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叶”字考     
“叶”字是一个多音多义字,本文首先概括地论述了它的几个基本读音与意义,然后着重地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反复论证指出:自南北朝时出现的一直流传于今的“叶韵”一词中的“叶”,并不读xié,而应读yā。为“押韵”之“押”的本字。“押韵”,以口念来呷,与手无关,故“押韵”一词应写作‘呷韵”。“叶”(yā)。即古“呷”(yā)字。“十”(甲)是甲骨文中的“甲”字。“十”(甲)与“甲”、“十”与“呷”,是两对相应的异体简繁字,又是两对相应的古今字。“十”(甲)是“甲”的古字简字,“叶”是“呷”的古字简字。从而从语言文字的发展演变史上有力地纠正了将“叶(yā)韵”误读为“叶(xié)韵”、将“呷韵”错写为“押韵”的错误,一扫千百年来误读错写之谬误,对语言学界、文字学界、文学界,均无不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诗苑“立”字风韵捃华赵明德过去有人把“文”看成“言之精”,把“诗”看成“文之精”(杨慎《升庵诗话》)。诗比文更加浓缩,更加精美。因此古代不少诗人词家很讲究诗词的遣诗造句。他们认为:“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人活则立,用笔...  相似文献   

3.
介词“有”字三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法学界一般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有”字是动词。我们以为,现代汉语中不但有个动词“有”,而且有个介词“有”。吕叔湘先生说:“一般认为词类不同就算两个词。”因此,“有”字是同形异类。动词“有”广泛使用,语法学界共识已久,多有研究;介词“有”使用广泛,但尚乏共识,也应研究。 浅说特殊性 早在十多年前,宋玉柱先生就对“那块钻石有核桃那么大”之类句子中公认的“有”字的动词性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个疑问是很有学术见地的;而有的先生则以动词“有”的特殊性来抹煞介词“有”的客观存在,应该说,动词“有”确实有其特殊性,不少先生已有论述:但若特殊到把介词“有”与动词“有”“合二而一”,毕竟难免“方枘圆凿”。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道德建设蔚成风气之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其中,重提“忠”字,赋予“忠”字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内容,对于倡导文明新风,调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无积极意义。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第一  相似文献   

5.
论“所”、“所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所”和“所以”的不同看法自从《马氏文通》称“所”为接读代字以来,我国语法学界对古汉语中“所”,字的看法一直很不一致。刘复称“所”为关接代词,黎锦熙认为是联接代词,王力先生认为是特别的指示代词;这些学者的共同之处是把“所”字看作代词。另外一些学者则有不同的看法:杨树达称“所”为助动词,杨伯峻认为是小品词,中学汉语课本(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认为是助词,中山大学《古代汉语》、上海师范大学《古代汉语》也都认为是助词。近来把“所”看成助词的人越来越多。到底“所”是助词还是代词?这是本文准备论及的一个中心问题。语法学界对于上古汉语中的“所以”,也曾有过争论。杨伯峻认为“所以”是短语,黎锦熙认为是连接词,刘冠群也认为是连接词。上古汉语中的“所以”,到底是词组还是复音词?是本文准备论及的一个问题。另外,复音连词“所以”产生的时代问题,“所……者”词组中的“所”和“者”是否代词的问题,也是本文准备顺便论及的。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中有“巴”字,其形是“妇女怀孕”之状。谷斌、刘雁二同志不同意此说,认为“巴”字与“巴蛇”有关,“巴”之本义为蛇。“巴”字字形与“蛇”形不类,字义上没有共通之处。《说文解字》对“巴”字的解释有误。殷周时代的“巴人”分三部分,即丹阳巴人、巴子国和夷城巴人。丹阳巴人是甲骨文中的“巴方”。“商榷”一文所论的是“夷城巴人”,而“夷城巴人”不是甲骨文中的“巴方”,而是殷末周初的“虎方”。他们崇拜“虎”,而不是“蛇”。故“商榷”一文所论没有中的。  相似文献   

7.
“绩”字是古清入声字,变读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情况比较复杂。属于异读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曾两次对异读字进行审音,把“绩”字先后定为阴平和去声,引起字典和辞书对“绩”字注音的混乱。本文从“绩”字历史来源的角度进行探索,提出自己对“绩”字读音问题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方勇 《殷都学刊》2008,29(1):17-19,22
在甲骨文中经常出现“涉”字,其形为人的两只脚分在河水两侧,表示人涉水渡河之意。但在《甲骨文编》一书中的“涉”字条下却归纳了三个明显和“涉”字形不相同的字,其形为人的两只脚在水的一侧,这样的字应该是“濒”字,古文字中“濒”、“频”乃是一字之分化。通过对“濒”字的分析,得出效卣、效尊中出现的“濒子”一词,应为“卑子”,即青铜器铭文中常见的“小子”一词。  相似文献   

9.
“新”字 ,常作“新鲜”解。但《说文·斤部》云 :“新 ,取木也。”段注 :“取木者 ,新之本义。”然则“新”之新鲜义从何而来 ?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页 6 6提及“新”的新鲜义来自“汛” ,然未考证。今试证之 :《说文假借义证》 :“新 ,取木也…借信。”“新”、“信”音同 ,“信”是“新”的假借字 ,“新”的新鲜义可从“信”中寻。《说文通训定声》 :“讯 ,又为之误字。泛滥之义或借为信亦通。”《汉语大词典》中“”有“洒”和“浸溢”等义。“”又作“汜” ,即泛滥的泛字。“汛”与“”形似 ,许多经籍传抄过程中常误为…  相似文献   

