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政新规     
《山西老年》2011,(3):65-6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开始实施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开始实施。根据该法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目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  相似文献   

2.
着重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民事诉讼法(试行)》第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着重进行调解,调解无效的,应当及时判决。”这条原则贯串于民事诉讼的各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的《婚姻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进行调节;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这就是说,夫妻感情的破裂与否,是人民法院判决离婚或不准离婚的法定的原则界限。 离婚的原则界限问题,过去由于封建传统观念和极左思想作祟,在处理离婚案件时,忽视婚姻当事人的感情,片面地强调“正当理由”,主张“多合少离”,把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4.
《社区》2002,(4)
根据《劳动法》第79条的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无权直接向法院起诉,而应当首先向本单位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或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只有对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不服的,才可以向法院起诉。因此,你应首先向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仲裁机构会作出公正裁决的。如果你觉得仲裁机构所作的裁决不公,你还可以到法院起诉。  相似文献   

5.
(1)依照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对合同纠纷自愿达成书面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对其诉讼法院不予受理;(2)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起诉的案件,在不得起诉期限起诉的,法院不予受理;例如妻子怀有身孕,丈夫向法院请求离婚的;(3)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6个月内又起诉的,法院不予受理;  相似文献   

6.
《民事诉讼法》(试行)第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着重进行调解.调解无效的,应当及时判决.”对这一条文应如何正确理解?我们认为在总的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尤其是在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时,调解是否必经程序这一问题上分歧还较大,本文试图阐明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王彦宗 《社区》2002,(24):43-43
生活中的官司形形色色,输官司的情况更是原因各异,可最令当事人痛心的莫过于明明有理,却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财力,最终被法院一纸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其实有时原因很简单,起诉超过了诉讼时效。为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当事人应当了解日常诉讼时效的法律知识。《民法通则》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下列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三)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  相似文献   

8.
《婚姻法》第2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应准予离婚。"由此可见,"感情确巳彼裂"与否,是人民法院决定是否准予当事人离婚的事实根据;"感情确巳玻裂"的认定,是人民法院审判离婚案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所确立的调解担保制度,是指在人民法院调解过程中,一方当事人或者案外人为调解协议之履行所提供的担保,其在促进债务之履行,强化调解协议之效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兼顾了债务人之权益。由于调解担保发生于诉讼过程之中,因此调解担保人的法律地位、担保的效力及无效的法律后果等均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秦律》所反映的诉讼、审讯和量刑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起诉的方式、类别和受理机构的规定在《秦律》中虽然没有“起诉”、“诉讼”等法律用语,但有接近于“起诉”的概念,当时谓之“告”、“辞”。见于《秦律》中的“告”或“辞”,约有四种表现形式:一曰“赏告”。即当有人违犯了法律规定时,凡与该犯人同伍及同室的人出来告发其犯罪行为者,都叫“赏告”。这就是《史记·商君列  相似文献   

11.
所谓拒证推定规则,就是指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在一方当事人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拥有某方面证据但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的情形下,人民法院对提出证据主张一方相关主张的判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中第七十五条对此作了规定:“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证据是民事诉讼活动的核心问题。在审判实践中,大多数案件当事人有直接证据证实自己的主张,但是仍有少数案件当事人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收集到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2.
[摘要]商品住房担保贷款合同是买受人以所购商品住房为抵押向银行贷款购房、由出卖人承担还款付息连带责任保证而产生三方关系的合同;担保贷款合同与商品住房买卖合同有连带关系,连带责任之债代为清偿的法律规定和理论在担保贷款合同纠纷中不能完全适用;对银行只起诉买受人的,司法解释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了“应当通知出卖人参加诉讼”或“追加出卖人为当事人”的规定;对银行单独起诉出卖人的,还须增加“应当通知买受人通知参加诉讼”或“应当追加买受人为当事人”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新闻集萃     
9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试行)》和《最高人民法院督导员工作条例》,以进一步强化人民法院内部监督机制,维护司法公正。 这次公布的《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试行)》把《法官法》中关于法官不得有“十三种行为”的规定和法院干部“八不准”规定的内容具体化、条文化,比较详细地规定了对审  相似文献   

14.
<正> 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是当前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就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作用以及如何进行民事审判监督,谈谈一管之见。一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据此,民事审判工作应接受检察机关的监督。《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也都相应地规定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一切审判活动拥有法律监督权。我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第十二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  相似文献   

15.
《南都学坛》2017,(1):86-90
仲裁与调解或和解相结合属于复合型的争议解决机制,其既顾及当事人对程序问题的处分权,又体现了多元化纠纷解决的良性运作,广泛受到国内外认可。我国现行《仲裁法》第49至52条对相关问题做了规定,但却失之准确,尤其欠缺对调解错误的救济机制。仲裁与调解相结合存在多种实践选择,但调解并非仲裁程序的必经环节,调解权亦非仲裁权的必然要素,而是以当事人合意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法定离婚标准的探讨罗屹我国婚姻法第25条中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这条标准既原则又概括。尽管法院在审理时对影响当事人婚姻关系的其他因素,如婚姻基础、婚后感情、婚姻状况和有无和好可能等因素都进行综合...  相似文献   

17.
撤回公诉是指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撤回已经向人民法院提起的公诉案件的诉讼活动。我国现行刑事公诉撤诉制度存在着立法规定缺失,撤诉性质、事由不明确,撤诉时间规定不合理,撤诉后的处理及处理程序不明确,对撤诉的制约不力,被告人、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得不到保护,撤诉后重新起诉条件不严格等缺陷。重构我国刑事公诉撤诉制度的基本思路是:立法应当赋予检察机关撤诉权,明确规定撤诉的理由和方式,规定撤诉的时间、效力及重新起诉的条件,强化撤诉的制约监督机制,加强对撤诉过程中当事人的权利保护。  相似文献   

18.
新《民事诉讼法》55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规定使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得以明文规定。但是对于公益诉讼具体的原告资格、应由哪个法院受理、对于什么人生效以及执行回来的财产如何分配等问题并没有进一步规定。而对作为起诉条件的“原告资格”问题,即到底哪些机关和组织享有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是应该首先进行理论探讨的。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起诉被误用或滥用,是指将不符合刑事诉讼法第141条规定的起诉条件的案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具体情形包括对于与已经被生效裁判确认的案件事实同一的事实再次起诉的,对应当不起诉的进行起诉的,以及对应当撤销案件的进行起诉。起诉如果不当,会增加被错误起诉的人的讼累,增加法院工作量,成为检控机关规避诉讼期间的借口。借鉴各国的立法经验和我国司法解释的有益内容,赋予人民法院对公诉进行司法审查的权力,应当是我们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20.
<正>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对人民法院的民事、行政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这是我国民事、行政诉讼中的一项基本制度。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或适用法律确有错误,或违反法定程序,以及审判人员有贪污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