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美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审美精神。审美情感是审美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审美情感的培养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 ,审美情感的构成有先天的基础 ,但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培养审美情感主要依靠两条途径 :日常情感的升华和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审美情感教育具有体验性、过程性和点化方式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美育就是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角度出发 ,通过审美实践陶冶人们的性情 ,在审美教育中必然有情感的渗透。没有情感的审美教育 ,是不存在的。一、明确情感地位 ,调动情感因素。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以美的事物激发人的情感。“寓教于乐” ,是美育最显著的特点。而情感在“乐”中能够得到最充分的显现 ,所以情感在审美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 )情感是审美的中介因素 ,没有情感 ,就没有审美感受。语文教材是以语文为材料建构而成的。语言 ,就总体作用而言 ,可以分为两类 :认识性语言和情感性语言。审美教育在一般情况下是凭借情感性…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社会思想政治方面研究开辟的一个新领域。该研究域 的内容也是相当广泛的。其中有两个基本问题是需要正视并通过研究着力解决的,这就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的主题即“人的政治社会化”问题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体系统论问题。暂撇开两问题的具体内容不论,仅就两问题研究要展开必须首先解决的“研究划界”辨识、“问题特性”透视、“基本范畴”引入等作一提示性的简述,也足以表明对这两个问题的科学解决,对于拓展和深入该领域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审美素养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 ,属于文化范畴 ,是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 ,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 ,为建设先进文化和“三个文明” ,提高审美素养是现代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任务 ,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培养审美能力、增强立美意识、发展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立场,通过审美的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观照,以满足教育对象的情感需求和情感期待,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目的、合规律地渗透于教育对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校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生成有其内在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是德育美育两者相得益彰的人文关怀;从现实逻辑来看,是纾解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现实需要;从理论逻辑来看,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从实践逻辑来看,是满足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的开展需从“信道”“亲师”“谋术”“境化”四个方面着手,优化“以美育人”的教育内容、加强“以美育人”的队伍建设、更新“以美育人”的教育方法、营造“以美育人”的教育环境,以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云鹏 《东方论坛》2023,(2):135-146
为了回答“审美经验如何可能?”这个问题,杜夫海纳借鉴并改造了康德的“先验”概念,提出了“情感先验”这样一个存在论概念。情感先验既是审美经验乃至审美对象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同时又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的构成因素。作为存在的一种属性的先验,既先于主体又先于客体,并使主客体的亲缘关系成为可能,所以它同时是主体和客体的一种规定性。情感先验在对象身上体现为“情感特质”,在主体身上体现为情感能力,而对情感先验的存在性认知则为“情感范畴”。在海德格尔思想情调的基础上,杜夫海纳论证了情感对于存在的归属;借助于情感范畴的感性显现,进一步论证了情感与存在的同一——“情感先验-存在”。作为与纯粹感觉相应的情感,在审美经验中向我们揭示了存在的完满。  相似文献   

7.
“审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范畴,它不仅历史渊源流长,而且内容也十分丰富,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尤其如此。因此,以往那种将“审美教育”简单地、片面地归结于某一方面的做法,已经不能概括今天如此丰富、如此新颖的美育内涵了,也就是说,今天的美育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是立体的、多元的,它是一个综合有机体,这里我们探讨的仅仅是它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即它作为感性教育的一方面。美育不等同于感性教育,但它确实包含着感性教育的内容。一、“感性”的定义审美教育和人的“感性”有着既直接又内在的关联。所以,在历史上审美教育的命运和…  相似文献   

8.
“形象认识”说,“表现情感”说,“虚构想象”说,都是以偏概全的文艺观,唯有“审美反映”说才能科学地反映文艺的本质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形象”、“意象”只是概括再现文学和表现文学本质特征的两个平行范畴,但根据“审美反映”说、“审美情感”说对“意象”进行一番“革新”,则可以替代“形象”,让它作为文艺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词学“格”范畴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格”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格”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格”最早在北宋中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至清代,成为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古典词学对“格”的阐说集中在清代,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从创作主体人品才性学力角度探讨词格,从诗词体制上立论格调之别,对词格审美特征与要求予以论说,并对词格创造予以考察。上述两个维面,将“格”作为古典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充分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0.
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同时又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在音乐欣赏中激发欣赏者的情感,可通过音乐中节奏、内容和伴奏来引发各种情绪,从而达到音乐与情感之间产生共鸣,使人的心灵得到真善美的熏陶,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对生活持悲观焦虑情绪者众多,回望我国传统文化,孔子的积极乐观精神具有启发性,值得借鉴。孔子之“乐”属于“情”的范畴,儒家之“情”有两个维度:群体之情与个体之情,孔子对个体之情论述更多。“乐”是“情”落实到现实层面的外在表现,是个体的情感体验,呈现为道德情感(孔颜乐处)、审美与道德情感的融合(曾点气象)、日常生活之感性情感(无私忧、乐观)三部分。孔子乐观是因为有坚定信念的支撑,这种信念进一步细分为“志为君子”和“尽人事以待天命”。这样的信念在今天依然不过时,即使建立其中一条,也能支撑起人的乐观精神。  相似文献   

