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导致农户兼业化的发展动因差异较大。从苏北农村农户兼业化的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到 ,我国农户的兼业结构尚未稳定 ,随着经济的增长 ,存在着纯农业户、一兼户转变成二兼户、非农户的现象。而农户家庭收入的不足、农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较大、农业劳动力的剩余是农户兼业的主要决定因素。虽然现阶段的农户兼业对农业生产尚未产生大的消极作用 ,但其潜在影响不可忽略。如何有效引导农民合理兼业 ,是一项重要的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福建省农业兼业程度的问卷调查所取的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人力资本水平与农业兼业程度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年龄、人均土地等对农业兼业程度的影响。从农业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必须加速兼业农户分化,促进兼业农户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高兼业的比重和专业户的比重。  相似文献   

3.
农户兼业化过程中的"兼业效应"、"收入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95~1999年农户结构变化的考察、对第一次农业普查各地区农户结构的χ2 检验以及对农户的微观分析表明,我国的农户结构演变很可能走出一条农户兼业化的道路。简单的相关分析表明,兼业能够给农户带来比单纯务农更高的家庭收入,农户兼业化程度与农民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然而,利用第一次农业普查分省数据估计的联立方程结果表明,农户兼业化对农户的农业投资而言兼有“兼业效应”与“收入效应”,而且前者之弊大于后者之利。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规避“兼业效应”主要是要解决农户兼业带来的土地流转滞缓问题。  相似文献   

4.
农户兼业现象在我国非常普遍。本文课题组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农民农业经营的投入与收益,以及外出打工人群的收入等调查为依据,分析了“季节性转移”兼业农户面临的困境及陷入困境的原因。调查发现,在农业产业化颇具规模的背景下,该类兼业农户的收入,既没有专心经营农业的纯农户的高,也没有常年外出打工人群的高。笔者认为,该兼业人群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缺乏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投资能力弱;另一方面,抗风险能力弱,奉行生计和安全第一的原则。“季节性转移”兼业人群的流动性大,生计艰难,接触的人员复杂,受城市人群排斥,其中一部分成为高危人群。研究兼业人群的生存状态,对改善其处境和稳定城乡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户兼业行为研究——以南京市为例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8年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使农户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运行的行为主体,农户既是农业生产活动基本生产资料的主要掌握者,又是农副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在我国农户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现阶段,农户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使得农户经营行为具有了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追求效用最大,尽量满足家庭生存所需;另一方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尽量多赚钱,发家致富。农户经营行为的这种特性从农户的兼业行为中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本文拟就南京市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对农户的兼业行为作一简要分析。一…  相似文献   

6.
农户兼业是中日两国农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农户兼业的状况、原因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我国应进行土地制度创新,以避免日本的农业陷阱——农业分散化。  相似文献   

7.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基于将来"谁来种地"的战略考虑。鉴于此,从农民现代化的视角出发,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进行科学理论阐释,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创新路径,这将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黎锦贤 《天府新论》2024,(1):103-111
中国自农业现代化转型以来,小农生产并没有被规模化经营替代,而是顽强存续着。本文以珠海水产养殖户为研究案例,尝试说明小农户在与规模化经营主体的竞争中,凭借其在生产过程中的以下几点优势得以存续下来:通过灵活的农业经营计划,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控制经营风险;家庭劳动力组织形式使其具有高效的农业生产效率;兼业生产有利于其具备充足的非农收入补充。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农业现代化转型的进一步推进,尽管小农户凭借其组织农业生产过程中具备的独特优势仍能存续一段时期,但其生存环境将会愈加艰难。面临中国小农长期存在的现实,农业政策应适当向小农户倾斜,在土地、资金、市场等要素配置过程中,应注重激活小农户内生性动力,增强农民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从土地的基本生活保障向社会保险过渡的主要困难, 从大到小依次为: 经济收入比较稳定的工作难找、房子太贵、社会保障没有或不足、一旦没有找到工作生活就没有保障、集体对农民放弃土地不给予经济补偿、转为非农户口难、不习惯城镇生活。这些困难的解决, 有利于降低农民对土地的基本生活保障效用的依赖。从总体上讲, 本文研究的结论也印证了Scott关于“小规模土地时农民的决策基础是生存伦理而不是经济理性”的结论。启示是, 在制定有关农村土地政策时, 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存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中国传统农业农户经营的一个突出特征 ,即兼业化经营方式产生的动因及其演变 ,以及兼业化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的影响。探讨了在其他政策和经济社会条件共同作用下 ,兼业化的产生和深化 ,在这个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兼业化行为方式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长期延续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兼业程度、非农就业时间、就业地域和就业身份四个方面研究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及其各组成部分的个体特征.研究结论表明:山东省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就业劳动力转化的潜力已经很小了;进一步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主要途径在于促使兼业劳动力把更多的时间用于非农就业、激励出省就业劳动力回流、吸引外省劳动力流入;进一步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主要措施是为务工人员创造更好的务工条件.  相似文献   

