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王立新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6):100-103
宋明理学与佛教的关系问题 ,是一个令人关注且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湖湘学派与佛教的关系为个案 ,考述湖湘学派与佛教的关系 ,了解宋明理学与佛教的关系的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2.
湖湘学派与江西学派在学派渊源和学术思想上有密切联系和较为复杂的关系。他们的学术观点在一些基本问题上是相通互融的,如道不离物,心为天地万物之主宰,性无善恶。在修养工夫方面,湖湘学派的“察识此心而后操存”与心学派“先立乎其大者”,都属于同一种致思方向。但二者又有差别,湖湘学派既有心学的倾向,又注重理的外在客观性,在重视体认本心的同时,也强调向外的格物穷理。 相似文献
3.
蒋菲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5):19-24
以前学术界普遍认为“道统”一词是南宋朱熹首次提出来的,实际上“道统”一词在唐代初期就已经出现。朱熹及其弟子对道统论影响力的扩大和道统体系的定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朱熹及其弟子的道统思想源自湖湘学派。对湘学开创者周敦颐历史地位的衡定,胡宏首发其论,张栻继承其说,影响到朱熹及其弟子,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周敦颐接续儒家千年不传道统的地位得以确定。 相似文献
4.
赵宋王朝建立以来,由于重文抑武,提倡皓首穷经,统治者贪图丝竹之乐,歌舞升平,以致纵欲败政;读书人生活面狭窄,不谙世情,多“书卷方巾气”。两宋文化早已丧失了汉、唐文化那种阔大、开朗、奋发的气慨,转而为重内心的省视、调息、玄虚之自适。官场和世风的“骄奢淫逸”、腐朽浮靡,终于导致徽、钦二帝北掳的“靖康之耻”。在国家民族危亡之秋,针对当时的仕风、士习,胡安国、胡宏、张木式等在湘潭碧泉书院创建了湖湘学派。湖湘学派与湖湘民性结合,形成了安邦治国、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修养身性、勇于任事,坚韧强悍、吃苦耐劳的湖湘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赵宋王朝建立以来,由于重文抑武,提倡皓首穷经,统治者贪图丝竹之乐,歌舞升平,以致纵欲败政;读书人生活面狭窄,不谙世情,多"书卷方巾气".两宋文化早已丧失了汉、唐文化那种阔大、开朗、奋发的气慨,转而为重内心的省视、调息、玄虚之自适.官场和世风的"骄奢淫逸"、腐朽浮靡,终于导致徽、钦二帝北掳的"靖康之耻".在国家民族危亡之秋,针对当时的仕风、士习,胡安国、胡宏、张栻等在湘潭碧泉书院创建了湖湘学派.湖湘学派与湖湘民性结合,形成了安邦治国、以天下为已任,经世致用,修养身性、勇于任事,坚韧强悍、吃苦耐劳的湖湘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7.
宋玮明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2):111-116
湖湘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支十分富有特色的区域性文化。从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来看,大致可分为孕育、形成、从低迷到复兴、大发展和新飞跃五个时期。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湖湘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古老传统之一,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继承和弘扬湖湘文化中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对推进湖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将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谢中和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2):159
<开创时期的湖湘学派>一书,运用思想史考古的方法,全面系统地再现了湖湘学派开创时期的巨细情况;同时,站在一种宏阔的同情性理解的立场上,该书也给予开创时期的湖湘学派以准确而恰当的定位,从而实现了与湖湘学派这一生命群体的真正对话. 相似文献
9.
10.
宁淑华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5):87-90
南宋湖湘学派的学术思想对其文学思想有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湖湘学派情性观、“涵养”,“玩味”的功夫论、经世致用思想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谢双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1):121-123
李达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政治宣传家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及其对中国哲学的发展都产生过极大的影响。湖湘文化对李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实践的认识论和辩证的方法论、强烈的爱国热情。湖湘文化在李达的思想和政治宣传活动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12.
向在淞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3):85-87,90
向楚,字先乔(仙樵),号觚翁(1877—1961),生于四川巴县,著名文史学家。先后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任教多年,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教授、四川大学校长,对成都地区各高校的发展壮大贡献良多,晚年任《巴县志》总纂。《巴县志》成书25卷,不仅在国内各大图书馆,而且在国外图书馆都有珍藏,是研究蜀地风俗历史的必读材料。 相似文献
13.
朱汉民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6):48-51
作为儒学地域化产物的湘学,其最鲜明的思想特色、学术成就是具有探索大本大源的原道意识.一方面,荆楚文化对天地之道的不懈求索,湖湘流寓学者对宇宙与人生之道的思考,构成了湘学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湘学形成于道学鼎盛的两宋时期,它自觉承担了重建儒家之道的使命.故而湘学表现出强烈的原道追求. 相似文献
14.
昆仑文化与楚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崇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1):10-16
“神话昆仑”的地理位置大致在今青海高原一带 ,史前期人类曾在这里创造过中华文化源头之一的昆仑文化。昆仑文化对楚辞的主要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曰昆仑文化之情结 ,二曰神人杂糅之习俗 ,三曰时空跨越之思维 ,四曰尊坤崇女之意识 相似文献
15.
方红姣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6):104-106
流动于湖湘大地的生生不息、薪传火递的湖湘文化精神涵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湖湘儿女。强调体用合一、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精神 ,经王船山的极力阐扬 ,中接曾国藩、杨昌济等 ,至毛泽东而发挥极致 ,铸就了他特殊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6.
略论巴渝文化与蜀文化、楚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新力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0(6):31-33
巴渝文化与蜀文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文化。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导致了巴文化与蜀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不同的特色。巴渝文化与楚文化有紧密的渊源关系 ,这主要是由地域的相接 ,族属的渊源 ,文化基底相同及历史上交融互渗这些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17.
客家文化是一体多元的 ,它吸收了筑陂灌田、排俗、擂茶、食俗、尚巫、崇凤、“腊日”、九九重阳节、竹枝词、崇屈爱国等楚文化因素。客家文化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和融入 ,是历史的必然。正因为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 ,吸收融合了楚文化和其它文化 ,才酿成客家文化具有特有的魅力、丰厚的内涵 ,而屹立于世 ,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缩影 相似文献
18.
周赛红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106-108
战国时,楚国征服了湖南全境,楚人大量移民湖南。移民带来了他们的语言,即楚语,楚语是湘语的源头。楚语进入湖南,与湖南土著民所操的语言发生碰撞,形成了一种新的方言———南楚方言。南楚语形成以后,湖南地区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移民,南楚语受到移民语的侵入。到明清时期,近代湖南方言格局基本形成,湘语区产生。 相似文献
19.
杨万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2):120-124
本文是<韩国文化与中国楚文化渊源初探>的续篇,通过楚辞大禹神话与韩国开国神话的比较,分析氐羌、巴文化对楚文化的渗入.文章认为中国汉江的源头有两处,一为"太白",二为"三危"一带.三危是三苗、氐羌、巴人活动之地,楚国卢戎源自三危,卢戎和罗氏的一支渡海迁徙到辰韩,新罗在辰韩基础上建国,新罗文化是韩国文化主流.因而,韩国文化主流与楚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