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小学作文教学历来被称为老大难。有人曾说 :“语文教学在普及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 ,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也就是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要使小学生作文有兴趣 ,必须打破教师随意命题 ,学生苦于无米之炊 ,一提起作文便一筹莫展、怨声载道 ,把作文当作负担、认作“苦差”的这种僵局。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让小学生乐于写、有东西写 ,善于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逐步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使小学生自己找到自己所需要表达的内容 ,产生一种要说要写的冲动 ,这样变“苦差”为“乐趣” …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来,我们对语文教学系统工程中“老大难”部位——作文教学作了系列探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研究的过程是围绕学生的习作心理展开的。我们认为:能使学生在习作时“有兴趣,乐于写,以写作为趣事;有自信,敢于写,以写作为平常事;有热情,积极写,以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是健康的习作心理的根本标准。具体说来,实验教学是这样开展的。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读写结合中的“写,”无论是写词句,写片断,还是写全篇,都具有开掘文本内涵,想象丰富情节,迁移语言表达的功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提出了“写作本位”的新读写理念,如何让学生写得有效,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教学在普及教育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尤其是近几年的话题作文,由于这类作文题面上一般不含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体裁上自由选择,给学生写作带来很大的自由,因而往往会放松训练的要求和针对性。这就要求必须打  相似文献   

5.
提高蒙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几点尝试包双喜语言的表达形式有两种,即说和写。宣之于口是说,笔之于书是写,说的写的都是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应该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二者不可偏废。然而在蒙生汉语文教学中(乃至整个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重“写...  相似文献   

6.
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听,听力是人类直接获得信息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倾听技巧”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汉语教师在努力探讨自身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有必要探讨倾听技巧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和学生互相认真倾听对方心声,课堂气氛才能活跃。文章拟对倾听技巧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师生双方在课堂上如何运用倾听技巧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能说会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会写”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相对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更能弘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写作要么缺乏个性,千篇一律。要么脱离实际生活,空洞无物。这就要必须打破“教师随便找话题,学生苦于无米之炊,批改讲评教师包办代替”的旧模式,从各方面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有人认为不管是对于第一语言 ,还是第二语言 ,学会流畅地写作是所有语言使用者宏观技能中最难的。语言学家White是这样说的 :“写作不是一种自然的活动 ,所有生理上和心理上正常的人们都能学会说一种语言 ,但所有的人都得被教会怎么写作 ,这是说与写最本质的区别。”可见 ,写作是英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最难习得的部分 ,也是中学英语教学中最需重视的一个方面。这里我们试图从写作的特点和本质来正确理解英语写作 ,从而找寻较为正确而全面的教学策略以提高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效率。一、写作的本质特征和基础性策略研究者们 (…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大纲·初中·写作能力》指出:初中学生要“能写五六百字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观点明确,有根有据,有点分析”。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四册中的《编写说明》指出,第四册教科书“以训练议论能力为主”。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抓好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教学训练。写议论的目的,就是要宣传某个观点,讲清某个道理,收到以理服人的效果。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基点,应该放在怎样说清道理这一点上。训练初中生说清道理,首先当然要让他们明确论点、论据、论证这三个概念。从平时的语…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及民族院校的“双语”教学体系早已形成。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工作的教师和在民族院校工作的语文教师早都掌握了少族民族的语言文字,他们在汉语基础课教学过程中都能以本民族语言为教学工具,使学生对所学课程听得明白、记得住,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民族院校里“双语”教学方法,在发展我国民族教育事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效果。这在全国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研究会上已经得到了充分地肯定。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收到较好的作文教学效果,首先要做的是激发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他自身就会产生写作的冲动,就会有欲写不能罢的强烈愿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初中语文教学耗时多、效率低是语文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而初中生语文素质低到渐渐不能满足其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和发展所必需的程度,实在令人堪忧。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虽不能说是“误尽苍生”,倒总可以说是问题严重。究其根  相似文献   

13.
曾经在学生中做过一个调查,学语文最怕什么?结果百分之九十以上同学的回答都是“作文”,原因主要是“没有内容写”、“不知道该怎样写”、“写不具体”、“想说却好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这些回答充分流露出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同时也暴露了我们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我们知道,传统的作文写作历来只是一个只管“布置“,一个就只管“写“,学生、老师都被逼得“苦不堪言“。如何改革作文教学,让写作成为学生最钟情的学习活动,甚至产生“一日不‘写’,如三秋兮“的期盼,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认真思考实践的课题。只有如此,才能使作文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奏响的交响乐中最快乐的旋律。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至于创新,更是难上加难。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心理学上认为:“创新思维是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写作中的创新思维正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概括、分析、综合,借助一系列的联想、想象,从而创造出文章的过程。笔者在创新写作教学实践总结出“三提高”“四方法”,与同仁交流。  相似文献   

16.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提起写作,学生或皱起眉头,或摇头叹息,于是作文被打人“冷宫”,总是等所有科目完事后才想起它,说得不客气点,是为了交差才硬着头皮才去写的,在这样的心境下写出来的文章能好吗?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包括写作教学,要按照“三个面向”的精神,为新技术革命培养创造型的人才,教学中重视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古人早就总结了“熟读精思”的经验。这里的“读”是包括“听、说、读、写”的。所以人们把“听、说、渎、写”比作四盞灯,而“想”就是一个总开关。只有拨动“总开关”,这“四盏灯”才能大放异彩。就写作而言,倘说生活是电源,想是开关,那么,只有通上电源,打开开关,“写”这盏灯才能发光。的确,思维训练确实重要,世界上不少国家中学里开设思维课或思维技术课。如美国就有百分之二十的中学开设了思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正确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学语文,不单单是能读懂文章,还要学会写文章。引导学生学会写作,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单纯依靠课本上每学期八次的习作训练,是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的。如何既不给学生增加负担,又使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同志也说过:“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这些年,我开始在教学中进行读中学写的尝试。我为每篇阅读课文找到一个“读写结合训练点”,在课堂上尽量为学生创造练说、练写的机会,力争每节课都让他们练练笔。实实在在,轻轻松松坚持下来,还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由“怕文”到“乐文”,习作水平明显见长。  相似文献   

19.
新“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读书。要让学生反复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语言的熏陶。历史上的语文教学都强调“读”的作用,都把“读”作为训学的规则。唐代韩愈说过:“手披目视、口诵其言、心惟其义。”古人说:“好书不厌百回读。”朱熹在《训学斋规》中也说:“余谓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可以说,中国历史几千年的语文教学都是把“读”教学放在重要位置上,它凝聚着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引导学生诵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常常用到的方法。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虽然常常用到引读方法,但对它理论上的研究认识明显不足。笔者以为,过渡性引读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写作特点,提纲挈领,在关键性的地方提点一下,引发学生由前一个阶段的学习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学习的过程,从而收到口诵心传的朗读效果。这种教学过程,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是教学过程转化的纽带。精妙的过渡性引渡,犹如一台组歌扣人心弦的“间奏”,会给学生带来“山路忽然一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心态,唤起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探索精神。从教师...  相似文献   

20.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么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之提不起写作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于是,近几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