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传统文化超前论──一种虚妄的文化回应模式王南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它极其深刻地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无论现代化进程在什么地方发生,都不可避免地要与该地区的传统文化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之中,迫使生活于这种紧张关系之中的人们对其...  相似文献   

2.
考古学研究的近期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类起源的研究 1.中国早期人类起源及其活动遗存的研究 人类起源以及中国境内最早在何时出现人类,一直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和古人类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位于华北西北部的泥河湾盆地则是重点探索的主要区域,1978年以来这里不断有新的发现问世。进入21世纪,这里的探索又有重要突破,河北省文物局考古队于2001年在泥河湾盆地马圈沟遗址,发现了被认为年代在距今150万年以上至200万年的三个文化层,以及一大批石制品与哺乳动物化石,这成为华北地区年代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有人认为这是挑战人类起源于非洲之说的有利证据。2002年、2003年、200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又相继开展工作,认识也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化:现代文化的最佳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使用“生态文化”概念的人越来越多。从使用的情况看,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可以说差异很大。为了弄清究竟什么是生态文化,本文拟从文化类型、文化发展阶段和文化模式三个不同角度对生态文化概念予以专门的论述和阐释。一、前所未有的文化类型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文化同人与自然关系相伴而生,并肩同行。当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新的人与自然关系时,文化就相应地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我们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考察人类文化史,那么人类文化可以划分为历时态的三种类型:(1)自然中心主义为核心的“…  相似文献   

4.
一、科学副作用的显露人类正在走向21世纪,新的时代浪潮奔涌而来,作为整体的人类文化开始多方位多层次多维度地裂变、改革和重组,一场新的文化运动在国际社会中蓬勃兴起。几百年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连同它的机械性和平面性,将被科学精神无情地冲垮。随之而来的则是新型的立体性的电信文化。处在转折时期的人类,它的文化和科学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涨落。科学的高速发展与文化的落后状态,形成了巨大的时空反差.人们普遍认为,严重的社会变态和道德因境加速度地促使着传统文化的没落。科学正在使人类文化发生转换.然而,这只是人类社…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及道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是人类历史最早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都有其起源、演变和发展的规律。一定的道德总是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论证产生它的经济基础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并通过善恶评价造成社会舆论,去维护产生它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科学地探讨道德的起源和社会历史作用,正确地开展道德评价,对于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虽然它的思想起源超出了人类学本身的发展历史 ,但是作为一门学科 ,它的确立和发展与美国人类学息息相关。生态人类学从自然看文化的视角到从文化看自然的视角的转变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美国人类学史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发展研究中,“生态文化”不仅被提出,而且已经被论述。一般认为,生态文化是一种否定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的文化形式。笔者赞同这样的理解和看法,把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历时态”划分的文化类型来看待。同时还认为,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现时发展的总趋势和新阶段,人类由传统文化转向生态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态文化形成的客观必然性决定了人类选择生态文化的必要性,生态文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生态学的文化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由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深受西方的影响,不少人忽略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现代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助长了"西方文化中心论"和"民族文化虚无论"。在17—19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近代欧洲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在园林、绘画、审美方式上出现了经验主义、自然主义的新趋向,极大地推进了西方文化的现代化步伐。但是,受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交往格局中所处被动地位与状态的影响,中国学界长期有人轻视传统文化特色及其现代性价值,对传统艺术不免多一些打压、否定,助长了"西方文化中心论"、"传统文化虚无论"。在今天,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学术视野更加开阔,有必要站在更加开放的文化立场上审视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特色及其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9.
西方人本心理学的健康人格观及其教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发展到今天,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丰富的物质福利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但同时,现代化也给人类带来了压力和危机。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向人类郑重指出: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使人类面临有史以来最为瞬息万变的境遇。这种境遇给人类带来了茫然无所适从的紧张情绪和迷失感,  相似文献   

10.
论党的现代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友农 《探求》2000,(2):46-48
中国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进程,反映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和进步。现代化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的各方面,因而也应该包括政党政治。中国共产党作为现代化的领导者,其自身的现代化建设应是中国现代化事业中的关键部分。笔者认为,正在进行的“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实质上就是使党走向现代化的工程。 一、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在党,党必须要进 行现代化建设 中国现代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晚清的洋务运动。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虽然随着北洋水师的覆灭而破产,但它毕竟是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次尝试。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相似文献   

