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十七世纪培根开创的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在十八世纪发生了唯心主义的演变,出现了见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休谟的不可知论哲学。除了逻辑的原因,学术界一直把这种演变归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走向反动的哲学需  相似文献   

2.
休谟把经验科学的方法运用于“人性”问题的探讨 ,认为关于实际的知识都建立在因果律之上。而因果律来自经验 ,经验是习惯 ,从而否定归纳推理的可证性 ,使古典经验主义终结。他的观念关系和实际事物两类命题的划分在哲学史上首次区分了分析与综合。休谟认为 ,综合知识只能最后归于心理作用 ,任何逻辑论只能是诡辩和幻想。休谟坚持因果关系的存在 ,他只是怀疑它的可证性和归纳推理的有效性。康德受此启发 ,从人类理性的角度提出“先天综合判断”,这也构成了现代认识论不可回避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胡乔木、周扬是上世纪中国政坛和文坛上的活跃领导人,他们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他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对我们今天运用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晓乐 《齐鲁学刊》2004,(4):123-127
庄子的圣人观否定社会现实,认为"圣人"是超越现实、还朴归淳,具有最高人格的方外之人,他强调的是对原始自然的遵循和效仿,追求的是配天地之德的至高境界。郭象的圣人观肯定社会现实,无意于彰显圣人的神性和超越,而着意于圣人与世无刃、与百姓无隙的闲恰与自得,他强调圣人要无心以临天下,既内具圣人之德,遗世离俗,又外施王者之政,涉世入俗。庄、郭圣人观的不同,体现了二者思想的本质特征,也反映了魏晋时期援儒入道、以道释儒、儒道会通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5.
因果关系理论是休谟哲学中最主要最具特色的一个部分 ,休谟对西方哲学发展所做的贡献突出地由这个理论体现出来。休谟认为经验是因果关系的基础 ,而那种认为因果观念的确定是由于习惯联想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斯宾诺莎说:“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事物的特性都是在比较中相对地确定的。 休谟(David Hume,1711—1776)与博克(Edmund Burke,1729—1797)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各自论美专著基本上也同时在英  相似文献   

7.
多数学者在论及《文心雕龙》和《文选》的关系时,都认为前者对后者有很大影响。然而,从刘勰、萧统对大赋的态度来看,二人对有定评的大赋看法比较一致,但对未有定评的其他作品的看法并不相同。由于二人文学观念与审美趣味的差异,刘勰强调大赋的体势,重视其讽喻意义和风力,不重视没有讽喻意义的抒情之作;萧统则不太注重大赋的讽喻意义和风力,而更重视其中的抒情作品。  相似文献   

8.
罗尔斯基于其正义原则,选择了社会契约的路径,人们应建立的国家可以说是一种“再分配国家”。诺齐克高扬起“自由”、“权利”的大旗,采取了非契约性的路径,认为人们应建立“最弱意义的国家”。虽然二人的学说矛盾十分尖锐,但实质上是产生于一个共同母体之上的,只不过是不同社会现实的政治表达而已。  相似文献   

9.
刘学智 《船山学刊》2014,(2):99-104
儒、道对哲学生态问题有诸多相通之处,然其相异点也是明显的。从哲学生态本体观上说,儒家之根本点是"生","生"体现了儒家对生命本源性的理解;而道家则突出道的实在性、本原性和万物生成过程的自然性。从生态价值观上说,二者都认识到自然的价值,尊重自然的价值,然其相异之处在于:儒家主张"人为天下贵",人能"参天地,赞化育";强调"和谐",认为"万物并育"而"皆得其宜";主张"仁民爱物",强调以人与人之间相亲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而道家则在自然为本的基础上看待自然的绝对价值,主张"与道合一"、"人与天一",强调"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0.
自由是与必然相对的概念,关于自由和自然的关系,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分别在他们的著作中做了阐述,但各有其特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明确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并且根据这种认识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  相似文献   

11.
儒、道、墨德性观之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性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范畴,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史可以说是一部德性史。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思想——儒、墨、道,其德性的探讨更是贯穿了始终。本文主要从三家各自的立足基础、群己关系、最终目的来讨论其差别所在。理论探讨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现实,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和谐社会”的创建中相信能够发挥它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2.
罗尔斯基于其正义原则,选择了社会契约的路径,人们应建立的国家可以说是一种"再分配国家".诺齐克高扬起"自由"、"权利"的大旗,采取了非契约性的路径,认为人们应建立"最弱意义的国家".虽然二人的学说矛盾十分尖锐,但实质上是产生于一个共同母体之上的,只不过是不同社会现实的政治表达而已.  相似文献   

