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扩大总需求特别是有效需求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通过启动市场来刺激经济增长通常是比较有效的。但这一政策实施在我国面临着新的环境,因而其实施效果也具有既不同于其他国家、也不同于我国以往的经验的特点。因此,当前我国的需求管理政策必须与刺激居民消费和投资的政策有机结合,同时在供给方面更多地下力量,从而使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产生更加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宏观经济理论为视角,对扩大内需的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析,指出扩大内需政策的作用发挥是建立在各宏观经济政策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3.
控制土地供应加强宏观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过度供应是中国在加快工业化和加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经济过热问题的重要原因.土地供应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供应与宏观经济变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近年实践证明,土地供应政策在冷却过热经济、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等宏观调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尽管对此也存在某些不同看法.为强化土地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必须切实落实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将科学发展观内化于土地管理制度之中,理顺土地收益分配等各个环节,同时与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其他政策进行协调,共同致力于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4.
自1996年始,我国伴随经济“软着陆”出现通货紧缩迹象,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经济增长率、物价水平仍持续走低。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在于政策传导机制不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受阻于现行的银行体制、税收体制和供给体制等,因此应理顺税收体制、商业银行体制,调整供给体制,从制度建设角度发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面对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以往相比较,具有明显的特点:一是所制定的政策文件都十分快速、及时。二是政策制定既有机构的权威性,也有联合的权威性。三是制定出台的绝大部分都是经济政策文件,个别是其他问题。四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双转向。五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体现了“多个结合”:短期效应和长远利益相结合;调控经济和改善民生相结合;刺激经济和经济转型相结合;着眼国内和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相结合;增强信心和赢得民心相结合;应对风险与抢抓机遇相结合;稳定出口与扩大内需相结合等。中国政府的一揽子刺激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对拯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是对全球增长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我国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扩大内需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扩大投资需求,重点是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技术改造的投入。本文认为,要扩大内需必须进行政策调整,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 ,中国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不理想主要不是政策本身的原因 ,而是政策背后的市场基础与制度条件方面的问题。文章从宏观调控政策是一种典型的政府制度安排的观点出发 ,通过比较内生安排与外生安排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不同绩效 ,给出了一个解释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理论框架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政策边界的明晰界定 ,从理论上揭示了短期的总量稳定与长期的经济增长的关系 ,以及如何正确地把握宏观调控政策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以来美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失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根本目的都是实现国内经济增长以及充分就业,而不是内外均衡同时实现。21世纪以来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由于没有给予外部失衡足够的权重,导致了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持续攀升以及全球经济失衡的加剧。次贷危机之前,美元汇率的贬值并不能达到调整外部失衡的效果,因为缺乏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次贷危机之后,美国财政和货币政策重新走向扩张,刚刚有好转迹象的美国经常账户可能再度恶化。  相似文献   

9.
宏观经济政策就是用于调整经济关系、调控经济运行等的手段。一般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不只一个,而是一个多重目标所组成的目标集,其终极目标应该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把GD P的增长作为衡量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传统做法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的宏观经济政策评价体系,客观地反映宏观政策的实绩,使科学发展观得到有效的贯彻。  相似文献   

10.
面对我国物价持续走低的“经济萧条”现象,寻求重新启动经济的对策成为当前经济学界的一个主要课题。而目前取得主导性地位的对策是,通过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来扩大内需。其实,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有过“萧条性发展”的经验,只是它需要有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支持。我国在走出目前经济萧条时,也可以广泛地吸收知识经济发展的成就,通过技术创新、结构创新、制度创新的思路来实现经济的“萧条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我国近年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现象,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绩效性提出了质疑。我国宏观经济中存在不充分就业、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价格、不公平税赋、不均等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不充分的财产权和契约关系。而这些缺陷的存在又都与宏微观经济不一致、宏观经济政策不重视居民主体的动机与行为有关。因此,应落实居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与作用,宏观经济政策应着眼于对居民行为的规范与激励,这样才能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绩效性。  相似文献   

12.
战后 ,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逐渐加强。本文介绍了这一时期西方国家所实行的宏观经济政策 ,研究了宏观经济调节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演变过程 ,并对新形势下宏观经济政策在国际间的协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1998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起了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对于根治通货紧缩、抑制经济增速下滑却表现出乏力,这说明乘数效应在我国政府扩大内需中的表现不明显。从投资乘数效应在我国作用不显著的原因分析,说明我国只有在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启动消费、降低宏观税负、提高投资效率等方面有所举措,才能提高扩大内需的投资乘数效应,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是,扩大内需要真正落实,还需要广大消费者进一步对中国传统消费价值观加以扬弃,自觉自愿地进行个性化消费、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和科学消费。  相似文献   

15.
论扩大内需政策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为防止经济下滑,当前宏观调控转向旨在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组合.本文首先分析我国经济"两高一低"不平衡结构特征的形成,其次,深入分析形成这一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原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最后,论证单纯着眼于总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的局限性,提出"长期着眼,短期入手,实施兼及长期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的短期扩大内需政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扩大内需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大内需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目前存在的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其原因涉及购买力水平、消费观念、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只有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居民收入,发展教育产业,调整消费政策,加快小城镇建设等相关措施,同时注意把扩大内需与调整经济结构、东部发展、西部开发、对外开放等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经济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赵强 《东岳论丛》2003,24(1):41-45
从实践的结果来看 ,扩张性经济政策的实施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但我们必须看到 ,中国经济的许多问题并不是总量上的 ,而是结构上的 ,单纯的“需求管理”政策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结构性的问题。因此 ,在下一步的宏观政策选择中 ,应该调整原来的政策取向 ,逐步引入改善供给的政策 ,从供求两个方面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困境与出路--政策分析的视角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前,由于缺乏全国统一性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各地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呈现出多种模式,并且现有相关政策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农民工也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本文运用政策分析的方法侧重分析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质量的因素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保障供给模式单一、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缺乏与城市化相关政策的协调,并在这种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完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扩大内需应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长远战略选择。自1998年以来,为扩大内需,我国来取了财政和贷币双扩张的宏观调控政策,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政策力度最强的一次。然而,扩张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样成功,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大的改观。这就表明,经济扩张和收缩的权力已不完全掌握在政府的手里。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缺乏社会消费和社会投资正向响应,是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的。很显然,我国消费水平和生产水平仍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上,还存在着巨大的扩张空间,社会总需求的不足实质上意味着消费和投资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中受到了压抑…  相似文献   

20.
段芳 《兰州学刊》2011,(1):36-43
短期资本流动对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文章开辟新的研究视角,深入探究短期资本流动在引致不同类型经济体宏观经济不稳定过程中的作用和传导路径,尤其是模拟分析中美两国经济增长波动所受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表明,对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不能单方面要求新兴市场经济体(包括中国)减少贸易顺差、降低国内储蓄率,而应共同协作严控短期资本的频繁流动以避免实体经济出现大幅震荡。与一般新兴市场经济体不同,出口贸易的增加或减少以及国内储蓄率的持续变动都会使中国宏观经济的不稳定程度明显上升。因而,在平衡贸易收支状况及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时,宏观当局应严控国际热钱的流入,确保中国的经济稳定与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