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泡沫道德”与“大跃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道德的观点谈谈肇始于1958年的“大跃进”一或作这段特殊历史的道德反思,这一想法给我一种莫名的道德心理暗示:作为我的出生年,“大跃进”似是一个带有历史悲剧性意味的象征符号,让我产生某种天赋的道德负担--毕竟,我的出生总会点破那个年代的“荒谬性”(萨特语)。 那个年代的荒谬性,令人联想到当今瘟疫般流行东南亚地区的“泡沫经济”(Bubbleeocono-my)。可仔细深思起来,其荒谬的根源并不全在于经济行为本身,且实际上也不能与现今的“泡沫经济”相比。“泡沫经济”终究还有一种泡沫般经济繁生的表…  相似文献   

2.
30年代初 ,日本侵略者相继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 ,直接威胁华北及东南沿海一带。国民政府逐渐意识到西北内陆地区对于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开始拟订各种西北开发计划 ,并着手付诸实施。但不久 ,蒋介石的中央势力以“追剿”红军的名义伸入到西南地区 ,西南大多省份随即受到中央直接控制。由于西南的局势较西北更易掌握 ,且建设的基础、条件也远非西北所能及 ,因此西南的建设逐渐取代了西北开发的呼声。“七·七”事变后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 ,由于重庆为陪都 ,并且西南地区有滇缅公路等国际交通要道 ,“国人始终把西南后…  相似文献   

3.
为郭松龄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事变时,张学良每遇困难,常自感叹:“有茂宸在,哪用我犯这份难。”①1981年“九一八”事变50周年之际,将军在台北与齐士英谈到:“若郭松龄反奉成功,中国历史将改写,可能就没有民国二十年的‘九一八’事变。”②将军回首往事,扼腕长叹:“如果当时郭松龄在,日本就不敢发动‘九一八’事变。”③1990年8月,将军在台北首次公开接受日本NHK采访组专访时也几次提到郭松龄。可见张学良对郭松龄眷念至深。然而,郭松龄并未引起史学家们的足够注意,偶尔提及,仍有“郭鬼子”。“叛乱”、“军阀混战”等等说法。笔者常为…  相似文献   

4.
(一)一九三八、三九年至四十年代,战争文学和战争纪实文学在日本相继登场。关于那个时期的历史情况,尽管早已众所周知,笔者还是打算略谈一二。一九三七的七月七日、在芦沟桥发生了日中事变。日中两国从此进入全面战争。  相似文献   

5.
英国与“九·一八”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与“九·一八”事变王宇博“九·一八”事变因使30年代国际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而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时期开始的标志。作为在远东地区有着重大经济利益,并居于重要政治地位的英国,对此事件则是根据自己在远东的利益和实力,制定和执行了一项消极的“不干涉主...  相似文献   

6.
论茅盾的“作家论”批评文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前期,是茅盾文学批评第二个活跃的时期。他这一时期的批评与“五四”时期“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批评有精神上的贯通,却又更多地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滋养,摸索形成了“作家论”的批评文体。这一文体与相应的批评方法充分适应了那个激进的时代,并对社会一历史批评流派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芦沟桥事变,四十七年过去了。然而时至今日,我仍然感到有几个问题需要加以讨论。 一、“七·七”事变的必然性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夜,日本华北驻屯军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从而点燃了中日战争的烈火。这场长达八年多的中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空前惨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招致巨大牺牲。实事求是地研究这次事变,得出科学的正确结论,对今后中日两国人民的  相似文献   

8.
笑话林     
王笑一 《快乐青春》2014,(12):96-96
养猫课堂上,老师讲到电的原理:“摩擦可以产生电,比如说,只要逆着抚摩猫的皮毛,就可以看到电火花。”一个小女孩叫道:“妈呀,那发电站得养多少只猫啊!”操心 我的一个同学是幼儿园的老师,一次上课时,她发现班里有个小朋友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还不断叹气。下课后,她问那个小朋友:“宝宝,你今天怎么了?”  相似文献   

9.
在成千上万的南开人中,我一家三代两地南开情,还多少有些“与众不同”呢!我是南开人,我的父母也是南开人,我的外甥也是南开人。天津有南开,重庆有南开,都与我一家三代有缘。我父亲30年代在天津读南开大学,后到重庆南开中学教书。我是生在重庆南开,长于斯,读于斯,从重庆南开幼儿园、南开小学,一直读到南开中学,50年代末又从重庆考到南开大学。我的外甥对梅生于80年代也考上了南开大学数学系。就连我的母亲张雪羽,也曾是重庆南开小学的教员,还一度任过南开小学的校长哩!我的父亲刘兆吉,1935年考入了南开大学哲学教育系。小时…  相似文献   

