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四新 《学术研究》2007,(10):130-133
莎士比亚戏剧并不像西方有的学者所说是基督教戏剧,它所体现的是人的主体力量与自由意志。但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确又具有基督教意识,我们无视它也是不客观的。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基督教意识具体体现为对原罪和上帝意志一定程度的认可,对基督教伦理规范的强调,对超验——超越现世存在意义的宽恕、仁慈、博爱等人道主义精神的肯定,以及主体精神与基督教信仰的冲突与对峙。  相似文献   

2.
1940年代初期,因客观环境的变化,一些解放区作家以自己此前的实践为基础,更多地面向自我、关注自我,自觉地对自己所属的知识分子阶层作出了严肃的反省、审视,表现出了较为鲜明的自审意识。他们认为,知识分子是令他们自己感到不满和愧疚的"可耻的阶层";在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不但"无用",甚至还有"负面作用";其精神缺点主要包括个人主义、不切实际、意志脆弱、空虚无聊等;因此,知识分子必须改造。他们自审时所表现出的这一基本倾向,与当时解放区的主流观点差异较大,但与解放区后期文学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认知倒表现出了内在的一致性。这种现象的存在,从一个方面显现出了解放区前后期文学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农民主体意识是农民作为社会和历史主体所具有的对自身地位、价值和能力的自我认识。主体意识是农民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以及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性因素。实践中,农民主体意识存在人格意识薄弱、民主法治意识欠缺、公共和发展意识缺失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城乡对立的二元社会体制、传统专制主义的深刻影响,以及农民自身素质的相对低下。培育农民主体意识促进农民发展,主要应从完善平等立法、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优化村民自治以及塑造农村公民文化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作者选取培养社会不同人才需求方向的贵州省三所院校学生开展广泛的问卷调查,通过校园随机个人问卷、寝室走访问卷、班级抽样问卷方式获取大学生主体意识对劳动的看法,得出调查数据。分析主体意识对大学生劳动的影响因素,切合调查结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江汉论坛》2021,(2):33-40
  相似文献   

6.
袁昌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女作家,她青年时期留学国外,广泛接触西方文化并吸收其精髓。在戏剧创作中,她成功地运用和融合西方现代派艺术方法,选择与接受西方文化观念,借鉴莎士比亚戏剧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体现了独特的现代意识,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相似文献   

7.
主体意识研究的几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化的推进,主体意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综合学界对主体意识的概念、性质、结构、地位、与主体性的关系和建构等方面的争论与探讨,以期使人们对主体意识问题有一个较明晰的认识,以期为进一步推进主体意识的研究作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尔德的悲剧《莎乐美》在中国上演后 ,引发过梁实秋与田汉之间的一场论争。论争的主要焦点 ,是如何看待《莎乐美》所携带的极端个人主义的道德观。梁实秋不仅意在批评王乐德与剧本 ,更是要通过批评进而“清算”所谓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如果说 ,田汉代表着陈独秀以来新文学中“主流”的声音 ,梁实秋则代表的是新文学中“非主流”的声音。梁实秋的某些说法及对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有倾向性的介绍 ,是对《莎乐美》携来的“新道德”的一种质疑 ;同时 ,也是对中国“摹仿”者的一种提醒———一种以“非友善”面貌进行的有益的提醒  相似文献   

9.
论主体意识与主体性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代主体意识觉醒是主体性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而现代主体性困境则是个体主体意识片面发展的必然结果。主体性问题的根本解决 ,有赖于主体意识的成熟 ,而主体性问题的提出和不断解决、主体性问题讨论的不断深入 ,又实质性地促进了主体意识的完善和成熟  相似文献   

10.
陆九渊在论及“人以宇宙天地为己任”等问题时 ,把人视为宇宙天地之主体 ,具有一种强烈的主体责任意识的思想 ,并且强调主体意识的能动性和道德自律作用 ,进而倡导“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铸成理想的君子人格。  相似文献   

11.
乡村治理中农民是主体,农民主体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决定了乡村发展程度,决定了乡村能否真正振兴、能否真正实现现代化。目前,乡村治理中因传统治理机制、传统习俗、人口构成、城乡差距等问题导致农民在乡村治理中主体意识缺乏,参与度不高。因此,要从协调“三治”关系,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农民权利、培养中坚农民等方面入手,提升农民主体意识,为乡村治理培养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2.
论主体社会公德意识的他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社会公德意识的产生最初是从公德客体的特性里寻找对自身的约束力与限制,对公德命令、规范的理解、接受也是简单的、浮浅的,道德主体遵循、服从的只是外在公德规范的“异己”的力量,因而是被动的,他律的。处于他律阶段的主体社会公德意识具有强制性、被动性、引导性、应当性、过渡性等特征。主体只有通过自我反思,对外在的规范、要求进行取舍、过滤,使意识主体的强制性、约束性逐渐衰退,他律才逐步上升到自律。  相似文献   

13.
增强党员主体意识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内在动力;党员是党的主体,是党的工作、事业及党的建设的主体;确立党员主体机制,就是确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的推进与改革开放的主体意识密切相关.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只有增强改革开放的主体意识,才能进一步调动改革开放主体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保证改革开放能够继续坚持下去并向纵深发展.为此,需要认真反思改革开放主体意识的历史与现状,充分认识增强改革开放主体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和落实增强改革开放主体意识的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里的资源配置方式。而社会各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而人的竞争是同人的主体意识及建基于其上的主体性人格分不开的。因此,面对竞争的社会环境,必须确认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主体性教育观念,培养国民的主体性人格;必须大力营造培养主体意识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培养起国民的主体意识,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6.
秧歌剧是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产生的,是革命文艺与民间文艺结合后的成果.它曾被用来图解<讲话>精神、教育群众,但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使得延安和东北解放区的秧歌剧在主题侧重点上、借鉴民间文艺的内容上呈现出不同.  相似文献   

17.
校务公开可以对学校各级领导加以有效监督 ,防止滥用权力 ;可以使决策民主化 ,科学化 ;可以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更加有序。人的主体意识的确立 ,是搞好校务公开工作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赵小华  何晓园 《学术研究》2007,2(8):145-149
唐诗善写情、景,以丰神情韵见长,但也不乏议论。唐诗中的议论往往与写景、叙事、言志和抒情等表现手法交织在一起,达到了情与理、思与致的天然融合,构成了唐诗在运用议论手法上的最主要特征。唐诗中议论的大量、恰当使用,体现出唐人高度的主体意识,这尤其集中表现在唐代诗人吟唱人生理想、反思现实状况、体味深刻哲理的诗歌中。唐诗中的议论既是对前代诗歌议论传统的继承,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当世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学创造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主体性活动 ,是创造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李清照在文学创造活动中以伸张自我主体意识的方式完成了自身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 ,她是通过努力把自我确认为爱情主体、女性主体和个体主体来伸张其主体意识的。这种主体意识的伸张反映了李清照对社会现实规范的女性视野之下的深刻认知 ,也是对女性作为社会主体的权利的诉求与捍卫  相似文献   

20.
论蒋韵小说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蒋韵小说在女性主体意识建构上的书写策略,指出其小说在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