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少兵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24-30
莱布尼茨从本质形而上学出发探讨的正义,是知识形态的正义,即名词意义上的正义,类似于必然真理的正义.建立于矛盾原则之上的,这种“知”或“知道”意义上的正义,对应于主体的“能够”和“可能性”,关键在于主体的内在认知能力.从存在形而上学出发探讨的正义,是存在和行动样态的正义,即形容词和副词意义上的正义,是偶然真理或事实真理的... 相似文献
2.
王颖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5):71-75
海德格尔思考了支配科学本质的因素。他认为,科学蕴含着技术的本质,现代科学是现代技术本质的典范的功能和形式;形而上学的表象性思维方式为科学奠定了基础;存在本身是贯穿并支配着科学的本质事态。海德格尔的这一思考是为了返本开新,即返回原初的存在,达到存在本身的真理。 相似文献
3.
文艺复兴运动与近代科学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光利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0(2):32-35
在欧洲中世纪的漫漫长夜中 ,基督教神学一统天下 ,理性和科学则处于婢女的地位。而文艺复兴掀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却使人们的眼界洞开 ,目光所及由神转向人 ,由天国转向人间 ,即从对上帝的盲目崇拜到对人和自然的理性思维 ,从对超验世界的建构到对现实世界的探索。文艺复兴运动无疑放射出科学求实精神的灿烂光辉。本文以科学的事实为依据 ,从理论和实践上阐述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以及文艺复兴运动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近代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森林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2,(4):5-14,157
从文明论的视角来看,形而上学不应被理解为一种把超验、普遍、本质、永恒的世界视为真实而把与之相反的世界视为虚幻,或者是提供一种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对所有人都具有规范性的终极答案的哲学理论,而应视之为一门专门研究最普遍的范畴之学问,这种学问在各个时期和不同文明背景下的不同,反映了各(时期)文明所采取的基本假定和框架.任何形而上学都不是超文明的、超历史的;脱离文化境遇的、没有任何历史特性的形而上学,是一种过分的夸张或虚妄.没有任何一种形而上学是永恒的,一种形而上学的命运跟与之相适应的文明的兴衰内在地连接在一起.鉴于西方现代文明的虚无主义本性,应该立足于中国文明的复兴来建构一种反映中华文明特色、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特长的中国化的形而上学,一味地跟着西方人声称形而上学的衰落、死亡,是对当下中国文化责任的不自觉,是哲学本土话语的主体性丧失. 相似文献
5.
蔡贤浩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2):64-67
基督教对近代科学的兴起起过积极的作用。第一 ,基督教通过自然而认识上帝 ,把人们的注意力从内心引向外部世界 ,为近代实验科学的产生铺垫了道路 ;第二 ,基督教把哲学引入神学来为其信仰论证及辩护 ,确定了理性的地位 ,有利于哲学家、科学家按照理性探索真理 ,为近代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第三 ,基督教会兴办学校 ,创立修会 ,组织学术著作翻译等 ,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6.
常春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一般说来,我们总是看到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直接对立,但是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之间更根本的关系却是:相对主义分享绝对主义的形而上学预设——主客相分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因此,相对主义也是一种形而上学。二者之间的不同在于绝对主义是形而上学的积极发展,是形而上学的正统;而相对主义是形而上学的消极发展,是形而上学的自我否定。 相似文献
7.
戴兆国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1):32-39
在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一著中,他试图为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从而为道德命令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在这一形而上学理论体系推演中,包括三个主要的理论环节,即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由通俗的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最后由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的批判。这一理论体系为康德伦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张今杰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262-265
科学与宗教是人类文化中的两大重要因素、宗教曾对近代科学的兴起起过致命的迫害和阻滞作用,但它同时也是近代科学兴起的一个积极因素.科学与宗教是辩证的关系,宗教不会随着科学的昌明而消失,而是随着人类的进步以不同的形式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环境孕育的产物。影响十七世纪英格兰近代科学的文化环境是多方面的,其中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和社会环境,乃至清教主义的宗教观念都起着重要作用。探讨社会文化环境对近代科学兴起与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对于优化科学的社会文化环境,促进科学的发展和繁荣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秦英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3):92-100
近代中国的科学与哲学之辨,是自西学东渐以来中国文化选择过程中的必然结果。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对此问题的认知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即20世纪初期科学与哲学的划界;20年代科学与哲学的对立;三四十年代科学与哲学的分界与会通等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陈玮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5):36-43
《存在与实体》力图按照 《形而上学》Z卷现有的顺序来读解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 并说明:第一,Z卷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整体;第二,Z7-9对于整个 Z卷来说是关键性的,它们 使对实体的研究从存在论转向生成论,从而更加有效地对实体做出了说明;第三,亚里士多德的实体 理论是前后一致的,他始终运用主体原则对实体加以界定。其中第三点是一个传统上富有争议的问 题,对它的论证影响到对前两个观点的证明。对此, 《存在与实体》 首先提出实体的四个备选项之间 可能存在着非平行的不对等关系, “是其所是”、普遍者和属可以被认为属于主体,由此说明亚里士 多德始终认为主体是真正的实体,这与 《范畴篇》中实体的定义相一致。其次,《存在与实体》通过 指 出 1029a1 1-30的 论 证 是 一 个 归 谬 论 证 , 证 明 亚 里 士 多 德 在 对 实 体 做 进 一 步 界 定 时 并 没 有 放 弃 主 体 原则,而是将其推进到更深的层次。本文试图对这两个论证予以梳理,说明 《存在与实体》对上述 第三点的证明是成功的,其论证思路富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2.