11.
在如何看待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上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观点和分歧,但是从根本上讲,这些分歧的产生是由于不同的哲学立场所致。强调社会结构的观点显然是站在实证主义的立场上来看待社会与文化,强调文化的观点则是站在符号论的或观念论的立场上来看待社会与文化。这种哲学立场或文化观的对立在当代已开始走向趋同,越来越强调文化与社会的互为构成和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生态社会主义述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态社会主义是近30年来西方新崛起的社会思潮和运动,被西方一些左翼人士称为“21世纪的社会主义”。本文在系统介绍生态社会主义的起源、主要代表人物、主要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扼要地阐述了它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尤其是着重阐释和分析了生态社会主义在90年代的新发展。本文是对西方生态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面回顾和历史总结  相似文献   

13.
生态人类中心社会学即将来临[俄]T.M.德里德泽生态人类中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同其借助社会结构和社会基础设施表现出来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富于重大社会意义的后果。“人—(生活和社会文化)环境一及其建立在沟通基础上的相互作用”这种格局取...  相似文献   

14.
杨珺 《创新》2015,(6):69-75
制度和伦理是人类社会进步缺一不可的两套社会规范体系,并且由于伦理较之于制度更具有内生性和本源性,因此以伦理来规制制度,从而形成两种规范体系的合力既必要亦可行。生态文明制度的伦理规制是指用不断调整完善的生态伦理来规定制约生态文明制度。具体包括以正义伦理来规制生态文明社会的政治制度,以可持续伦理来规制生态文明社会的经济制度,以和谐伦理来规制生态文明社会的狭义社会制度,以自洽伦理来规制生态文明社会的文化制度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末西方生态现代化思想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的最后 2 0年里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正经历着一场以环境为导向的工业社会转型 ,生态现代化思想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当前 ,西方生态现代化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论说 :从“技术组合主义”到“反省式”的生态现代化 ,弱化与强化的生态现代化 ,以及社会变革与工业生态重建等等。这些观点反映了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经济体制、科学技术政策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发生的生态化转向 ,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传统现代化走向生态现代化的社会结构性变革的实质。本文在引进这一西方思想的同时 ,对其包含的积极合理因素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生态运动理论:从浅层走向深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层生态学的出现,代表了西方生态运动从浅层向深层的转变。与浅层生态学的立场和基本主张相对立,深层生态学拒斥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生态整体主义。它把生态危机归结为当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认为其根源在于我们现有的社会机制、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必须对人的价值观念和现行的社会体制进行根本的改造,把人和社会融于自然,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才可能解决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由此,它提出了建构生态社会的设想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主张  相似文献   

17.
人类学是研究人的一门科学。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其自身的起源、分布、演化和发展,形成人种、种族、民族的体质特征和类型的历史。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是体质人类学的任务。另一方面,人类从动物状态分离出来,就同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同时产生不可分离的辩证发展的关系。因此,作为研究人的科学,就必须研究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的规律。这便是文化人类学的任务。文化人类学所研究的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包括:人类创制和使用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方式,如:石器、铜器、铁器,采集、狩猎、畜牧及早期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应的精神文化,如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亲属制度、家庭关系、婚姻形式等)。上述丰富的内容通过地下发掘的历史遗物、  相似文献   

18.
姜伟  裴炜 《新华文摘》2022,(3):13-16
人类社会正加速步入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创新的速度前所未有,运用数字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中国建设,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献传播中的范式失衡与文化生态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坚方 《探求》2002,(3):75-77
网络文献传播范式失衡的出现和扩大,显现了社会文化形态历史性变迁背后的分隔。网络文献传播的文化失范,主要表现在一种形态文化对另一种形态文化所出现的垄断性、霸权性、颠覆性等特点上。处在相对弱势的文化则逐渐被分化和边缘化,强势传播深深地打上了文化殖民的烙印。这种范式失衡实际上是一种工具的无限膨胀而价值理性失落和匮乏的表现。文化生态基于相互协调、公平对等、合作发展的理念,文化生态的精神就在于消除霸权主义的色彩,强调不同形态文化的多元并存;建立符合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价值范式。  相似文献   

20.
文明de空白     
在地球生物圈内,人类是唯一能够超前地意识到个体的生命存在最终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的理性物种。干百年来,人类对自身死亡现象所形成的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种种认识、心态、观念等等,构成了社会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在现代发达国家,由于医药科学的进步和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开展和接受死亡教育视为人生的必修课题。但在我国,死亡教育尚属空白。笔者认为,填补这一空白不仅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而且至少具有两个方面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