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李白三入长安之说,李从军考之在先,安旗别考继后,共举诗二十余首。笔者认为,《李太白集》中还有一些名篇,同属此期的作品。如《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晁衡是日本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他于唐玄宗开元五年至长安,学习期满后曾任司经局校书,左拾遗、左补阙等职。瞿蜕圜、朱金城二先生引缪凤林《留学中国之日本诗人》和  相似文献   

2.
就李白初入长安在何时的问题对前人的推论提出质疑,根据一些记载李白生平事迹的"碑"、"碣"、"序"透露出的消息,与李白的相关诗句相互印证,并与后人对李白事迹的考证相联系,得出李白并非如前人所说在二十五岁以前未出过川,而是在开元三年至五年间就已经到过长安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李白继开元十八年一入长安之后,开元末又有一次长安之行。此行已有学者考在开元甘七年秋①,亦有拟在甘八年秋至甘九年秋者②,又有定其一入长安之年亦在计六年至甘八年春者③。显而易见,或混一入之年于再入之内,或辨二入之岁越三载之外。要皆持论未定,举证不足,难以令人首肯,须作系统考索。今据拙著本刊《李太白年谱笺征稿》:李白以开元甘七年九月再入长安,献赋不达,寓居半载,甘八年三月送“五噫出西京”矣。本文拟就李白入京前之行踪、在京时之活动、出京后之去向等节,胪陈如次。一、李白入京前之行踪开元计七年首春至仲夏,流…  相似文献   

4.
李白《远别离》一诗,有人以为特指唐玄宗入蜀一事(清陈沆《诗比兴笺》),有人以为旨在讽刺唐玄宗被唐肃宗徙于西内一事(明·王世懋《艺圃撷英》,清·沈德潜《说诗睟语》)。这两种说法虽有影响,但不可靠。唐玄宗入蜀,唐肃宗即位灵武,父禅位于子,是在天宝15年六、七月间;唐玄宗由蜀返长安,“李辅国劫而幽之”,“谓上皇居兴庆宫,交通外人将不利于陛下,于是徙上皇于西内”,晚于乾元二年12月;两  相似文献   

5.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已为世人所公认 ,然而就李白人格范型而言则尚无定论。本文拟从心理文化基础、物质生存方式、精神目标指向等三个方面逐层论述 ,揭示李白浪漫人格的孕育、规定及其内涵实质。诗人执著地追求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以及弘扬个体的自由意志与独立精神 ,显示出独特的浪漫色彩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七言歌行,最能体现他的浪漫主义创作特色,一直为评论者所称道;李白的七言绝句,字少意多,语近情遥,是他文学天才的杰出表现,为后世诗人所倾倒。所谓“绝伦逸群”、“亘古今来,无复有骖乘者”的评赞,不为过誉。唯独他的五律,没有受到应有  相似文献   

7.
李白两入长安之说,经稗山、郭沫若、郁贤皓等诸位先生的发掘考证,轮廓已基本清楚。根据郭沫若等人的说法,李白在开元十八年三十岁时曾到长安游历,企图在政治上寻求进取的机会,结果失望而归。诸家引以为证的作品有游邠、坊州诸作,《上安州裴长史书》,《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等。最近读《李白集》,觉得还可以补充一些证据,进一步确认这一事实。首先要提出的是《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王琦已指出诗题有舛错,“睿宗子申王伪开元八年薨,谥惠庄太子。宋泚必为惠庄太子陵庙丞者也。翼则王补阙之名耳,惠翼当作翼惠为是。”对于这一说法,后人没有提出异议。这个宋泚一定是作惠庄庙丞的了。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李白开元末年前后的行踪、诗歌叙事所涉时序等方面,考察了诗人在开元末年的第二次越剡之旅。  相似文献   

9.
李白一生写了不少优秀的散文,如《与韩荆州书》、《春夜宴桃李园序》、《上安州裴长史书》、《泽畔吟序》等。本文试就李白散文的艺术特色进行粗浅的分析。(一)李白自述其文章是“清雄奔放”的,这颇能确切地概括其散文的的风格特点。李白并没有能自觉地从事散文创作,其作品则是表书序记一类。其形式基本是骈  相似文献   