10.
每当人们提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自然想到“七·七”芦沟桥事变,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而且在目前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书籍或论著中,都把“七·七”事变作为抗日战争的开始。但是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这段历史发展过程来分析,可以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并不是从“七·七”事变开始的,而是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是其实现占领中国进而称霸亚太地区的关键性的一步。 日本自明治维新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也走向了向邻国扩张的道路,在明治政权确立之初的《五条誓文》中就有“大振皇国之基础”,“开拓万里波涛,布国成于四方”。制定了野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先占领台湾、朝鲜半岛,之后占领中国东北,再占领中国本部,进而称霸全世界。根据这一方针,1894年和1905年先后发动了甲午、日俄两次战争。通过这两次战争,日本侵占了台湾、澎湖,并把南满和东蒙从俄国人手  相似文献   

11.
热河事变属于“九一八”事变的组成部分,这次事变之后,日军不仅完成了对东北的殖民占领,而且侵华力量从东北转移到华北。该事变在日军侵华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读到李新宇先生的这本《走过荒原》时,已是炎炎七月了。那清雅素朴的装帧,那淡淡的油墨香气,以及书名本身所浸染着的空旷辽远之感,让我在这北方沤热的时节里,蓦然感受到一阵清冽冽的风。称作者为“先生”,不仅仅是出于敬意,就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曾经有三年的时间,在曲阜,那个古朴幽静的小城里,我有幸跟随他,攻读当代文学专业的硕士。也正因为此,这本副题为《1990年代中国文坛观察笔记》的著作,不仅让我窥见了属于先生的“文学十年”,也让我获得了一次重温过往的契机:我仿佛又看到了十年前的那个自己,青涩而懵懂,在文学已然失去轰动效应的90…  相似文献   

13.
1960年夏天的一支冰糕,在我的心中至今没有化去。在那个贫穷的村庄里,我们家是最穷的一户。别人家的孩子每年多少都会吃上几支冰糕,而我长到9岁,还没尝过冰糕的味  相似文献   

14.
薛峰 《快乐青春》2009,(4):58-58
7岁那年,有一天,隔壁的婆婆被查出患有肝癌,已经到了晚期,医生说她最多只能活半年了。 我低声问小伙伴:“你知道半年是多少天、多少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吗?”小伙伴摇摇头。我很得意。因为有一次考试就曾考过这道题,我当时没有答对,让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所以对答案记得了如指学。  相似文献   

15.
我的论文集《在历史的“风陵渡”口》出版在即,时代国际出版公司的张瑶女士来电嘱我为这本集子写一篇序言。读着手上的校稿,既有几许欣慰,也不乏一丝苦涩之味,不由得想起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思绪一下从现在又跳回到过去,于是拉拉杂杂写下这篇文字,权当“立此存照”吧。如果说从进入大学的历史系就算正式学习或研究历史,我在史学领域已呆了20多年,也在南京大学度过了自己从青年到中年的人生岁月。我和南京大学最初的渊源,是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结下的,却是和大学原来的意义没有任何关系。我虽然从小就对大学充满想往,很早就读过苏联作家特…  相似文献   

16.
理想     
小时候曾在作文本上写下过多少次这样的题目我实在记不清了,但是可以肯定关于理想的话题在那个特定时代已经被风化成了一种膜拜,一种对科学家,伟人的纯美向往。于是,儿时的我们只能在众多被反复颂扬的伟人与英雄画像中去寻找自己未来的定位,在心中暗暗的说:“我一定要象他一样”!  相似文献   

17.
全国抗战应以“八·一三”事变为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这一结论符合历史事实,无可争议。而中国全面抗战起于何时呢?传统的说法是把“七·七”事变作为起点。笔者认为这一传统说法值得商榷,兹将管见陈述如下。(一)1937年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决心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重要信号,但它全面侵华野心的暴露有一个发展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很短暂。作为中国执政党的国民党政府对侵略者的野心,也有一个由妥协到抗战决心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柠檬粥     
《快乐青春》2014,(8):90-91
今天,我和爸爸去喝柠檬粥。一路上,爸爸都在津津有味、兴致勃勃地介绍着。哼!我倒要尝尝,看看这粥到底有多好喝!到了粥店,到处都是甜丝丝的粥味儿。爸爸大手一挥,说道:“老板,还和以前一样,要柠檬粥!”过了一会儿,老板笑嘻嘻地端来一个大瓷碗:“这里还有几个小碗,你们自己想盛多少就盛多少吧!”  相似文献   

19.
近日读报,才惊悉公木先生以88岁高龄,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在震痛之余,也不免有些物伤其类,推人及己的感触与伤痛,因为我比他只小了4岁,也是个行将就木的老东西或老人了。世界有些事情真像日本人所说的“不思议”,即“不可思议”。我与公木先生也算是个多少有些来往的同行朋友。大约是80年代中期,我一次应邀进京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主持的“八五”科研项目评审会议。到京后,被安排在国谊宾馆居住,我人室不久,又住进一位比我年事稍长,头发花白但身体健好的陌生人,彼此相见,我们互相自我介绍。他说他叫张松如,惯用“公木”…  相似文献   

20.
胡适何时投靠国民党政府?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耿云志先生在其《胡适研究论稿》中认为“九·一八”事变后到1933年胡适投靠了国民党政府,这个观点很值得商榷。我认为,胡适是在1946年伪“国民大会”后,才投靠国民党政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