程民治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6):165-170
通过对从属于不同的领域、代表着人类文明的两种不同的智慧结晶——科学与艺术拥有的共同根基以及相互补益、相互促进的剖析,通俗而深刻地揭示了物理科学中蕴含着美,处处都有美的印迹。 相似文献
13.
林成滔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2)
近代科学的诞生与基督教自然神学有着很深的渊源,而不只如默顿命题所言的限于宗教伦理层面。近代科学的理性精神来源于自然神学对古希腊理性的传承。自然神学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诸多方面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哲学基础,实际上是近代科学的“前科学”。 相似文献
14.
科学教育是当今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依托.世界各国的竞争,其实质就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无一不依靠科学教育.纵观中国科学教育已经走过的一百多年历程,可谓是成绩与不足并存,经验与教训同在.因此,探寻中国科学教育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发端时期的近代科学教育,认真总结它的规律与特征,对于建立适合新世纪发展要求的科学教育体系,制订国家科学教育目标和标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曲铁华教授和李娟副教授执笔撰写的《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一书,于2010年6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真可谓是适时之作. 相似文献
15.
陈培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刘再复提出的人物性格二重组合论,将人的本质抽象化,否定了人物性格的社会本质与丰富性,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典型性格塑造的理论,而且不符合文艺创作的实际。刘再复还把对人自身的认识、人的观念,说成是文学变迁的基本动因。他的这一观点,既违背了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也不符合文学发展史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刘永富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现象学要求统一的科学体系必须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它以一定的层次或结构包容一切科学知识。第二,在这一体系中,一切知识都是不容置疑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首先分为本质科学与事实科学,即本是科学与经验科学。本质科学又分为现象学与其他本质科学。现象学又分为自我学与通我学。其他本质科学又分为形式的本质科学与实质的本质科学。 相似文献
17.
张桂华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4):25-28
人的本质学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学说是科学人生观的理论基础。科学的人生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的,是积极向上的、集体主义人生观。培养科学的人生观,必须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要净化社会环境,形成人生观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8.
金志校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9(3):51-56
西方哲学传统中的欲望是对于自我需求的满足,因而是内在性的.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提出的"形而上学的欲望"是对传统西方哲学内在性的抵抗,从而实现欲望的外在性以满足绝对他者.从传统西方哲学欲望概念入手概括思想史上欲望的内在性特征,继而分析列维纳斯的形而上学欲望的外在性特点,最终以爱欲为形而上学欲望典型而实现对于传统欲望内在性的超越,以满足绝对他者. 相似文献
19.
周燕妮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3):33-36
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便是一个充满了科学理性主义的社会,各个时代的科学理性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历史含义,随着时间的洪波以其恢弘之势向人类袭来。17世纪开始,以培根为发端的近代自然科学,在较之于古希腊的自然科学之间的异同点,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曹树明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5):6-10
本文分别探讨了《周易》与三种科学模式的关系。首先,从中医学这一个侧面说明《周易》与中国古代科学关系不大。其次,指出作为国学经典的《周易》对外来的近代科学无所谓阻碍或促进。最后,认为现代科学的整体性、动态性的宇宙观在现代科学体系里本身就已经存在,反过来从《周易》寻找启示的意义不大。反思《周易》与三者的关系,本文主张,《周易》哲学的"为什么"是本体界的探究,而科学的"怎么样"是现象界的描述,二者各有自己的界限和范围,不应把哲学看做科学的指导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