入分配的交叉项与CO2排放量呈现正向关系。因此,将所得不均度纳入考量,才能更完整地描绘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央财政补助对西藏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以西藏1978-2007年数据为基础,对中央财政补助对西藏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央财政补助与西藏GDP、西藏人均GDP以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中对西藏宏观经济的影响大于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从脉冲响应函数看,中央财政补助冲击对西藏GDP、人均GDP以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始终具有正向影响,且这种冲击具有拉长的持续效应,即中央财政补助的正向冲击对西藏GDP、人均GDP以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0-2013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考虑异质性的门限回归模型,从人口城市化、城市化生活方式和城市化形态三个方面研究了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发现:人口城市化中,人均实际GDP小于18561元的低收入组城市人口规模与碳排放的关系呈现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形状,拐点是城市人口比重为44. 6723%。大于22721元的高收入组城市人口密度对碳排放的弹性最大,系数为0. 2325。城市化生活方式中,家用汽车弹性系数是大于23186元的高收入组最大,系数为0. 1930。白色家电弹性系数是小于16441元的低收入组最大,系数为3. 5887。城市化形态中,城区建成区面积弹性系数是大于23659元的高收入组最大,系数为0. 9580。人均公共交通车辆弹性系数为0. 1652。而介于20536元和23659元的中收入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碳排放弹性系数为-0. 7506。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GDP总量、GDP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恩格尔系数等几项经济指标对武汉和北京、天津、上海1997年~2002年的经济实力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了武汉在经济实力上存在的优势、差距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GDP总量、GDP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恩格尔系数等几项经济指标对武汉和北京、天津、上海1997年~2002年的经济实力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了武汉在经济实力上存在的优势、差距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宁淙 《金陵瞭望》2006,(12):64-66
上世纪60年代.韩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1962年人均GDP仅为82美元.农业增加值占GDP的43%.农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的63%。全国2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只有20%的农户通电.5万个自然村只有60%通汽车。“住草房、点油灯、吃两餐”是当时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经过40多年的发展.到2004年.韩国人均GDP已跃升至1.4万美元.城乡居民收入为1:0.84,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份额持续降低已成共识,但既有研究未能指出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差异.文章基于1993-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广义矩法估计对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占人均GDP比重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影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的因素存在差异;(2)劳动报酬份额对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产生正向影响,资本深化产生负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城乡差异;(3)地方财政支出、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和金融深化等因素对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的影响不确定,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因城乡、地区和样本区间而异.为此,决策者应充分考虑城乡和地区差异,以及影响因素作用效果的变化趋势来制定相关政策,以提高居民收入份额,使居民在经济增长中获益.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城市发展水平的分析及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灰色系统原理 ,采用灰色定权聚类方法对江西省 11个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聚类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 ,评价指标包含城市化水平、GDP、GDP年均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沈阳经济区经济综合实力评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了包括沈阳经济区在内的30个城市群,利用总人口、行政区域土地面积、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GDP、工业总产值、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等经济指标,对沈阳经济区与其他城市群的经济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价比较。  相似文献   

1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社会差别的重要体现,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借鉴国内外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的方法,对1978—2011年30多年来北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发现,20世纪90年代市场化改革以来,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变动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特征,在经济增长、收入分配政策调整和城市化进程中,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人均GDP增长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并不同步,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但是,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有所改变。与城市居民相比,北京市农村居民的收入与城镇居民还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2.
以非参数估计的方法拟合出多样化指数与地区人均收入之间的真实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地区多样化指数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稳健的倒U型曲线关系,多样化指数随样本中城市收入的增长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这一规律与单个理论所预言的线性变化模式不同,反映出不同机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居民的实际感知与经济增长的客观事实相背离,是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表现,实证研究发现,人均GDP、消费以及GDP增长率对经济增长质量主观感知的作用呈非线性关系。在控制居民个人特征以及区域特征以后,人均GDP对于经济增长质量感知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消费增长的效应则是显著的。 GDP增长率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是先提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关系。基于实证分析而得出的政策建议是:进一步提升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合理区间,注重和加强改善民生尤其是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4.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中的协整检验、脉冲响应、方差分解工具,对福建省1995—2011年的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农业面源污染中氮的产污量与人均GDP增长呈现"倒U型"的曲线关系;经济增长与农业面源污染中氮的产污量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即经济增长与农业面源污染存在长期的矛盾;人均实际GDP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冲击是负向的,表明农业环境污染的加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差分解显示人均GDP增长是解释农业面源污染方差变化的重要变量,而农业面源污染对经济增长方差变化的贡献度较小。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有益于经济增长与农业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利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法,选取彩票发行量排在前10位的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对彩票的销售量与国民经济的几个重要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彩票销售量与国家GDP总量有关,而与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无关。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彩票市场的容量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我国彩票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发掘。  相似文献   

16.
利用各地区市场化指数和人均GDP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各地区市场化程度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指数和人均GDP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说明市场化程度越高,人均GDP越高、增长越快.  相似文献   

17.
一个经济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指该经济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增长乏力、人均GDP增长缓慢。有的经济体之所以在较长时间内未能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根本原因就是未能及时有效地调整生产结构和国家宏观的政策措施。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是4 446.7美元,依据世界银行标准已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分析拉美等经济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以及东亚部分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居民消费率变动趋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整体居民消费率纵向数据和各省、市、自治区的横向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我国居民消费率呈现出随人均GDP的升高而下降的趋势,而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且分配不均、投资/GDP随人均GDP增加而上升的宏观经济规律、东南沿海地区过多地依赖外商投资促进GDP的增长尤其是业已形成的国际代工模式都是可能是导致我国居民消费率的这一变动趋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1—2016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静态面板模型对人口出生率和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分配差距对人口出生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人口比重对人口出生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人均生产总值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不显著;不受任何情况影响时,人口出生率的变化也是不显著的。  相似文献   

20.
郊县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郊县服务业的增长与工业增长、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变动和城市化水平变动有密切的关系 ;农业发展对服务业的增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影响不显著 ;郊县服务业的增长率与人均GDP增长有着极为密切的线性关系 ,说明人均收入增长也是促进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