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伟 《学术论坛》2001,(4):10-13
从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历史进程和未来的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奠基、开创和不断向前推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深刻阐明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题,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3.
张静 《理论界》2003,(5):26-26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主要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即尽快实现中国现代化。实现前一任务是实现后一任务的必要前提。实现现代化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苦苦追寻的目标。但只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并找到了走向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代价,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思想理论上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  相似文献   

4.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主要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即尽快实现中国现代化。实现前一任务是实现后一任务的必要前提。实现现代化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苦苦追寻的目标。但只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并找到了走向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5.
刘国华 《云梦学刊》2003,24(6):45-47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和巨大成就证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钳制、阻碍、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因素还很多,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建设者,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不懈奋斗.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干了"三件大事",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创新了中国现代化的建设机制,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理念,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伟大而生动的实践深刻揭示和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独特的优势。从根本性质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中国式现代化始终高扬人民主体的价值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本质要求来看,党的政治领导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可靠保证,党的思想引领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指引,党的战略谋划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党的群众组织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党的社会号召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优势。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充分发挥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独特优势,关键是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领导,确保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如期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8.
政党是现代化本身的历史性产物,而政党又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组织动员、发展稳定、利益协调、价值导引等重要作用。中国传统社会体制崩解逻辑是理解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关键,而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屡遭失败就在于缺乏坚强韧性的组织力量,这就呼唤着在中国场域中的先进政党出现。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自觉地担负起探索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持续不断地寻找和开辟一条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的现代化之路,充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之“能”,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化是在特殊的背景下启动的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表现出自身特有的特点 ,需要特殊的条件 ,真正认识到这一特点 ,并找到了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是中国共产党。本文着重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叶美兰 《理论界》2004,(6):60-61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实现,多党合作的现代政党政治模式的成功确立,强大的中央政府的建立,现代化的国家体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 ,为现代化建设准备了首要前提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力量之源 ;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 ;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 ;建立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治保证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为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从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 ,到提出“实现四化” ,到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2.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中国梦的提出,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吹响了新号角。为更好地完成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党必须要充分重视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持续有效地开展党内的反腐治理,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而为不断实现自身建设和治理的现代化"铸魂"、"强体"、"增用"。这样方可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铸造更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实现中国梦才能有各项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实质上已经开始了自身现代化建设的历程。这个过程在经历了第一代领导人的初步探索和第二代领导人的初步发展两个阶段后,以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为标志,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大发展阶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共产党,就要认真总结和遵循共产党自身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做到与现代社会的总的价值取向相吻合,从党建理论、党员队伍素质、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内运行机制等方面实现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是二、三百年来人类历史的最基本主题。政党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产物 ,同时又对现代化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属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 ,现代化必须具备一些基本前提。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要前提的形成来看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5.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进行了长期的持续性探索,从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脉相承,走过辉煌的历程。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积累了弥足珍贵的丰富经验,为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厚资源。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翘首企盼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也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自建党开始便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共几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坚持探索,努力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建设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现在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中国人民也就不可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17.
<正> 一、中国现代化的伟大进程始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的现代化,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并不自今日始。实际上,中国早已在某种程度上卷入了世界现代化的洪流。然而,直到1949年,中国仍旧徘徊于现代化的大门之外,未能真正跨入现代化的进程。只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才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开始了中国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社区党建与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中国共产党必须实现自身现代化。当前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和强化,正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现代化进程及其所导致的新问题的必然应对。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 ,通过国家的现代化来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人孜孜追求的梦想 ,但中国真正开始步入现代化的正确轨道 ,则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而始的。中国共产党所以能超越中国其它各种政治力量的努力而使中国的现代化由梦想变成现实 ,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在引领中国向现代化目标迈进时 ,能够根据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 ,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在合理的制度体系中得到健康的发展。一、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度创新开辟了中国通向现代化的现实道路在深刻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现代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中叶,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胜利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巨任务之后,进而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一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和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这决不是主观的、随意的,偶然的决定,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必然选择。这一选择的现实依据就植根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之中,而其理论依据则蕴涵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包括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