10.
《古风》五十九首是李白的代表作,后人研究李白,很少不提到《古风》的。历代学者一致指出它是对阮籍《咏怀》和陈子昂《感遇》的继承,但对《古风》的评价却不尽相同。一些学者对《古风》备极推崇,如刘克庄说:“太自《古风》与陈子昂《感遇》之作笔力相上下,唐之诗人皆在下风”(王琦《李太白全集》引)。《唐宋诗醇》说:“白古风凡五十九首……其间指事深切,言情笃挚,缠绵往复,每多言外之旨……岂非风雅之嗣音、诗人之冠冕乎?”陈廷焯说:“李白一生大本领全在《古风》五十九首”(《白雨斋词话》)。这  相似文献   

11.
一 “侠”的概念,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韩非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因而定“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的“带剑者”为“五蠹”之一。可见游侠的最初形象并非如后世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崇高伟大。第一个为游侠正名而加以颂赞的是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太史公自序》亦云:“游侠救人于厄,拯人不赡,仁者亦有足多者焉。”由于司马迁对“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也”,“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故他在《游侠列传》中所记的只是他的同时代人,即“汉兴有朱家、田仲、五公、剧孟、郭解之徒”,在《刺客列传》中才记战国时代人物(其实,那些刺客也是  相似文献   

12.
对李白黄河诗的剖析、研究 ,论证了李白黄河诗的崇高壮美的刚阳之气 ,清新秀丽的柔美之气 ,以及想象联想、托物言志等方面的美学特征。同时 ,还通过对李白黄河诗“比”、“兴”、“夸饰”等手法的评论 ,丰富了诗人浪漫主义的总特征  相似文献   

13.
黄庭坚为江西诗派鼻祖,以宗杜为主,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李白的喜爱和欣赏,他是宋代诗人中学习李白较为突出的一位,其今存的诗、词、文中歌咏或评说李白的材料多达22条,其中词1首,诗5首,文16篇。书法家、诗人、学者身份的黄庭坚对李白的接受和继承,在整个宋代李白接受史上具有较为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松桂”、“鸾风”、“桃李”三种意象在李白的咏物诗中最具象征性。诗人咏“松枝”以象征自己的高洁人格 ;描绘“鸾风”以表达自己的凌云之志 ;借“桃李”来讥刺趋炎附势的小人品格。这三种意象从正反两方面体现了诗人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5.
李白从小崇拜历史上建功立业、施展雄才的英雄,并希冀自己有朝一日能举管晏之才匡扶天下,李白现存近千首诗歌中折射这种强烈的英雄意识.李白诗歌的英雄意识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咏史诗是诗人英雄意识的内化;巨大的动物的物象是诗人英雄意识的外化;雄奇的自然山水是诗人英雄意识的载体.  相似文献   

16.
从受召入京到供奉翰林,再到“赐金放还”,李白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再到边缘的巨大变化。离京之后,“供奉翰林”成为他身份叙述的素材,在诗歌中时时向人呈现:在对金陵景观的书写中,城市兴衰与身世荣辱融合无间;对金陵历史名胜的重新定义,隐含着对永王东巡政治合法性与自身出处的解释;当成都升制为南京时,诗人以侍臣与乡导的双重身份将成都与长安进行比附,也坚持了对玄宗政治形象的维护。诗人始终将自己的身份认同依托于京城的活动空间,从而使其流寓期的诗歌总是表现出沉重的无所归依感。  相似文献   

17.
试论李白的悲剧人生及其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白是个悲剧人物。他生逢封建盛世,却难展宏图,并一再遭受打击,甚至流放,晚景凄凉。时代的不幸加上个人的原因,酿成他政治上的悲剧。李白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解放,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他重感性而非理性,很难适应周围的环境与人际关系。他的悲剧在历史上很有代表性。后世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塑李白的形象,突出了他的飘然不群而淡化了他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8.
"两入长安"之说虽已基本确立,但仍然争论未休.造成这种局面,除了史料欠缺这一主因外,与考据中陷入多重"误区"也有很大的关系.这表现在或随意理解史料,以主观臆断代替客观分析;或孤立地看待材料,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及其余;还有的不守考据之规则,随意使用未经证实的材料.这是李白研究界存在的学风问题的反映.因此应该建立学术规范,以确保在"对话"的环境中推进李白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9.
李白于天宝三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从此,诗人就象大鹏折翅,天马坠地,从理想的高空跌进了现实世界。随着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腐败,他逐渐看清了黑暗的社会本质,创作出愈来愈多的优秀诗篇,深刻地反映了盛唐的时代面貌。李白并不是天生的伟大诗人,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有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