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界在20世纪形成了新的性别构成图景,女性在科学研究领域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基于科学管道效应,以女性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考察科学管道效应的形成原因,揭示女性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存在的障碍,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女性进入科学主流.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的性别意识包含对女性的否定,视女性为身体和精神有缺陷的性别,认同两性关系上的统治逻辑,且在剧中有女性内化为自我否定的因素;对女性的贬斥和赞誉在思想上同源于男权支配女性的意识;认同对女性身体施加的否定的文化意涵,张扬自然性别之外的文化性别状态,并导向对女性主体性的否定。莎氏这种性别意识承袭了西方的性政治传统,并经由戏剧文本呈现出性别统治的权力本质。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性别是先天的,但性别角色是由社会影响和个体自身的认同决定的。女性自出生开始,就在家庭、学校、媒体以及自身的认同共同作用下,从婴幼儿期与男性的无差别者、学龄早期的优秀者变为青年期的缺乏自信、惧怕成功的矛盾体。教育应加强女性的性别教育,使女性在心理上得到成长。  相似文献   

4.
有关性别与科学的智力迷思主要体现为如下三种观念:大脑存在性别差异,只有抽象思维(男性思维)适合科学学习,以及母性非智性。这些智力迷思与事实真相并不一致,但由于社会性或历史性力量的作用,其影响至今依旧普遍而深刻。批判性地反思有关性别与科学的智力迷思,有助于为女性的科学弱势提供客观而公正的归因。  相似文献   

5.
焦虑是女性写作中贯穿始终的外在情绪表现和内在心理状态,女性写作中的焦虑在贯穿着人类的共同本质之外,还有作为第二性的性别的焦虑、以及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边缘对中心的抗争的焦虑。创伤性经历是焦虑的一个重要来源,和焦虑一起阻碍着女性自我认同的实现。另一方面,焦虑和创伤性经验的动力性转化,使之可以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推进自我认同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性别观念对农村已婚女性外出务工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女性家庭地位在促进这一作用上所扮演的角色。研究结果发现:具有现代性别意识观念的女性显著地提高了其外出务工的概率,这中间起作用的主要是女性性别角色认同观念;同时女性家庭地位的调节作用明显,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进一步强化了性别观念对外出务工的影响效应。在解决内生性问题和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显著。对受教育程度和区域的差异性分析中发现,农村中低学历女性群体和中西部女性群体性别观念对其外出务工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影响,而在高学历群体和东部地区并不显著。研究尝试为理解我国农村女性外出务工的现象提供一个解释视角,倡导通过性别平等来释放女性在家庭社会经济中的性别红利。  相似文献   

7.
传统女性主义从性别维度分析传统科学文化,揭示出传统科学文化中存在的性别歧视与科学的"菲勒斯中心主义"。受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影响,新时期女性主义解构传统科学文化的一元结构,从阶级、民族、地域等方面坚持科学文化的多元立场,女性主义科学文化观从科学的性别文化转向了科学文化的多样性研究。后现代主义对女性身份的消解与后殖民主义对差异性与多元性的强调为女性主义多元文化发展带来新动力与巨大挑战,唯有建立一种使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多元主义的差异与女性主义批判完美结合的女性主义文化,女性主义多元文化才能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性别与科学调查研究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与科学问题正在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问题.科学研究中的性别差异和"女性在科学中的缺席"现象已逐渐引起科学界的重视,促使研究者对科学研究中的性别差异存在的根源进行多角度探讨.本文围绕"性别与科学"主题,以高校在读女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调查女研究生作为"圈内人"对科学研究中存在的性别差异的认识和感受,来探究"女性在科学中的缺席"的主客观原因,并寻求积极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运用有序Logit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性别意识和社会经济地位对女性阶层认同的影响及其城乡差异。研究发现:性别意识整体上显著影响女性阶层认同,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正向影响女性阶层认同;性别意识对女性阶层认同影响的城乡差异显著,社会经济地位对女性阶层认同影响的城乡差异不显著。据此,提出健全法律法规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升女性素养以夯实女性的能力基础、强化权利意识以推进性别平等常态化等对策,以期不断促进女性阶层认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基于性别差异的普遍主义的女性意识是女性文学研究的前提,研究视野偏狭于抽象的女性主义政治,却忽略了国族、阶级、代际等范畴对女性身份认同的影响。王安忆小说宏阔的历史意象、别样的性别政治以及“共和国之女”的身份认同,使其所建构的女性图景具有更为丰富的政治和文化内涵。对王安忆小说的代际意识与性别政治的研究,或许能突破那种偏狭的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思路,从而能在一种更广阔的理论视野中建立女性主体意识的新想像。  相似文献   