13.
李芸 《船山学刊》2010,(3):52-54
曾国藩对日本怀有开放的心态,重视日本,因而积极促成了中日邦交近代化;曾纪泽在出使欧洲期间,中日关系因为争夺朝鲜变得异常紧张,他对日本的认识前后经历了由联日到防日再到联日的一个变化过程,但总的来说曾纪泽并没有真正重视日本,对日本侵略野心始终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4.
康、乾二朝是清代明史观形成的两个重要时期.虽然二帝都强调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编纂明代史书,但对明史的评价却截然不同.总的来说,康熙朝对明史基本持肯定态度,重点突出明代帝王的功绩而淡化其缺点;乾隆朝则对其持贬低态度,夸大其失误与不足而淡化其政绩.之所以如此,与两位帝王的气度和两朝所处的社会背景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文化由于有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野,同时还有着认识论与价值论的不同,因此,不同的文化认识背景也就造成了中西文化对人我观的不同理解和体验。从文化的本质来说,文化人我观即文化对人的理解、对人的自我的理解,体现着文化精神模式的特点,它既是文化的最高精神指向,又是最后归宿,它制约着文化的精神体系。由是,比较分析中西文化在人我观上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对中西文化及其价值的真切把握,有助于我们寻找中外文化融合的契合点。一、“人天(自然)相合”与“人天相高”哲学在整个人类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它作为“时代精神的精…  相似文献   

16.
冯玉祥和李宗仁都是国民革命史上著名的地方实力派将领。二人同为北伐名将 ,抗日功臣。在国民党派系斗争中 ,二人与蒋介石的斗争几起几落 ;与中共的关系也颇多曲折。冯玉祥晚年走向民主 ,而李宗仁则毅然回归祖国。二人的人生轨迹、思想意识发展既有共通之处 ,又各具个性  相似文献   

17.
<正> 马克思的实践观和列宁的实践观都是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这同一条真理之河中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前者是后者直接的理论来源,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其共同之点是很多的.但也必须看到,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不同之点. 马克思的实践观和列宁的实践观在他们各自的哲学思想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都既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又是历史唯物主义(或称历史观)的基本范畴.但由于马克思和列宁当时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肩负的哲学使命不同,他们对实践的论述也就必然各有侧  相似文献   

18.
中西艺术真实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西方艺术史上,常把对对象的逼真描绘当作艺术家的最高标准,而所记载的某些动物或人错把艺术品当成它们所描绘的实物的故事,则又成为对一个艺术家的最高赞美.从古希腊艺术到古典主义乃至批判现实主义,西方艺术传统一直强调对艺术对象的真实描摹,这种“模仿乃是艺术的根本特征”的观点直到黑格尔才对其有较充分与系统的批判,也直到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兴起才有大的转折.  相似文献   

19.
休谟作为近代认识论中经验论的极端贯彻者,在探求知识确定性的时代,他以对外界"存疑"的方法,从经验主义立场出发,在探求人性的基础上开创了自己的思路,他指出"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知识观。休谟的知识观尤其是对因果关系必然性的怀疑和在经验基础上对感觉经验的来源定性为不可知的原因,把矛头指向传统的知识的确定性。休谟之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的标签凸显。由于人的理性的有限性、知识的价值因素等原因,知识的不确定性成为当代知识观的一种形态,内在蕴含着人要积极探求新知识,推进知识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现代爱国观与传统爱国观具有若干原则差别。随着历史的演进,现代爱国现具有了新的丰富内容和表现形式。对此,本文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作一初步探索和比较。 一 情感与理性 爱国主义既是一种天然的民族情感,又是民族的理性和良知。它是长期以来人们民族意识和对祖国深挚的爱之情感的积淀,从而集中地表现了民族心理。作为一种情感,其中交织着感性和理性的因素,但不具有自觉的理性形式。人们经常讲,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正是对传统爱国主义的一种生动写照。陈独秀就认为:“爱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