12.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审美教育内容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大美育观的指导下,立足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教育平台,提出了审美教育内容与美育潮流相适应,与教育平台相适应,与专业相适应,与审美素质要求相适应的四大原则。认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审美教育的内容可分为4个系统:认识——认知美系统、体验——情感美系统、锻炼——意志美系统和创造——行为美系统。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是实现学校教育“立人”、育人宗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关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其着重点在于升华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课既有“人文性”的一面,也有“工具性”的一面。二者的关系由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哲学规律所决定。完全可能也必须通过思想境界、道德境界、情感境界与审美境界等升华精神境界的途径具体实现。把二者割裂或对立起来,偏执一方,忽视甚至排斥另一方的形而上学态度,是不可取的。在此问题上与其作徒劳无功的论争,不如下大工夫把它统一到升华精神境界,实现“立人”育人宗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上来。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意识是在伦理道德的襁褓中孕育的。先秦两汉时代,审美情感就是“乐”,道德就是“礼”。乐是礼仪活动的伴奏,审美情感依附于道德。礼与乐的相互偏离与制约形成“中和”的审美范畴。道德对诗歌的主宰集中体现为“诗言志”的主张。审美情感从发生起便与道德意识有不解之缘和不解之冤。  相似文献   

15.
审美教育的理论或知识的具体化、个性化的基本途径就是审美教育的实施方式。可以这样说,审美教育的实施方式是落实有关审美教育的知识或理论的途径。那么审美教育的实施方式如何落实呢?我们认为,落实审美教育的实施方式就是将审美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被每个受教者所接受或内在化,并通过具体行动体现出来的全过程。审美教育的实施方式包括两种基本途径:第一,审美教育的外在实施方式。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领域性的审美教育方式,即家庭领域、社会领域、学校领域的审美教育方式。首先就家庭领域来说,每一个受教者都是家庭中的…  相似文献   

16.
伯克在西方美学史上首次将崇高与美两大美学范畴严格区别开来,全面、系统、深入地阐明了两者的特点。其独创性贡献在于:从人的情欲出发,探讨了崇高感与美感的不同心理生理基础,指出它们分别源于自我保存与社会交往两种本能情感;从感觉论和经验论出发,归纳出崇高与美的对象在感性形式上的迥异特征;从诗与画在物质手段、形象表现和审美效果上的差异比较中,论述了诗表现崇高与美的特点,从而在西方关于崇高与美两个范畴的比较研究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让美走在自由之前──美育本质的一种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教育具备各种人生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魅力优势和独特效应,本文尝试就三方面展开美育本质的探讨:美育是一种以精神愉悦为特征的感性教育;美育是一种以潜移默化为方式的情感教育;美育是一种塑造自我的生命教育。审美教育本质功能的新颖和深刻处即在于运用具体生动的美对象触动审美主体的情感域,在主体超越功利、愉悦自由、不知不觉的精神状态中,生命自我得到修养和升华。  相似文献   

18.
唐前“辞(词)”名义源流考周延良“辞(词)”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有着突出的多义性和明显的复杂性。大而观之。可以类分为三个范畴:一是词汇学范畴的内容;一是语义学范畴的内容;一是文体学范畴的内容。“辞(词)”在词汇学范畴的内容,主要指“...  相似文献   

19.
在哲学上,关于时间的学说有两个向度: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客观时间观念,二是奥古斯丁的主观时间观念。讲述时间和被讲述时间是叙事学研究领域里的重要内容。讲述时间与被讲述时间的关系有时序、时速和频率三个方面。“虚构叙事时间的审美塑形”是指虚构叙事作品里的讲述时间与被讲述时间的关系在创造者的美的诉求的内在驱使下被结构、被形塑。虚构叙事时间的审美塑形最后指向人的生存境遇、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20.
清代桐城派文论中的文气论,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桐城开创者的文气论,二是桐城中继者的文气论,三是桐城后学者的文气论。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或对“气”作为文章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文气审美特征与要求进行探讨.或从文章写作角度对“气”予以考察。上述三个阶段与三个方面,标示出我国古典文气论发展到桐城派文论家手中。其在多维面上得到了拓展、充实与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