10.
汉字多音多义现象十分普遍。正因为这样,教学上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颤”字就是一例。笔者在几所中学听课,不同老师对初一语文课本《老山界》中的“打颤”一词的“颤”字,注音各不相同;初二语文《飞向太平洋》中“震颤”的“颤”字,读音也同样如此,这就是没弄清多音多义字的区别发生的混乱。多音多义字人们历来都十分注意这个问题,我国古代第一部多音多义字手册《群经音辨》就是前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本很有价值的工具书(宋·贾昌朝撰),本书在音义注释上非常讲究音异而义殊的原则,该看书序说:“一字之文,音诂殊别者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美的意识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在卜辞和金文中,我们是能够找到一些依据的。卜辞的“美”写作,金文的“美”写作,早期铜器中用图形示意的文字,“美”的字形则为,这三种字形,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字的下部分从大为人,“人”、“大”两字,都是人的形体,如“人”骨版文为,人鼎上为,象人的侧形。如“大”,大保鼎为,骨版文为,象人的正形,在古代人大同形,所以通用。早期铜器中的,更说明了它既象人又象大。上边关于“美”字的三种  相似文献   

12.
张觉 《学术研究》2002,(12):133
一、“异读词”还是“异读字”? 人们往往将“异读字”称为“异读词” (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1985年12月27日《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通知》。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妥当。“字”是记录“词”的书写符号,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是训诂学或文字学的研究对象; “词”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是语言学或词汇学的研究对象。两者不可混。拿国家普通话审音委员会1985年12月修订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来看,其中所审的,很多在现代汉语中都不是“词”,而只是记录词素的“字”,如“阿”、“蔼”、“霭”、“隘”……。这种现象应该称为“异读字”才合乎事实。否则,名不正而言不顺,很难进行科学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语流音变的角度,以“一”、“不”、上声和形容词重叠等的变调为例,通过具体分析,论证了歌唱时的音变现象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用普通口语的音变规律去强求它。歌唱所重视的是情感抒发和听觉美感,而不是字音的纯正。理论和实践证明,常期被视为歌唱圭臬的“字正”命题,对歌唱语言情境中的音、字关系缺乏理论指导和现实规范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高亨同志的《诗经今注》,把《郑风·狡童》“不与我食兮”释为“不和我在一起吃饭”,把《陈风·株林》“朝食于株”释为“吃早饭”,似觉不甚妥当,实有商榷之必要。《诗经·陈风·株林》“朝食于株”,是谓陈灵公与夏姬相淫于林,非是吃早饭的意思。闻一多先生指出:“这诗的本意是灵公淫于夏姬,古今无异说。我以为‘朝食’二字即指通淫”。“朝食”二字即通淫之意,在屈原的《天问》里已有见证。《天问》中的“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台桑?闵妃匹合,厥身是继。胡为嗜不同味,而快鼌饱?”其“鼌饱”二字即是通淫之意。王逸注日:“言禹治水道娶者,忧无继嗣耳。何特与众人同嗜欲,苟欲饱快一朝之情乎。故以辛酉日娶,甲子日去。”聂石樵《楚辞新注》云:“鼌,即朝。饱,与上文‘继’不协韵,可能是‘食’的错字。朝食,是古代人关于男女会合的隐语。”  相似文献   

15.
甲骨文“气”字是一个久悬未解之谜。表示烟气的“ ”字和表达“气物”观念的“ ”字,可能都是“气”字的古体。殷商时人对山川云气的观测和对祭祀中馨香烟气的思量,带有浓郁的神灵信仰观念,表现出鲜明的殷商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甲骨文中的“奭”字,各期均有,很多古文字学家先后都作过考释,我们赞成考释为“奭”字的一说。意为辅弼、配偶。但在字形、字音上却众说纷坛。本文认为这个字就是古代的一种衣饰“蔽膝”的原形,后来还衍生出兖服上的花纹及其名称和车上的遮蔽物。若然,就能够加深了解古代一系列有关名物制度的由来。也许最终找到这个宇形的本源。  相似文献   

17.
“人所归为鬼”。鬼魂崇拜对“鬼”字的用法是有一定影响的,本文就该问题分析了现代汉语中“鬼”字的用法,既说明“鬼”字用法的发展,也说明语言文字与文化意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包山楚简中的“巷”字,是巷的原始写法,然并非是《说文》所言的会意字,而是从行“”声的形声字。其意在简中应指里中道路而言。  相似文献   

19.
胡文华 《兰州学刊》2009,(10):168-171
《说文解字》中的“亦声字”是分化造字的产物,通过同时记录汉语语素的音和义来表词。“亦声”是介于会意和形声之间的一种表词方式。“亦声字”记录汉语语素的方式分为四种:转移“某亦声”之“某”的内涵、扩大“某亦声”之“某”的内涵、缩小“某亦声”之“某”的内涵和不改变“某亦声”之“某”的内涵。从某种程度讲,“亦声字”是一种汉字的繁化。对“亦声字”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汉字形声字的起源。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是现代著名的作家,他对风景的描写可以说是很成功的,《迟桂花》中似乎更有精妙之处。如他描摹月光下的翁家山夜色时写道,“从树林中筛下来的千条万条的银线,象是电影里的白天的外景。”用“筛”字来摹写林中的月光,实在是贴切的很。从犬牙交错的灰蒙蒙的树枝中泻漏的月光,若亲临其境观赏过,那就会发现用“筛”字来描状,比用“透”、“泻”、“漏”、“钻”、“亮”等字要妙得多。用“筛”字,使静静的光线柱变得活起来了。黑灰的森林如一大筛子,月的光线如筛孔中源源不断流漏的金珠,这是多么美的境界啊!拿“筛”字描写月光,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