12.
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我国农户兼业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其增长可以划分为波动发展、快速增长、稳定发展三个阶段 ,这与中国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以及农户兼业发展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 ,农户兼业对农户经济及其差异的影响不断增大 ,尤其是二兼 (以非农业为主的兼业 )对农户经济带动明显。因此 ,促进农户兼业 ,尤其是提高其质量和效益 ,对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农民兼业问题上,我国学术界曾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认为我国“农民兼业已得了普遍的发展”,兼业化“是历史的必然”;另一种是认为“农民兼业化是一种可以左右或暂时的社会经济现象,并非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均带有片面性。观点的持有者没有对兼业现象存在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作出基本分划,没有认识到农民兼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和阶段性,也就无从把握兼业现象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展、消亡的规律,因而也就不能为制定正确的兼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因此,全面、深入地探讨农民兼业问题是必要的。本文即对兼业成因、兼业发展的非均衡性、阶级性以及引导兼业发展的政策作一浅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全国开办10年来,虽然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力度不断调整增加,但农户参保率仍然很低,为此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对农户参与农业保险的意愿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不同类型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因素和影响程度均不同。影响总体农户的因素有年龄、政府救助、亲朋邻投保、对农业生产重要性、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等。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是影响纯农型农户与农兼型农户的唯一因素;影响兼农型农户的只有亲朋邻投保因素;影响非农型农户的有年龄、政府救助、灾害对生产生活影响程度、亲朋邻投保等。对农户影响较大的因素有亲朋邻投保、政府救助、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等。为切实提高农户农业保险需求,建议加速提升农业保险的服务质量,稳步加大农业保险的政府支持,持续加强农业保险政策的宣传,逐步创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保险服务。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地关系变化与农村社会变迁,有必要重新认识农地功能。通过对农地保障与农地福利的概念识别,结合农户生活所需和现实情境,可将农地福利保障功能细分为生存保障功能、集体互惠功能、财产享益功能和情感寄托功能。不同类型的农户对于农地功能诉求存在差异性。尽管老一代农户对农地依然有着较强的情感寄托诉求,但随着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与择业空间的扩大,农地的生存保障功能不断弱化,福利功能尤其是财产功能逐步显现并增强。农地保障功能转换为福利功能依赖于农地经营权的让渡,可通过引导不同类型农户有序参与到农地流转市场、完善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地流转市场等途径,促进农地流转交易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16.
从兼业经营到专业经营,再升华为产业化经营,这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三个过渡阶段。伴随着这三个阶段的演替变迁,农民将由“以农为本”、“劳动就是一切”的传统观念转变到“商品为本”、“解放自己才是一切”的现代理念上来。那么,如何理解和评价兼业经营、专业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呢?本文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一、兼业经营:农本思想的现实反映兼业经营是指经营主体同时从事两个以上产业生产的一种经营方式。兼业经营有发端于农业的兼业经营即农民的兼业经营,也有原本专门经营非农产业而投资于农业的…  相似文献   

17.
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建立农户和“龙头”企业的经营结合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存续区间、竞争范围和替代界限以及比较效率的变化趋势,发现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的先决条件是:单个农户的边际生产率小于农业产业化边际生产率时农户就会无选择地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但是,农户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受农户经济行为的双重性、农户在生产经营目标选择上的兼业性、农户在生产投资上的多样性、农户采用生产技术的现实性和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的不可分性等影响,农户在进入农业产业化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为此,在农村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时,要正确认识农户行为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要采用适应农户行为的多种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建立规范农业产业化参与主体的经营制度  相似文献   

18.
曾玉林 《云梦学刊》2012,33(1):67-71
耕地承包农户的户主年龄、家庭非农收入、土地转让行为选择、农户择业意愿、耕地条件与环境等因素与耕地利用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对此,政府首先必须加强对农民的重农教育,增强农民珍爱耕地的自觉性;其次,应创新耕地管理制度,引导土地合理流转;其三,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提升耕地资产价值效能;其四,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提高农业比较收益;其五,扩大对农村投入,改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9.
文章根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七省农户的微观数据,运用基于回归的不平等分解框架,分析了1989-2006年间[1]影响农民非农收入的各个因素,并测算出各因素对非农收入差距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教育、政治资本和地区的贡献率之和达到近80%,是对非农收入差距贡献最大的三个因素.而上期农业收入和土地因素对非农收入差距的贡献率都很小.  相似文献   

20.
基于福建省林区502份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Probit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非农就业收入质量对农户林地流转决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非农就业收入质量的充足性、稳定性、结构性和知识性四个维度对农户林地流转决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非农就业收支相抵后的余额、单位购买社保的年限、非农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年均收入增长幅度、就业技能培训次数对林地流转有正向的显著影响。高质量的非农就业收入有利于促进农户林地流转。因此,要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更加公平稳定的就业市场环境,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增加非农就业收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非农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提高非农就业收入质量,降低农户对林地收入保障的依赖程度,进而促进林地有效流转,实现林业规模化经营和高效率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