11.
传统媒体的政治新闻使用(中央电视台的政治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的政治新闻)对于中国青年女性国家认同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网络的政治新闻使用对于中国青年女性国家认同的影响存在不同效应,即新浪等网站的政治新闻和微信发布的政治类新闻使用对中国青年女性具有强化效应,而微博和网络社区的政治新闻使用则呈现负向影响。政治兴趣和政治信任在媒体政治新闻使用对于中国青年女性国家认同的影响中起明显的中介效应,而民主观念则没有起到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采用内隐联结测验(IAT),回避社会赞许效应等干扰因素,考察了当代大学生对于女性印象的内隐态度,发现他们更认同与现代女性形象即他们女性印象是积极地,独立自主的。且这种内隐认同态度不存在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及文理科差异。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叙事学将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融入性别因素,引入了结构主义叙事学所具有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规则,为文学批评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阈.本文认为,女性主义叙事学可以较为深入地使我们认识到女性作家在叙事时所具有的性别特点,同时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中的性别因素考虑其中,从而更好地对女性文本进行解读.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的重点在于把文学作品语境化、性别化,聚焦作品叙事结构的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14.
科学创意是科学创新之源,科学创新是科学创意的结晶,而传播是促进科学创意转化为科学创新的重要媒介。科学创意是科学家针对某个问题提出有待验证的独特思想观念的过程及其结晶,具有意向性、未确定性、独特性等特点。科学创意的产生,检验、发展及其转化为科学创新的过程,都离不开传播。然而其传播过程通常经历质疑、初步认同到科学共同体全面接受等阶段,且往往因政治干预、首创性争夺、同行排斥等因素而障碍重重。为此,可通过培养合作与竞争机制,采用头脑风暴法,以及改善科学创意传播环境以提升其传播速度等方式,来消除传播壁垒。  相似文献   

15.
女同性恋人群中存在的T性别是多元性别的一种独特表现。本文通过对三位自我认同为T的女同性恋者进行深度访谈,重点考察了T性别与个体的身体表达间的互动,发现T在衣着、躯体、性行为等方面不太符合主流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在日常生活和社会评价体系中常常受挫。研究表明,主流社会的性别规范和性规范深入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身体控制方面,并且强化了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倾向三者的一致性;而女同性恋中的T则颠覆了这些有关女性的刻板印象,通过各种身体表达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性别身份——T性别,表现了女性在性别层面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既有文献大多忽略了家庭因素对中国农村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通过分析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家庭因素对收入性别效应的直接影响、对男性和女性收入影响的差异;使用Oaxaca-Blinder工资分解法分析了家庭因素对性别收入差距的解释程度。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农村男性年收入约为女性的2倍,家庭特别是家庭分工是影响性别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在家庭因素中,配偶工作状态解释了大部分性别收入差距,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家庭规模对女性收入有显著消极影响,对男性收入影响不显著。基于此,就家庭性别分工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科学教育中的性沟客观存在于我国教育领域,其实质即女性在科学教育中的弱势地位与边缘化处境。科学教育中的性沟根源于社会文化的建构。消解我国科学教育中的性沟,除了需借鉴丹麦、美国等国的经验,还应采取措施防止女性流失于科学教育的"管道漏洞"之中。  相似文献   

18.
[提要]本文旨在探究传统性别观念和不同渠道上的信息传播如何影响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以及信息传播的不同方式是否会影响传统性别观念与育龄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基于对486名育龄女性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传统性别观念和人际讨论分别与女性生育意愿呈显著正相关,而新媒体平台上的新闻关注与生育意愿呈负相关。此外,虽然女性在传统媒体平台的新闻关注与其生育意愿未呈现直接关系,但调节效应分析显示,传统性别观念和传统媒体上的新闻关注对女性生育意愿存在着交互作用。具体而言,对于低传统媒体新闻关注的女性来说,传统性别观念对其生育意愿的影响较小;而对于高传统媒体新闻关注的女性来说,传统性别观念对其生育意愿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性别比例政策实施以来,一直不乏质疑的声音,其功能也有弱化倾向,其主要原因在于文化转型时期,人们对女性参政的社会认同出现了困境。社会认同是发生于人际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评价关系,它不仅直接表达着个人、群体和社会三种主体的价值评价,而且还规定着人们对待他人、群体和社会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女性参政的社会认同困境包括女性自我身份、价值观念以及制度政策的认同困境等三个方面。要优化性别比例政策,关键在于构建积极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20.
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与传统纺织文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传统纺织文化与少数民族女性种种关联的分析,进而论述了纺织文化与女性的性别认同、纺织文化是女性利用空隙的劳作、纺织文化是社会衡量女性的价值尺度,以及纺织文化对女性的双重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